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是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支柱,培养学生为适应将来的就业而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显得尤其重要。对财会专业的学生而言,具有熟练的会计电算化技能在当今社会是必须的。开展会计电算化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中职学校 教学 会计电算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9(b)-0188-01
1 会计电算化教学过程中的误区
在过去相当一段时期里,会计电算化教学被简单地理解为计算机加会计学。在具体教学中,学生进行的是理论学习和简单的上机,课程考察也主要以理论知识为主,由于实际能力操作差,造成实践知识缺乏。虽然学生通过本专业的专业课程学习,拿到毕业证,毕业参加工作后,因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导致不能适应岗位工作。可以说,类似这样的现象是很普遍的,主要是因为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只重视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学习和考核,忽视了实践技能的培养。
由于对会计电算化教育目标的定位不清,一些学校在课程设置问题很多,主要表现有三:一是会计专业计算机课程的开设并未及时更新,不能跟上计算机知识的快速更新;二是学生计算机课程、信息管理课程开设内容与会计学衔接不上;三是重理论课教学而忽视实务课程,學生参加实践少,没有把课程中会计内容与计算机内容摆布好。
我认为,对中职学校校而言其会计电算化教学的培养目标应当是:每个学生必须熟练操作财务软件,能够通过计算机完成会计工作,并具备维护财务软件的职业技能,这是电算化工作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技能。
2 会计理论与计算机操作如何有效结合
我认为,要做到会计理论与计算机操作有效结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1 讲练结合,实行一体化
在课堂上,先是由老师传授学生必备的财务、计算机实用知识,再以师生互动共同答疑解惑的形式转入实际操作阶段,由学生亲自动手,在计算机实践中掌握操作方法,并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解决实际操作中出现的问题;之后要进行回顾、评析、总结。老师可通过投影设备、广播软件等技术手段,结合示范性操作展示给学生;学生的学在听讲、看示范、动手做中得到知识现。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可以将学习理论知识和培训实际操作密切结合,把教学和学习,学习和做之间的划分界限,将教、学、做相互联系起来,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
2.2 强化上机实验是真正学好本课程的关键
要适当增加上机实验课时,建议理论与实验课时的比例至少要达到1∶2。通过上机实验,使学生熟练掌握软件的操作技能。
例如:内蒙古大兴安岭林业学校会计电算化教学实验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使用用友财务教学软件,并按编好的一套财务数据进行会计电算化实验操做;第二阶段,练习手工会计向电算化会计的转换。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把手工会计模拟实验中使用过的实验数据改编成一套会计电算化实验数据上机实验。我们的具体做法是:把会计电算化的实验课和企业财务会计课综合模拟实习结合起来,在企业财务会计课综合实习的基础上—— 把一整套会计业务资料,利用手工处理方法,完成从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填制到日记账、明细账和总账的登记以及会计报表的编制;再运用财务软件,首先利用软件的初始化功能进行相关业务处理,完成两种处理方法的衔接,再利用软件完成接续月份的会计业务处理。通过两种实习方法的操作比较,增强学生对两种处理流程的感性认识,进一步巩固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学习效果
2.3 实行模拟企业单位会计电算化作业设计教学法
即要求学生根据所学过的会计电算化和会计业务知识,在规定的时间内,自行设计一套模拟企业单位会计电算化的经济业务作业题,通过在计算机上的实验不断修改完善,最后学生必须提交作业设计的纸质打印文稿、电子文稿、运行作业所产生的账套备份数据等。作业设计可以团体或个人独立的方式完成。实现作业设计教学方法能使学生掌握研究包括会计手工处理方法、电算化基本知识,会计电算化软件和办公自动化软件操作方法的知识。可以提高学生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使学生了解会计电算化的关系数据项,正确把握会计软件操作的关键要素和本质。
2.4 使用会计电算化案例教学法
在学生通过一定的学习掌握会计电算化理论知识后,老师通过案例剖析的教学法,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会计电算化中去。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学校的老师必须精通财务教学和计算机教学两门学科,只有这样的老师才能了解深企业的电算化软件在实际应用中出现的热点问题及基层企业对会计电算化岗位的需求,才能更好地组织和指导学生实训。精通两门学科的老师可以按模块进行案例教学:以一个企业的电算化业务为实例,编写系统的实训教材并组织学生进行综合模拟训练。还可以通过校外实训基地安排学生顶岗实训。最后由学生撰写报告,对案例的认识和所学到的知识等进行总结。
