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头盔”们总是要快步小跑進入那个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方,去做那些全世界都不愿意去做的事——援救叙利亚的生灵。然而高大、伟岸的形象没有持续太久,摆拍、作秀、引导舆论……“白头盔”在不断受到国际社会的质疑。

“我想特别提的是‘白头盔’,奥斯卡获奖者……这个组织在英国情报机构的指示下工作。”2017年4月12日,在联合国安理会讨论叙利亚化武决议草案会议上,叙利亚驻联合国大使贾法里指出,西方对叙政府的指责,均来源于“白头盔”这样的非官方组织。
“白头盔”,一个为救援叙利亚战场伤员而存在的非政府组织(NGO)。人们常常可以在社交网站上看到他们的图片和视频:一顶顶白色的头盔来回于战火纷飞之间,从废墟中拉出一息尚存的生命。讲述他们事迹的纪录片《白头盔》,于2017年1月获得第89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
高大、伟岸的形象,没有持续太久,摆拍、作秀、引导舆论……“白头盔”在不断受到国际社会的质疑。
是心怀“拯救生命就是拯救人性”的天使,还是为打“舆论战”不惜造假的恶魔?“白头盔”的身份,是一个谜。
“带有偏见的演员”?
湛蓝的天藏匿在雾状的灰尘之中,时隐时现。经过两枚圆筒炸弹的轰炸,叙利亚北部城市阿勒颇的安萨瑞地区,只剩下破碎的砖瓦。
经过16个小时的救援工作,“白头盔”的成员们已经疲惫不堪。但废墟之下,还深埋着一个婴儿。
顺着哭声挖下去,终于在一堆钢筋和碎石之间,救出了只出生一周的婴儿。“白头盔”们欢呼着,将他抱在怀里,他们喊他“奇迹婴儿”。
这是纪录片《白头盔》里的片段。事实上,“白头盔”的声名鹊起,比这部奥斯卡获奖作品的诞生还要早。
在叙利亚内战的第三个年头,“白头盔”成立,这个因为在进行救助时统一戴白头盔而得名的组织,有一个更为正式的名字——叙利亚公民保卫组织。
2012年,阿勒颇一带的战争陷入混局,受影响地区的一些人们自愿组成救援小队,协助警卫队进行废墟救援工作。在美、英等国的政府捐助以及众多非政府组织等的支持下,这个救援小队开始茁壮成长。通过地方理事会、前英国军官杰姆斯·麦舒里尔和土耳其搜救协会的合作,救援小队于2013年开始了第一次训练项目。
“白头盔”的官方网站显示,如今他们已有约3000名成员。在过去5年中,为了拯救民众,有166名“白头盔”志愿者牺牲。
“白头盔”一直是西方媒体的宠儿。美国《时代》周刊把“白头盔”选作2016年十月期的封面人物,“近距离接触的‘白头盔’,都是普通的叙利亚人面孔,他们出现在扬尘滚滚、碎石废墟的地方,场面颇像城市阿颇勒”。“白头盔”们总是要快步小跑进入那个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方,去做那些全世界都不愿意去做的事——援救叙利亚的生灵。
在西方舆论中与“白头盔”的“伟大”一同出现的,常是叙利亚政府和俄罗斯的“邪恶”。
英国《经济学人》报道称,“白头盔”的成功,引起了叙利亚当局的愤怒,就在停火协议破裂的几天后,叙利亚和俄罗斯空军炸毁了4处“白头盔”的援救中心。许多人亲眼看见“白头盔”多年的经营成果化为乌有。
“白头盔”成员在影片《白头盔》中,抬头仰望着天上呼啸而过、如星点大小的飞机,一边跑一边喊:“是俄罗斯人。”
影片中,穿插着被救出的孩子、“白头盔”们的自述、他们的生活,以及人们不断强调的是“俄罗斯的空袭”。
大量的西方政府资源,是“白头盔”成长的土壤,也是遭人质疑之处。
2016年10月,美国记者马克斯·布鲁门塔尔发表报告,描述“白头盔”为“带有偏见的演员”。报告称,“白头盔”的领导层受到了一定舆论议程的推动,这背后是西方政府和公关团队。马克斯还批评“白头盔”接受了的美国联邦机构的资金支持。该资金也曾支持过古巴、委内瑞拉一些团队颠覆政权。
