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中的认知语言学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rymatti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认知语言学把语言看作是一种认知活动,并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从根本上讲,更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认知事物的一种方式。本文尝试使用认知语言学中有关隐喻的概念对美国作家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进行分析。进而说明,从认知的角度深入挖掘一个文学文本的文化和政治内涵,不但可以进一步丰富文学语篇研究的内容,还能扩大文学语篇研究的范围。
  关键词:认知 文学研究 隐喻 《献给爱米丽的玫瑰》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认知科学认为,意义潜在于我们的头脑中,因此,认知科学研究试图寻找大脑的意义构建过程。而认知科学家和文学批评家有着共同的兴趣,即认知科学对分析文学语篇感兴趣。这主要是因为认知科学家需要了解理解文学语篇的过程以求解释人类的认知能力,并把这种研究看成是认知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语篇与认知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一方面,“语篇是研究认知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认知是语篇分析的重要内容。”也就是说,我们既可以通过语篇来研究认知,也可以通过认知来研究语篇。
  二 隐喻是理解语篇的新钥匙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用于修辞的语言现象,更是一种人类认知世界的有力工具。隐喻是从一个范畴域向另一个范畴域的结构映射,即从“始发域”向“目的域”的映射。通常人们是把较为熟悉的具体的范畴域映射到不太熟悉的抽象的范畴域上,以便于对后者的理解。隐喻已经从传统的修辞学的研究对象逐渐成为众多学科研究的对象,如语言学、哲学、心理学、文学批评、认知科学、语言心理学、翻译学、符号学,以及外语教学的研究对象。从不同角度对隐喻的研究说明,人们已越来越深切地意识到隐喻在人类认知和社会活动中的不可低估的作用。本文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格,更是一种认知方式,是文学语篇布局谋篇、组织建构的重要手段,是解读文学语篇的一把新钥匙。
  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文学语言也属于一种话语、一种语篇,但这种话语不同于两个人面对面交谈时所产生的话语。文学语言更多的是一种形象化的语言和艺术性的语言,而一般话语则主要着意于传递“信息”,对语言的表现形式、美学价值并不刻意追求。文学语篇则往往建立在现实生活基础上的虚拟世界中,为了能满足形形色色的读者的需求,达到“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交际效果,作家就非常注意词语的选择、叙述的视角、时间、地点、背景、人物的交代,以及语言形式、文体风格等多种因素。而隐喻往往是作家创造性地使用语言的利器。在许多语篇中,“写作者往往借助隐喻来说明和解释读者不太熟悉、不太了解的事物。作者选定一个隐喻,以这个隐喻作为语篇主题,以此支配整个语篇的脉络,语篇按照隐喻主题这一线索发展下去,从而决定了整个语篇的模式,形成了语篇的信息流。以一个隐喻贯穿语篇始终,形成一个核心隐喻,支配若干由隐喻或由一个中心意象引申出若干相关的次要意象。”作为一种基本的认知模式,隐喻让我们通过内容相对具体、结构相对清晰的概念去理解那些相对抽象、缺乏内部结构的概念。“一个隐喻决不是一个简单的词语,而总是一个语篇,不论这个语篇有多小。”“隐喻在语言的各个层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意象隐喻则表现出更多的文化特征。”随着对隐喻研究的不断深入,隐喻在人类认知和社会活动中的作用已日益凸显。下面,本文将尝试使用认知语言学中有关隐喻的概念对美国作家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进行分析。
  三 《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中的隐喻分析
  《献给爱米丽的玫瑰》是福克纳最优秀的短篇小说之一。故事发生在福克纳虚构的约克纳帕塔法县的杰弗逊镇。主人公爱米丽出身于南方贵族世家,性情孤傲。其父对于家庭门第自视甚高,他赶跑了女儿一个又一个的追求者,使爱米丽错过了谈婚论嫁的年龄。父亲去世后,爱米丽拒绝接受这一现实,三天后才同意别人来收殓父亲的尸体。后来,她邂逅了一位来本地修路的北方工头荷默·伯隆,两人关系不断发展,并遭到了镇上人们的非议。正当人们试图阻止爱米丽下嫁给这个北方佬时,后者却踪影全无。而爱米丽也自此深居简出,断绝了与任何人的交往。40年弹指一挥间,终身未嫁的爱米丽也走完了自己的一生。人们始有机会进入她封闭多年的神秘院落。在布置得像卧室一样的房间里,人们惊奇地看到了爱米丽的白色婚纱,以及床上躺着的一具男人的干尸。随后,有人在尸体旁边留有睡过痕迹的枕头上捡起一撮灰白的女人长发。透过福克纳冷峻的描述,读者能看到南方种植园经济下的文化形态——清教主义家庭中的父亲权威和淑女观念始终左右着南方妇女的生活,并使她们戴着沉重的精神枷锁步入现代文明。