只有做好以上4个方面,职业学校学生毕业后进入工作岗位时,才能很快适应工作需求,并有较强的操作技能。学校才能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扩大和提高学生表达技能、知识运用技能、人际交往技能以及信息技术运用技能等综合技能。
关键词:中职学校 教学 会计电算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9(b)-0188-01
1 会计电算化教学过程中的误区
在过去相当一段时期里,会计电算化教学被简单地理解为计算机加会计学。在具体教学中,学生进行的是理论学习和简单的上机,课程考察也主要以理论知识为主,由于实际能力操作差,造成实践知识缺乏。虽然学生通过本专业的专业课程学习,拿到毕业证,毕业参加工作后,因缺乏实际操作能力,导致不能适应岗位工作。可以说,类似这样的现象是很普遍的,主要是因为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只重视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学习和考核,忽视了实践技能的培养。
由于对会计电算化教育目标的定位不清,一些学校在课程设置问题很多,主要表现有三:一是会计专业计算机课程的开设并未及时更新,不能跟上计算机知识的快速更新;二是学生计算机课程、信息管理课程开设内容与会计学衔接不上;三是重理论课教学而忽视实务课程,學生参加实践少,没有把课程中会计内容与计算机内容摆布好。
我认为,对中职学校校而言其会计电算化教学的培养目标应当是:每个学生必须熟练操作财务软件,能够通过计算机完成会计工作,并具备维护财务软件的职业技能,这是电算化工作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技能。
2 会计理论与计算机操作如何有效结合
我认为,要做到会计理论与计算机操作有效结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1 讲练结合,实行一体化
在课堂上,先是由老师传授学生必备的财务、计算机实用知识,再以师生互动共同答疑解惑的形式转入实际操作阶段,由学生亲自动手,在计算机实践中掌握操作方法,并在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解决实际操作中出现的问题;之后要进行回顾、评析、总结。老师可通过投影设备、广播软件等技术手段,结合示范性操作展示给学生;学生的学在听讲、看示范、动手做中得到知识现。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可以将学习理论知识和培训实际操作密切结合,把教学和学习,学习和做之间的划分界限,将教、学、做相互联系起来,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技能。
2.2 强化上机实验是真正学好本课程的关键
要适当增加上机实验课时,建议理论与实验课时的比例至少要达到1∶2。通过上机实验,使学生熟练掌握软件的操作技能。
例如:内蒙古大兴安岭林业学校会计电算化教学实验分两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使用用友财务教学软件,并按编好的一套财务数据进行会计电算化实验操做;第二阶段,练习手工会计向电算化会计的转换。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把手工会计模拟实验中使用过的实验数据改编成一套会计电算化实验数据上机实验。我们的具体做法是:把会计电算化的实验课和企业财务会计课综合模拟实习结合起来,在企业财务会计课综合实习的基础上—— 把一整套会计业务资料,利用手工处理方法,完成从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填制到日记账、明细账和总账的登记以及会计报表的编制;再运用财务软件,首先利用软件的初始化功能进行相关业务处理,完成两种处理方法的衔接,再利用软件完成接续月份的会计业务处理。通过两种实习方法的操作比较,增强学生对两种处理流程的感性认识,进一步巩固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学习效果
2.3 实行模拟企业单位会计电算化作业设计教学法
即要求学生根据所学过的会计电算化和会计业务知识,在规定的时间内,自行设计一套模拟企业单位会计电算化的经济业务作业题,通过在计算机上的实验不断修改完善,最后学生必须提交作业设计的纸质打印文稿、电子文稿、运行作业所产生的账套备份数据等。作业设计可以团体或个人独立的方式完成。实现作业设计教学方法能使学生掌握研究包括会计手工处理方法、电算化基本知识,会计电算化软件和办公自动化软件操作方法的知识。可以提高学生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使学生了解会计电算化的关系数据项,正确把握会计软件操作的关键要素和本质。
2.4 使用会计电算化案例教学法
在学生通过一定的学习掌握会计电算化理论知识后,老师通过案例剖析的教学法,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会计电算化中去。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学校的老师必须精通财务教学和计算机教学两门学科,只有这样的老师才能了解深企业的电算化软件在实际应用中出现的热点问题及基层企业对会计电算化岗位的需求,才能更好地组织和指导学生实训。精通两门学科的老师可以按模块进行案例教学:以一个企业的电算化业务为实例,编写系统的实训教材并组织学生进行综合模拟训练。还可以通过校外实训基地安排学生顶岗实训。最后由学生撰写报告,对案例的认识和所学到的知识等进行总结。
只有做好以上4个方面,职业学校学生毕业后进入工作岗位时,才能很快适应工作需求,并有较强的操作技能。学校才能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积极的学习态度,扩大和提高学生表达技能、知识运用技能、人际交往技能以及信息技术运用技能等综合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