对此,“白头盔”并不否认资金来源于西方政府,他们称人道主义工作需要资金的支持,但他们并没有跟从任何国家的舆论议程设置。
“与政治集团的关系不能简单看资金,如果是一个人道国际救援组织,各国政府给予资金支持是一个正常的现象。”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NGO研究所副所长贾西津认为,评价一个非政府机构是否中立,关键看该组织的宗旨和行为,“人道救援组织应该谨慎避免自己的政治立场,正如红十字会所遵循的人道、中立等原则。如果是一种人道价值的倡导组织,也应将自己的倡导局限在如人道、权利等基本价值上,而不参与任何一方政治派别。”
“白头盔”的政治倾向,正是备受争议的焦点。在《白头盔》获得奥斯卡奖的当晚,许多国外网友在社交媒体评论:“奥斯卡通过颁奖作出政治宣示”“这是政治宣传片”……
造假的“恶魔”
极力证明“白头盔”为“恶魔”的,是一群瑞典的医生和人权领域学者。

2017年3月6日,一篇名为《白头盔视频:瑞典医生谴责医疗失当及滥用儿童为宣传目的》的报告,被瑞典医生人权组织公之于世。开篇便是一声“响雷”:“通过瑞典各领域数位医学专家对‘白头盔’发布的救援视频研究,证实了影片中的救生程序是不正确或者造假的。这些程序会对生命造成威胁,或是他们将急救程序用在已无生命体征的儿童身上。”
瑞典医生人权组织主席马尔切洛·费拉达·代·诺利看到了“白头盔”发布的视频:一个口吐白沫的裸身男孩被“白头盔”成员“注射”了肾上腺素,然而还是没能救活。
本是一个残酷而催泪的片段,却让马尔切洛心生疑惑。 为了证明猜想,马尔切洛将视频发给了瑞典多个知名的医学专家。而后得到的答案,一一证实了他对视频的质疑。
“拯救已无生命体征的孩子,这样的行为是奇怪的”“注射肾上腺素之后,应该马上实施心肺复苏,视频中的医生没有那么做”“如果孩子没死,这样的急救反而会杀死他”……在众多权威医师判断的支撑下,马尔切洛为报告写下了这样的结论:“‘白头盔’对这名婴儿的救生程序是假的,甚至是在死亡婴儿身上的表演。他们在视频中所使用的注射器可能是空的,或者其中药物从未被注射。”
对于《白头盔》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马尔切洛讽刺地认为,是“白头盔”们惊人的演艺才能,将他们推上了好莱坞的红地毯。“这样利用战争中的孩子做宣传,必将杀死更多的孩子。”马尔切洛说道,“所有的‘白头盔’成员都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他们的赞助人也应该在欧洲人权法院受到起诉和谴责。”
这不是“白头盔”第一次被推上风口浪尖。
2016年11月,网络上传播的一段视频,让人们对“白头盔”愤怒。视频刚开始时,地上的“伤者”和一旁的“白头盔”们均保持静止;“开拍”一声令下,“伤者”开始呻吟,“白头盔”开始抬出埋在废墟之中的“伤者”。过后,一张满身尘土的“伤者”与“白头盔”们搭着肩膀微笑自拍的照片,流传了出来。
已报道中东问题6年的加拿大自由记者艾娃·巴特利特,在2016年12月9日的联合国新闻发布会上,公开指责“白头盔”造假。“那些确实出现在他们视频中的儿童,被发现在其它报道中‘循环利用’。”她说道,“你可以找到一个叫阿雅的女孩,8月时曾出现在一则报道中,下一个月,她出现在两个完全不同地方的新闻中。”
“白头盔”还被怀疑与极端组织有关。
媒体多次曝光“白头盔”成员挥舞极端组织“努斯拉阵线”的黑旗、穿着基地组织衣服等的照片。2016年,“白头盔”负责人雷德·萨利赫在前往美国领取美国最大的国际非政府组织和合作伙伴联盟InterAction颁发的人道主义奖时,被拒绝入境。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没有公开解释,为何阻止雷德进入美国。
