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黄金开发区宜居住宅研究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sical11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的进程中,大量住宅建设随着城市新区的开发而集中实施。在这个过程中,各种概念的炒作,成为近年来城市发展、特别是房地产开发的惯用手法。一时间,“地段”“风情”“环境”“健康”,各式各样的概念“乱花渐欲迷人眼”,但是随着城市开发的推进和地产项目的落地完工,此前眩目的概念却往往“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了。赣州同样也不例外,在我看来城市真正的进化应该把方向放在宜居上。
  “宜居”其实是一个宽泛的、令人敬畏的概念:气候宜人,空气清新,景观优美,交通便捷,衣食住行方便,居住者素质高,社会和谐稳定,城市文化厚重,具有公共安全感,就是一個宜居之地。人们在此生活没有压力,心情舒畅。我想,这种可居住性就是宜居的一个标准。
  在赣州这座美丽的城市黄金开发区可以说是这几年发展最为迅速的, 地处赣州市新城区,是大赣州政治、经济和社会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区的环境由于大政策的引导建设的绿化达到40.41公里。成规模的住宅小区拔地而起,周边的学校、银行、医院、商业、行政设施一应俱全形成了一个非常适合宜居区域。也正是赣州市所打造的核心工程宜居赣州城市,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宜居要求建筑必须将居住、生活、休憩、交通、管理、公共服务、文化等各个复杂的要求在时间和空间中结合起来,因此要求设计一种聚居地,使所有社会功能在满足目前的发展和将来之间取得平衡。使创造节约能源及材料的建筑设计与环境相协调,最终达到人、城市、自然的和谐共生这一适宜人居城市追求的最高理想。基础设施完备、生态环境好、空间布局合理、居民生活便捷。传承历史文化,展示现代文明,具有浓厚的文化特色、人文关怀和良好的公共道德。就业比较充分,社会保障机制健全,居民和谐程度高。治安良好、安定有序,具备完善公共安全预警及治理机制,能为居民提供安全的居住和生活环境。建设宜居住宅必须利用生态学,这是实现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凝练。这里生态学原则,实质上绿地率、节能标准以及废物、废气等有害物质的控制标准。其中绿地率是整个自然生态中最重要的指标之一。绿地率(包括景观区域及水面)须达50%以上。节能指标:重点对日照、通风系统、空调系统、节水保水系统、照明设施、太阳能利用等有效节能环节进行评定。常有只顾经济利益的开发部门,将住宅区规划在一些极不适合居住的环境中,忽视居住空间与周边环境的协调问题。不合理的朝向与排列,日照、通风、照明以及太阳能的利用等一系列的问题随之而来。小区的地面,不考虑地面保水等问题,大面积铺设不透水的混凝土、花岗岩等,减少了雨水的渗透,容易产生“热岛效应”,不利于节能。废物、废气等有害物质的控制标准主要指多用一些较轻质的建筑钢结构,尽量减少混凝土、砂石等建材的使用。是调控城市生态系统,使城市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传递与转化持续不断地进行,其目标是遵循城市社会功能整体性——和谐生态——平衡发展规律,对自然由无序蔓延变为合理分布,变恶性掠夺为最大值利用,建设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同步协调的资源配置机制和合理布局,最终的发展目标是达到以人为本改造自然,优化环境,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动人类社会的文明和发展。
  住宅是幸福生活的载体,故人们建造住宅的过程,亦是构筑新生活的过程。建造住宅及“百年大计”,盖得不理想的住宅,将令业主饱受无尽困扰。多数情况下,人们会投入几乎全部家财建造住宅。投入这么多经年累月辛苦积攒的血汗钱,使人极易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而这种过高的期望将可能导致对结果的失望,所以精确和巧妙的设计不可或缺。
  那么宜居住宅空间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方面:1、小区的规划要求合理室外与室内空间紧密的联系缺一不可。2、建筑户型结构朝向合理应全面地分析市场,不能片面地追求大面积。3、户型功能分区合理空间使用率高。最近,有很多开发商也认识到其中的问题,纷纷在空间布局上做起了文章。过去的80-90平米的“中等”户型,都被调整为经济型3房;在建筑结构上,大都发展为高层框架结构,从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室内装修中带来的浪费。4、节能环保材料,使用频率需提高。建筑结构及景观环境的环保性同样值得关注。有效的墙体保温层、合理的通风结构、防尘隔音效果较好的门窗配置以及科学地安排绿地、水景、建筑小品都将是未来节能型住宅建筑发展的方向。当然,室内装修的风格以及所使用的材料也是我们体现绿色设计理念的重要标志。5、住宅设计方案实施更加符合居住需求。居住功能合理,符合家庭成员的生活习惯及文化修养,装饰材料通用化,色彩搭配应在特定空间抓住色彩心理表达,保持空间与空间之间良好的通过性。6、人的感觉与室内环境。人的感觉与知觉在心理学领域内的论述适用于家居环境。人的感觉器官在接受外界的刺激后传到大脑引起反应,并联系以往的生活经验及现实状态,产生各种感觉。尽管室内环境还有其他因素,如结构、造型、家具、装饰品等,但室内环境的主格调所产生的感觉,在生活的每时每刻都能让人察觉。视觉:要特别关注居室环境中造型的视觉语言表达,以和谐的色彩,变化的造型,烘托家居中的时代气息,使人们的视觉感受上升为视觉审美。利用形与色的影响力给予室内环境最大的优化。听觉:声音不仅给人提供信息,而且能以声音的强弱、音调的高低、音色的好坏来判断自己在室内环境中所处的位置。室内环境中有我们想听与不想听的声音,家居的设计要充分关注。温暖感:温暖感是由周围环境和热量的进出所决定的。它通过传导、对流、辐射而传递。如连日阴雨绵绵,温度低湿度大,当天突然放晴,太阳出来时便给人爽朗、温暖的感觉。在设计细节上要充分创造合理的采光、通风、透气等,并使它们得到均衡,增添室内的舒适与温馨。