  如何去解读爱米丽的故事呢?叙事人和故事经常提到的“镇上的人”反复告诉我们:爱米丽的故事讲述的是一个美国南方淑女的悲剧故事。但在叙述过程中,叙事人却完全没有按照事情发生的顺序进行叙述,而是选择了一种隐喻和象征性的阐释。在福克纳与“镇上的人”的心目中,爱米丽是一个代表传统的碑,是一个代表内战前南方价值和南方文化的象征,有时她自信、高傲、脱俗,如同天使;有时她又冷漠、残忍、缺少人性,像个魔鬼。故事一开始这样写道:
  “爱米丽·格里尔生小姐过世了,全镇的人都去送丧:男子们是出于敬慕之情,因为一个纪念碑倒下了。”
  作为小镇上的最后一个贵族,爱米丽的死亡宣告了旧南方永远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曾经的辉煌、荣耀一去不复返了,这多少会引起人们对爱米丽的怀念,这也是人之常情,所以福克纳将她比喻成一座纪念碑。而这也似乎与作品中的爱米丽给人的印象——坚强、冷漠、高傲相契合。如,当从爱米丽的房屋里散发出腐臭难闻的气味时,镇上的四个居民于晚上悄悄地在其屋周围撒石灰时,发现爱米丽正站在窗前,“灯在她身后,她那挺直的身躯一动不动像是一尊偶像一样。”;当爱米丽到药店买砒霜时,“一双黑眼冷酷高傲,脸上的肉在两边的太阳穴和眼窝处绷得很紧,那副面部表情是你想象中的灯塔守望人所应有的。”;当药剂师问她药的用途时,“爱米丽小姐只是瞪着他,头向后仰了仰,以便双眼好正视他的双眼,一直看到他把目光移开了,走进去拿砒霜包好。”透过福克纳入木三分的描述,爱米丽那高傲、自信的形象跃然纸上。但随着情节的不断展开,爱米丽形象中的另一面——孤独、冷漠、残忍、可怜,也开始慢慢呈现在读者眼前。如,当收税代表们来到爱米丽家劝说其纳税时,爱米丽 “看上去像长久泡在死水中的一具死尸,肿胀发白。”;当客人说明收税来意时,“她那双凹陷在一脸隆起的肥肉之中,活像揉在一团生面中的两个小煤球似的眼睛不住地移动着,时而瞧瞧这张面孔,时而打量那张面孔。”作者的这种比喻让人读来不禁毛骨悚然,不寒而栗,犹如大白天遇到了鬼魂。而小说的最后一章,各种比喻的巧妙使用,则将爱米丽的悲剧命运推向了一个高潮:
  “门猛烈地打开,震得屋里灰尘弥漫。这间布置得像新房的屋子,仿佛到处都笼罩着墓室一般的淡淡的阴惨惨的氛围:败了色的玫瑰色窗帘,玫瑰色的灯罩,梳妆台,一排精细的水晶制品和白银作底的男人盥洗用具,但白银已毫无光泽,连刻制的姓名字母图案都已无法辨认了。……那男人躺在床上。……在他身上和他身旁的枕上,均匀地覆盖着一层长年累月积下来的灰尘。……后来我们才注意到旁边那只枕头上有人头压过的痕迹。我们当中有一个人从那上面拿起了什么东西,大家凑近一看——这时一股淡淡的干燥发臭的气味钻进了鼻孔——原来是一绺长长的铁灰色头发。”
  所有的疑团、悬念在小说的最后一章、最后一段、最后一句,终于得以揭开、明了。
  通过上述的叙事安排,福克纳向我们揭示了:男性主导的战后美国南方社会对于女性继续实施着或天使化或妖魔化的压制策略。因此,在《献给爱米丽的玫瑰》中,女主人公没有真实的生活,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个人,她被剥夺了话语。叙事人竭力引导读者把女主人公的故事读成一种隐喻符号,而完全抹杀了她作为一个现实的、有血有肉的人物的生活逻辑。此外,他把女主人公描写得桀骜不驯,有意让她的叛逆精神颠覆了小镇居民对她的象征性解读。《献给爱米丽的玫瑰》向读者讲述的不仅是一个美国南方的寓言,更让我们看到了男权文化当中一个真实的被压迫女性与社会坚定抗争的经典个案。福克纳用高超的写作技巧准确地把握住了那个时代,其作品中弥散着茫然不知所措的忧虑和失落感。一个旧的文化已经在抗争中没落了,而一个新的文化还尚未确立,这就给人们的思想留下了大段的空白,这就足以解释为何小镇人会对爱米丽那一点可怜的风流轶事表现出空前的兴趣。在小说中,由小镇人对爱米丽反复不定的态度中也可以看出人们思想的矛盾——既想摆脱旧的文化,又以之为豪;既欢迎新的事物,又对它的到来感到惊恐不安。福克纳在小说中以一个旁观者冷静的语调叙述着整个故事,打乱了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使之看上去更像是由街头巷尾的道听途说零零碎碎拼凑而成,看似杂乱无章,实则匠心独运。他有意识地运用这种时序颠倒的艺术手法,要求读者在阅读时主动、积极地随作家的思路和线索去思考,不断调整期待视野。小说结尾对干尸枕旁一缕老小姐爱米丽铁灰色头发的描写,更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神来之笔,给读者造成了强烈的震撼。福克纳对南方文化的感情是复杂的:一方面,惊惧于它的僵化性和压抑性;另一方面,又多少有些留恋。尽管他非常小心地控制着自己的情感,从不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只是在文中留下一些蛛丝马迹供人去揣测,但细心的读者还是会从小说的标题中发现福克纳的复杂情感:对于爱米丽的悲剧命运,他的同情要多于批判,因为玫瑰代表了爱情和人世间美好的东西,而这正是爱米丽一生渴求却又未曾得到的。