面对来自社会各界的种种质疑,“白头盔”在获得奥斯卡奖的当天,发布了一则声明,宣称自己与恐怖组织没有关系。“白头盔”承认有来自反对派、阿萨德军队的成员,但强调这些成员已经放下武器,“按照本组织的章程和宗旨加入到救治生命的过程”。声明还表示,成员确实在一些事件中有不妥当的做法,但已按照组织的章程和准则对他们做出处分。
NGO需要公信力
对于非政府组织,联合国新闻部是这样解释的:非政府组织是在地方、国家或国际层面上组织起来的非营利性的、自愿的公民组织。“第三方机构”“中立”等关键词,是非政府组织的标签。
然而,香港《紫荆》杂志于2008年载文指出,西方部分国家借非政府组织进行文化传播,主要有三大手段:一是资助和培训他国非政府组织,来施加政治影响;二是利用非政府组织的渠道进行如人道主义救援、维护人权等软性意识形态渗透;三是通过非政府组织控制或影响舆论。
“任何个人都存在被政治操纵的可能。不止是NGO,其他团体、组织、个人,都是有这个可能的。”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清华NGO研究所所长王名说。
比如2002年8月,美在发动伊拉克战争前,启动了一项总额达660万美元的非政府资助计划,名义上是资助各种在伊拉克境内及其周边地区进行人道主义救援,实际上是利用非政府组织帮助美国收集情报,为其打击伊拉克提供便利。
“如果‘白头盔’的宣传资料被证实了造假,等于说其在运作过程中已经和它的宗旨发生一些冲突,甚至有可能存在明显的不符,对于NGO名誉的损伤可以说是致命的。”贾西津认为,“加入组织到底是什么人,加入之后他做了什么事情,这两点必须综合起来考虑,才能让我们评判一个NGO是否尽责。”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研究指出,一般认为的公益组织,其营利不做二次分配。募款后所得只用于公益目的事业中,营造更大规模公共传播空间,在公众中得到支持回应,提升其公信力及权威性。
“NGO的资金来源,主要来自政府的服务购买和社会捐助。无论是哪一个,都很重视NGO的公信力。失去公信力,就会失去资金来源,组织就会面临危机。”原“蓝天救援”创始人、苏州青年应急救援志愿总队队长马龙说道。
公信力是非政府组织发展的前提,如果存在造假摆拍等负面消息,组织自身的影响力、公信力及权威性都会受到影響。贾西津表示,对非政府组织而言,造假是一个非常严重的行为:“如果它的造假程度已经构成侵害受益者或者捐赠人乃至社会公众权益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对这个公益组织提出诉讼了。”
国际非政府组织,需要依据国内法律设立,因此也受到归属国法律管束。
“国际上,暂时没有国际法或者什么相关机制去约束非政府组织。”王名表示,如果“白头盔”真的被证实有违法行为,要依据其注册国的法律规定进行处置。
“由于‘白头盔’工作领域特殊,涉及问题复杂性高,到底是冲突解决中的宽容性,还是政治立场,或者恐怖威胁,要谨慎做断论。”贾西津说道,“无论法律责任如何,造假对NGO的社会公信力造成致命伤害,所以一个NGO自身应对此格外敏感、避免出现这种行为。”
(徐言荐自《南方周末》)

“我想特别提的是‘白头盔’,奥斯卡获奖者……这个组织在英国情报机构的指示下工作。”2017年4月12日,在联合国安理会讨论叙利亚化武决议草案会议上,叙利亚驻联合国大使贾法里指出,西方对叙政府的指责,均来源于“白头盔”这样的非官方组织。
“白头盔”,一个为救援叙利亚战场伤员而存在的非政府组织(NGO)。人们常常可以在社交网站上看到他们的图片和视频:一顶顶白色的头盔来回于战火纷飞之间,从废墟中拉出一息尚存的生命。讲述他们事迹的纪录片《白头盔》,于2017年1月获得第89届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
高大、伟岸的形象,没有持续太久,摆拍、作秀、引导舆论……“白头盔”在不断受到国际社会的质疑。
是心怀“拯救生命就是拯救人性”的天使,还是为打“舆论战”不惜造假的恶魔?“白头盔”的身份,是一个谜。
“带有偏见的演员”?
