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新颖的光致发光和光致变色铕配合物

来源 :科学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ingin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成了铕(Ⅲ)与4-氨基丁酸(ABA)和邻菲咯啉(phen)形成的三元配合物[Eu2(ABA)4(phen)4]- (phen)4(ClO4)6, 并测定了它的单晶结构. X射线单晶衍射结果表明, 该配合物为双核结构, 4-氨基丁酸以内盐形式存在, 其羧基以桥联双齿和桥联-螯合三齿两种模式配位, 晶体中存在两种形式的邻菲咯啉分子, 一种以螯合双齿模式参与配位, 另一种以游离的形式存在于晶格中. 该配合物有良好的光致发光性质. 用YAG︰Nd激光器355 nm波长激发, 记录了样品在77 K时的高分辨光谱. 实验结果表明配合物中Eu3+离子格位的对称性较低, 这与单晶衍射分析结果是一致的. 用汞灯照射该配合物的水溶液, 可发生光致变色现象, 溶液由无色变成绿色, 置于暗处, 溶液颜色可褪去. 溶液光照变色的响应时间和溶液的浓度、温度、pH值及光强有关.
其他文献
传统的英语教学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受动性和依赖性上,导致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的不断远离。主要表现为:重教师的知识传授,轻学生的全面培养;重教师的主导作用,轻学生
以苯二甲酸-锌配位化合物(MOF-5)为原料合成金属骨架有机多孔碳MOF-PC,并首次应用于锂空气电池.采用XRD、SEM、TEM、氮气脱吸附和恒流充放电测试研究了MOF-PC的物理及电化学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目前,我国中学英语教学过程中“重语法、轻听说”的现象比较严重,这样直接造成了比较普遍的英语“聋哑”现象。学生从小接受这种“急功近利”的英语教学,虽然考试成绩可能提高,但
随着新课改的层层推进,形形色色的教学改革对整个传统教学体系的猛烈冲击迫使教育专家和广大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思考一个极其重要的命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语言的输出,必须建立在丰富的语言输入的基础上,没有语言的大量输入就根本谈不上语言的输出。在英语教学中,应加强大学生对英语语言知识输入的吸收与消化,努力提高大学生的英语写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把音乐引进中职语文课堂,使语文课在音乐的情感氛围中易趣、易学、易记、易理解,易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