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远镜打开头顶星空

来源 :国际市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Y865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望远镜打开了我们头顶的星空,地震仪揭示了地球深处的宝藏。一个世纪以来,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中,有68.4%的物理学奖、74.6%的化学奖和90%的生物医学奖是借助各种先进的科学仪器完成的。也就是说,没有毛细管阵列式基因测序仪,就不可能很快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没有亚埃级电子显微镜,纳米技术研究就难以跻身国际学术顶尖行列。当下的科技创新,各国都投入巨资改善科学仪器设施。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科技研发条件处于相对落后的水平,科技研发经费只有美国的4.7%、日本的8.9%,德国的27%。大型科学仪器设施无论在数量、还是精度、水准方面,都有较大差距。“十五”期间,“865”计划、“975”计划和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等科技计划经费的20%左右用于购置科学仪器,“985”工程、“211”工程以及知识创新工程更将大量的经费用于购置科学仪器。
  然而,一个令人遗憾的现象不容忽视:一边是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研发人员苦于没有合适的科研仪器,一边是动辄数十万元买来的大型仪器在某些单位“闲得发慌”,甚至天天“睡大觉”。相当一部分仪器设备的利用率不到25%,甚至更低,本就有限的科技投入竟遭遇无谓的浪费。可见,要解决科技资源不足这一问题,除了加大科研经 费投入力度外,根本出路在于化解结构性分配不均,大力促进仪器设施的共享、共用和共建。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在这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整合各方资源,推出了“科学仪器共享”、“重点实验室”、“专业服务机构”等措施,建立了上海研发公共服务平台。近年来,上海研发平台的作用还在长三角范围里不断辐射,推出了“长三角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协作共用网”,在全国迈出了第一步。但总体而言,我国的大型科學仪器设备设施对外开放程度和共享程度还不高,科技资源共享的社会氛围还不浓,科技资源共享的信息渠道还不畅通,促进科技资源共享的具体法规和运行机制还比较缺乏。
  有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Modis卫星接收系统在美国仅有16套,英国、法国、德国等大部分欧洲国家均各有一套,他们都是通过共享满足需求,然而在我国,目前已经购买了17套,仅在某一城市就有8套,而各地区、各部门还有80套购买计划。由此折射出我国大型科学仪器设施由于共享不足,导致重复建设现象十分严重。如何把有限的公共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确实值得深思。
  一流的科研和创新,离不开一流的科学仪器;一流的科学仪器,助推科技进步,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最近,中央明确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就是要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这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兴衰,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只有充分认识科技资源共享的重要性,进一步营造科技资源共享的社会氛围,充分利用已有的大型科学仪器设施等社会科技资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才能使上海的科技创新资源发挥最大效益。
  欣闻上海市十二届人大常委会三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上海市促进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共享规定》,并将于2007年11月1日起施行,深感振奋。从此,促进科技资源共享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此,大型科学仪器等科技资源将在自主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促进中小型企业的技术创新,提高社会公共投入的产出效率,为“科教兴市”,服务长三角,缩短区域内企业与公共资源之间的距离和建设节约型社会作出贡献。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