湛蓝的天藏匿在雾状的灰尘之中,时隐时现。经过两枚圆筒炸弹的轰炸,叙利亚北部城市阿勒颇的安萨瑞地区,只剩下破碎的砖瓦。
经过16个小时的救援工作,“白头盔”的成员们已经疲惫不堪。但废墟之下,还深埋着一个婴儿。
顺着哭声挖下去,终于在一堆钢筋和碎石之间,救出了只出生一周的婴儿。“白头盔”们欢呼着,将他抱在怀里,他们喊他“奇迹婴儿”。
这是纪录片《白头盔》里的片段。事实上,“白头盔”的声名鹊起,比这部奥斯卡获奖作品的诞生还要早。
在叙利亚内战的第三个年头,“白头盔”成立,这个因为在进行救助时统一戴白头盔而得名的组织,有一个更为正式的名字——叙利亚公民保卫组织。
2012年,阿勒颇一带的战争陷入混局,受影响地区的一些人们自愿组成救援小队,协助警卫队进行废墟救援工作。在美、英等国的政府捐助以及众多非政府组织等的支持下,这个救援小队开始茁壮成长。通过地方理事会、前英国军官杰姆斯·麦舒里尔和土耳其搜救协会的合作,救援小队于2013年开始了第一次训练项目。
“白头盔”的官方网站显示,如今他们已有约3000名成员。在过去5年中,为了拯救民众,有166名“白头盔”志愿者牺牲。
“白头盔”一直是西方媒体的宠儿。美国《时代》周刊把“白头盔”选作2016年十月期的封面人物,“近距离接触的‘白头盔’,都是普通的叙利亚人面孔,他们出现在扬尘滚滚、碎石废墟的地方,场面颇像城市阿颇勒”。“白头盔”们总是要快步小跑进入那个世界上最危险的地方,去做那些全世界都不愿意去做的事——援救叙利亚的生灵。
在西方舆论中与“白头盔”的“伟大”一同出现的,常是叙利亚政府和俄罗斯的“邪恶”。
英国《经济学人》报道称,“白头盔”的成功,引起了叙利亚当局的愤怒,就在停火协议破裂的几天后,叙利亚和俄罗斯空军炸毁了4处“白头盔”的援救中心。许多人亲眼看见“白头盔”多年的经营成果化为乌有。
“白头盔”成员在影片《白头盔》中,抬头仰望着天上呼啸而过、如星点大小的飞机,一边跑一边喊:“是俄罗斯人。”
影片中,穿插着被救出的孩子、“白头盔”们的自述、他们的生活,以及人们不断强调的是“俄罗斯的空袭”。
大量的西方政府资源,是“白头盔”成长的土壤,也是遭人质疑之处。
2016年10月,美国记者马克斯·布鲁门塔尔发表报告,描述“白头盔”为“带有偏见的演员”。报告称,“白头盔”的领导层受到了一定舆论议程的推动,这背后是西方政府和公关团队。马克斯还批评“白头盔”接受了的美国联邦机构的资金支持。该资金也曾支持过古巴、委内瑞拉一些团队颠覆政权。
对此,“白头盔”并不否认资金来源于西方政府,他们称人道主义工作需要资金的支持,但他们并没有跟从任何国家的舆论议程设置。
“与政治集团的关系不能简单看资金,如果是一个人道国际救援组织,各国政府给予资金支持是一个正常的现象。”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NGO研究所副所长贾西津认为,评价一个非政府机构是否中立,关键看该组织的宗旨和行为,“人道救援组织应该谨慎避免自己的政治立场,正如红十字会所遵循的人道、中立等原则。如果是一种人道价值的倡导组织,也应将自己的倡导局限在如人道、权利等基本价值上,而不参与任何一方政治派别。”
“白头盔”的政治倾向,正是备受争议的焦点。在《白头盔》获得奥斯卡奖的当晚,许多国外网友在社交媒体评论:“奥斯卡通过颁奖作出政治宣示”“这是政治宣传片”……
造假的“恶魔”
极力证明“白头盔”为“恶魔”的,是一群瑞典的医生和人权领域学者。

2017年3月6日,一篇名为《白头盔视频:瑞典医生谴责医疗失当及滥用儿童为宣传目的》的报告,被瑞典医生人权组织公之于世。开篇便是一声“响雷”:“通过瑞典各领域数位医学专家对‘白头盔’发布的救援视频研究,证实了影片中的救生程序是不正确或者造假的。这些程序会对生命造成威胁,或是他们将急救程序用在已无生命体征的儿童身上。”
瑞典医生人权组织主席马尔切洛·费拉达·代·诺利看到了“白头盔”发布的视频:一个口吐白沫的裸身男孩被“白头盔”成员“注射”了肾上腺素,然而还是没能救活。
本是一个残酷而催泪的片段,却让马尔切洛心生疑惑。 为了证明猜想,马尔切洛将视频发给了瑞典多个知名的医学专家。而后得到的答案,一一证实了他对视频的质疑。
“拯救已无生命体征的孩子,这样的行为是奇怪的”“注射肾上腺素之后,应该马上实施心肺复苏,视频中的医生没有那么做”“如果孩子没死,这样的急救反而会杀死他”……在众多权威医师判断的支撑下,马尔切洛为报告写下了这样的结论:“‘白头盔’对这名婴儿的救生程序是假的,甚至是在死亡婴儿身上的表演。他们在视频中所使用的注射器可能是空的,或者其中药物从未被注射。”