  四 结语
  本文使用认知语言学中有关隐喻的概念对美国作家福克纳的著名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进行了分析。从中可以看出隐喻不仅属于纯语言的范畴,也属于认知的范畴。短篇小说不仅是一种艺术,更是人类处理经验的基本方法和基本的认知模式。当然,真正的跨学科研究不是某一个领域从别的学科领域借用概念和方法,也不是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的简单结合,而是引“他山之石”来攻“玉”。深入分析文学语言中的隐喻性语言,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学语言的功能,更好地去领会文学语篇创作者的意图,更好地去享受文学语言的意象美和语言美。而从认知的角度深入挖掘一个文学文本的文化和政治内涵,则可以进一步丰富文学语篇研究的内容,扩大文学语篇研究的范围。
  
   参考文献:
   [1] Virtanen,T.Approaches to Cognition through Text and Discourse[M]. Berlin:Walter de Gruyter,2004.
   [2] Semino,E.&Culpeper,J.Cognitive Stylistics:Language and Cognition in Text Analysis[A].Amsterdam:John Benjamins,2002.
   [3] 廖美珍:《英语比喻的语篇粘合作用》,《现代外语》,1992年第2期。
   [4] 蓝纯:《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年版。
   [5] Jake,Kant.Metaphor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C].Amsterdam: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1999.
   [6] Lee,D.Competing Discourse:Perspective and Ideology[M].London:Longman GroupUk Limited,1992.
   [7] 吴伟仁:《美国文学史及选读学习指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作者简介:雷华,女,1972—,陕西大荔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工作单位:西安工业大学外语系。
其他文献
一汉俳的由来汉俳是一种实验性诗体,由日本的俳句演化而来,至今只有约三十年的历史。1980年5月29日,日本俳人代表团来京访问。宴席上,赵朴初先生即兴作了一首汉语俳句:绿阴今
一西方殖民帝国关于中国认知网络的建构与维护在西方殖民帝国对中国的认知网络上,中国往往被看作是一个沉溺于鸦片梦幻中的最具有东方性的非现实的国度,野蛮而残酷,堕落又愚
接受化疗的病人,其排出的汗腺和体液,都会将有毒的多余化疗药物带出来,这些有毒物质沾染在衣物上,很容易对照顾患者的家属构成伤害。化疗病人的衣物,特别是内衣要单独洗涤,
著名医学专家洪昭光教授在作健康知识报告时,举过这样一个例子:东北有个病人,因肝区疼痛去做B超检查,医生告诉他肝脏上面长了一个瘤。他一听吓得脸色苍白,腿都软了。第二天他
日本茶道源于我国的寺院茶礼,唐宋时代,日本的遣唐使、遣宋使以及留学僧将中国的茶种带回日本,后来又把中国的茶礼和饮茶风习也带入了日本. Japanese tea ceremony stems f
罗伯特.弗罗斯特是美国20世纪最受欢迎的诗人之一,他才华横溢,曾四次获得普利策诗歌奖,是美国一位非官方的桂冠诗人。弗罗斯特生活在旧秩序崩溃和新秩序建立的过渡时期,美国
明治时期的著名作家幸田露伴写过一篇有名的小说《锻刀记》,写一个技艺平常的刀匠正藏与情人私奔却没有能力养活她,一次酒后吹牛使他变成了锻刀大师武藏守正光的传人。王爷送
我听见我们扔出的石头/跌落/玻璃般透明地穿行岁月/深谷里/瞬息迷惘的举动叫喊着/从树梢飞向树梢/在比现在更稀薄的空气中静哑/像燕子/从山顶/滑向山顶/直到它们沿着存在的边界/到达极限的高原/那里我们所有作为/玻璃透明地/落到/仅只是我们自身的/深底     以上这首简练而耐人寻味的诗歌《石头》,来自瑞典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默(Tomas Transtr?觟mer)——2011年诺贝
原料:鸡蛋8~10只,白糖500克,面粉500克,果料蜜饯适量,植物油少许. Ingredients: 8 to 10 eggs, sugar 500 grams, 500 grams of flour, fruit preserves amount, a little v
透过火车的车窗,米盖尔看到一个男孩,他正在玩球,听到火车的声音,他停下来张望。看到他,米盖尔大吃一惊,使劲地揉揉眼睛,那个男孩完全是自己12岁时的模样。这让他非常紧张,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