  结论:宜居住宅应该有利于人的健康,提高居住区业主的舒适度。近年来很多地区都提出了一个新概念——“宜居城市”,一个真正适宜居住的城市,从本质上来说,认真研究居民的行为方式和活动,照顾到居民在安全、私密、舒适等各方面的感受、使住在这里的居民有归属感。 “宜居住宅”应该是健康和谐的,给人一种亲切温馨的感觉,并具有特有的社会文化。“宜居住宅”的标准对消费者而言,是一种建议,对于城市发展而言是为了让这个社会更加和谐,而对于开发商而言,只有因地制宜的规划设计,品质优越的建筑品质和定位准确的推广方式,而对于室内设计师是细心周到的为业主实现建设“宜居住宅”的理想。
  
  参考文献:
  1、《宜居住宅设计》,作者:朴正雄,中国林业出版社
  2、《21世纪园林城市--创造宜居的城市环境》
  3、《宜居北京消费者行为调查研究》,作者:尹卫红、李雪妍,光明日报出版社
  4、《中国宜居城市建设报告》,作者: 卢杨,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5、《营建宜居城市-理论与实践》,作者: 胡宝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其他文献
传统的商务应用文的教学普遍都是固定的模式,即“格式、范文、要求”,在这种僵硬死板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的能力被剥夺,教师侵占了学生大量的写作与思考的时间,
【摘要】在工程建设中怎样管理好工程、节省资金、降低损耗、节省劳动力,保证项目质量目标和进度目标如期实现,是施工建造师重要职责。本文就怎样成为一个优秀的建造师、优秀的工程项目管理者加以探讨。    【关键词】:工程建造管理    2011年7月我参加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建筑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第二天上的是唐杰林老师授讲的 《建筑安全技术》。在课堂上唐老师讲的一句话“做为一个项目管理者你给你的施工人员
音乐文献编译与音乐出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是我国各大专业音乐院校的硕士研究方向之一,其主要研究课题就是外文音乐文献的中文化呈现.但是,相对于中文版音乐文献的社会需
在全球化和互联网时代,纸质图书显然处于弱势,作为可触摸的物质形式,以设计为核心竞争力的形式美学,成为其特别的优势.如何活化传统文化元素,并进行合理的运用和创新,推动书
数学是小学教育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对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十分紧密,实现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意义十分巨大,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
上海市政协文史委与上海市新闻出版局组织编写出版改革的回忆史料,当然是件好事情.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我在上海市新闻出版局的领导岗位上工作了约十七个年头,经历了许多
【摘要】:随着技术的日新月异,能源短缺已不容忽视,节约能源已受到世界性的普遍关注。 在国家大力提倡节能环保的大背景下,节能与环保已经成为建筑设计未来发展的大趋势。本文将从建筑设计与环保节能的紧密关系、环保节能前提下的建筑设计原则及环保节能建筑设计的技术措施几方面探讨现代化建筑设计新理念,并积极倡导绿色建筑的发展。   【关键字】:能源环保建筑绿色   一建筑设计与环保节能的紧密关系   住宅建筑设
摘要:本文从建筑工程施工常见的安全事故类型及原因出发,阐述了安全管理内容及基础、脚手架、混凝土浇筑分部分项工程安全生产隐患防范重点。  关键词:安全事故类型 防范重点    前言建筑安全管理是一个系统性、综合性的管理。其管理的内容涉及建筑生产的各个环节,在施工管理中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方针。根据对全国伤亡事故的调查统计分析,建筑业伤亡施工率仅次于矿上行业。其中高处坠落、物
在经济面临巨大下行压力的背景下,经济新闻报道作为新闻报道的一个重要品类,更加凸显新闻对舆论的导向性作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以报纸媒体为代表的经济新闻报道,在疫
古罗马有则故事:一位预言家设下一个奇特难解的结,并预言能解开此结的人将是亚细亚的统治者。许多年过去了,许多勇敢的人都无功而返, There is a story in ancient Rome: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