对于《白头盔》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马尔切洛讽刺地认为,是“白头盔”们惊人的演艺才能,将他们推上了好莱坞的红地毯。“这样利用战争中的孩子做宣传,必将杀死更多的孩子。”马尔切洛说道,“所有的‘白头盔’成员都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他们的赞助人也应该在欧洲人权法院受到起诉和谴责。”
这不是“白头盔”第一次被推上风口浪尖。
2016年11月,网络上传播的一段视频,让人们对“白头盔”愤怒。视频刚开始时,地上的“伤者”和一旁的“白头盔”们均保持静止;“开拍”一声令下,“伤者”开始呻吟,“白头盔”开始抬出埋在废墟之中的“伤者”。过后,一张满身尘土的“伤者”与“白头盔”们搭着肩膀微笑自拍的照片,流传了出来。
已报道中东问题6年的加拿大自由记者艾娃·巴特利特,在2016年12月9日的联合国新闻发布会上,公开指责“白头盔”造假。“那些确实出现在他们视频中的儿童,被发现在其它报道中‘循环利用’。”她说道,“你可以找到一个叫阿雅的女孩,8月时曾出现在一则报道中,下一个月,她出现在两个完全不同地方的新闻中。”
“白头盔”还被怀疑与极端组织有关。
媒体多次曝光“白头盔”成员挥舞极端组织“努斯拉阵线”的黑旗、穿着基地组织衣服等的照片。2016年,“白头盔”负责人雷德·萨利赫在前往美国领取美国最大的国际非政府组织和合作伙伴联盟InterAction颁发的人道主义奖时,被拒绝入境。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没有公开解释,为何阻止雷德进入美国。
面对来自社会各界的种种质疑,“白头盔”在获得奥斯卡奖的当天,发布了一则声明,宣称自己与恐怖组织没有关系。“白头盔”承认有来自反对派、阿萨德军队的成员,但强调这些成员已经放下武器,“按照本组织的章程和宗旨加入到救治生命的过程”。声明还表示,成员确实在一些事件中有不妥当的做法,但已按照组织的章程和准则对他们做出处分。
NGO需要公信力
对于非政府组织,联合国新闻部是这样解释的:非政府组织是在地方、国家或国际层面上组织起来的非营利性的、自愿的公民组织。“第三方机构”“中立”等关键词,是非政府组织的标签。
然而,香港《紫荆》杂志于2008年载文指出,西方部分国家借非政府组织进行文化传播,主要有三大手段:一是资助和培训他国非政府组织,来施加政治影响;二是利用非政府组织的渠道进行如人道主义救援、维护人权等软性意识形态渗透;三是通过非政府组织控制或影响舆论。
“任何个人都存在被政治操纵的可能。不止是NGO,其他团体、组织、个人,都是有这个可能的。”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清华NGO研究所所长王名说。
比如2002年8月,美在发动伊拉克战争前,启动了一项总额达660万美元的非政府资助计划,名义上是资助各种在伊拉克境内及其周边地区进行人道主义救援,实际上是利用非政府组织帮助美国收集情报,为其打击伊拉克提供便利。
“如果‘白头盔’的宣传资料被证实了造假,等于说其在运作过程中已经和它的宗旨发生一些冲突,甚至有可能存在明显的不符,对于NGO名誉的损伤可以说是致命的。”贾西津认为,“加入组织到底是什么人,加入之后他做了什么事情,这两点必须综合起来考虑,才能让我们评判一个NGO是否尽责。”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公民社会研究中心研究指出,一般认为的公益组织,其营利不做二次分配。募款后所得只用于公益目的事业中,营造更大规模公共传播空间,在公众中得到支持回应,提升其公信力及权威性。
“NGO的资金来源,主要来自政府的服务购买和社会捐助。无论是哪一个,都很重视NGO的公信力。失去公信力,就会失去资金来源,组织就会面临危机。”原“蓝天救援”创始人、苏州青年应急救援志愿总队队长马龙说道。
公信力是非政府组织发展的前提,如果存在造假摆拍等负面消息,组织自身的影响力、公信力及权威性都会受到影響。贾西津表示,对非政府组织而言,造假是一个非常严重的行为:“如果它的造假程度已经构成侵害受益者或者捐赠人乃至社会公众权益的话,那么我们就可以对这个公益组织提出诉讼了。”
国际非政府组织,需要依据国内法律设立,因此也受到归属国法律管束。
“国际上,暂时没有国际法或者什么相关机制去约束非政府组织。”王名表示,如果“白头盔”真的被证实有违法行为,要依据其注册国的法律规定进行处置。
“由于‘白头盔’工作领域特殊,涉及问题复杂性高,到底是冲突解决中的宽容性,还是政治立场,或者恐怖威胁,要谨慎做断论。”贾西津说道,“无论法律责任如何,造假对NGO的社会公信力造成致命伤害,所以一个NGO自身应对此格外敏感、避免出现这种行为。”
(徐言荐自《南方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