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农业结构变迁70年:历史演进与经验总结

来源 :南京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ilu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利用经济结构变迁的内生驱动理论机制,构建了一个关于开放条件下农业结构变迁的一般分析框架,并从经验层面回顾了新中国70年农业结构变迁的历史背景、基本特征和所取得的成绩。分析发现,中国农业结构变迁趋势符合结构变迁的一般规律,并且农业结构变迁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1949-1978年,以粮食增产为导向;1979-1984年,以粮为纲、全面发展;1985-1991年,以丰富农产品品种为导向;1992-1997年,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为导向;1998-2012年,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导向;2013年至今,以与国际市场接轨为导向。最后,文章对70年来的农业结构变迁作了经验总结:农业结构必须要顺应消费结构变化;农业结构内生于农业技术进步与农业要素禀赋;农业结构必须要适应国家战略要求的变化;必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
其他文献
在隆重纪念马克思和恩格斯诞辰二百周年后,我们既要迎接迈向新的历史阶段的马克思恩格斯生平、思想与文本的研究,更要回应西方"马克思学"运用差异分析方法生产出的新成果,因为这一方法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具有隐晦的消极作用,需要我们高度警惕.这就要求我们准确把握西方"马克思学"的差异分析方法,在充分认识这一思想史研究方法意义的基础上,反思差异分析方法运用的前提、历史限度、角色限度和人性限度.具体来说,第一,运用差异分析方法的前提是反对"有罪推定";第二,运用差异分析方法要把握"时代脉搏";第三,
由于认知理性精神在演变发展中陷入了异化悖论,现代西方学界往往倾向于把逻辑说成是科学真理的存在根基.然而,倘若从"人为什么需要逻辑"的源头入手分析求晰欲的确定性诉求,我们会发现逻辑的实质在于: 凭借强制性的法则在形式上规范各种概念——字词的核心语义以及它们的确定性关联,以确保思维言说的清楚明晰.所以,逻辑对于人们寻求真理主要发挥着方法论的工具性意义.因此,我们在运用同一律和不矛盾律等逻辑法则时,也应当注意到它们与事实自身特征之间的内在差异,以免混为一谈而造成理论扭曲.
近年来,随着数字贸易的蓬勃发展,全球性数字贸易鸿沟问题逐渐暴露出来,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广大发展中国家开展、深化数字贸易合作与交流的积极性,加剧了全球数字贸易发展的不平衡性.文章认为,数字贸易鸿沟成因复杂,会加剧全球贫富差距、阻碍数字贸易治理达成共识以及数据要素自由流动.目前,在治理上,仍存在发展中国家数字贸易产业基础薄弱、国际经贸秩序与规则加速变革、贸易保护凸显等困境.因此,面向未来,中国作为数字贸易大国,既需要借助区域经贸合作,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注入新动力,也要抓住机遇,释放数字贸易潜力,实现突破式发展.
数字经济时代产品呈现智能化发展趋势,研究产品智能化推动工业增长的机制并测度其实际贡献具有重要价值.产品智能由嵌入式软件定义,嵌入式软件的创新能够增加嵌入式系统种类,进而增加最终产品多样性,嵌入式软件具有知识外部性,带来规模回报递增效应,从而推动工业内生增长.对此,使用2008—2017年中国省际嵌入式软件面板数据,采用动态面板经济增长模型,测度了嵌入式软件对中国工业增长的贡献.研究发现,嵌入式软件部门收入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与工业增长速度正相关,嵌入式软件收入占工业增加值比重增加1个百分点,人均工业增加值增长
高风险社会中的各类突发事件对应急管控的需求日趋旺盛,但应急管理与常态系统管理的不协调诱发很多新问题.本研究基于社会学的社会系统论思想,构建"应急环节—常态系统"分析框架,提出"同质类再发风险"和"异质类再发风险"的概念,以解释应急管控失当的后果,包括诱发经济下滑、生活断链等新问题.进而,以"过度应急管控"和"匮欠应急管控"为框架,分析应急管理举措的合理化问题.最后,针对宏观社会系统中政府、社会、市场三大主体各自不同的作用,提出以理念先进、多元互动、系统嵌合、时空契合等具体方式,促进应急
环保约谈是中央环保部门督促地方政府切实履行地方环保主体责任的行政工具,既有研究发现环保约谈能够迅速生效但效果难以持续,个中缘由尚未得到有效解释.文章引入组织注意力分配理论和多委托多任务结构,以地级市空气质量为例构建理论模型及实证模型,分析环保约谈制度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环保约谈通过改变主政官员注意力分配从而影响到地方政府行为,进而改善空气质量.不过,主政官员变更会打断这一作用传导.在这一作用线路中,地方治理多任务之间的注意力竞争与时序变化深刻塑造了地方政府的行为选择,最终导致环保约谈的效果难以持续.为此
本研究以短视频平台为例,论述了数字时代公共价值的生成与转移机制.从较长时段的当前史视角来看,数字时代的公共价值,是在媒介技术演进机制、逐利的欲望机器与公众的社会交往机器三者之间的深度关联之后,所形成的大规模公众参与的数字文化实践中生成的;而它们三者之间的内在张力又使得大规模公众参与的数字文化实践随着技术媒介形式和媒介平台的更迭,不断以块茎式、游牧式的方式生成与转移,从而构成了数字时代不断延伸的公共价值"逃逸线".在这个过程中,商业化因素对数字平台公共价值兼具构建性和耗散性效应,因而也是数字时代公共价值
中国传统意象范畴具有"概念间性"特征."意象"一词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已非单个概念而演化为一个具有家族相似性的概念群."万物关联"观念使得中国传统审美思维具有其深层内涵和独特韵味,这反映在意象理论上即是单个具体概念包含着一整套关于信仰、趣味、天地秩序、人物品藻等在内的立体、多层面的审美观念形态.当代学界在使用术语概念去重新理解和阐释从古代流传下来的意象范畴时,需要考虑其在语言学层面的独特构词形态,并且联系到相关词汇构造所涉及到的思想史因素,以历史、辩证的态度审视意象范畴的"概念间性"特征及其
促进家庭视角的教育政策改革,把支持家庭与增进家庭成员的幸福置于教育政策的重要地位,旨在发挥教育对于家庭人力资本优化的重要影响作用,不仅是国际社会家庭政策发展的共同趋势,也是保障我国家庭成员获得公平且有质量的教育,以及推进家长参与学校治理现代化改革的现实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重视家庭建设并持续推进家庭取向的教育政策的改革.但以支持家庭并促进家庭发展能力为目标的教育政策的结构与内容体系还未完全建立.新时代推进我国家庭视角的教育政策体系的创新,重点是建立依照家庭生命历程发展主题需要的教育政策结构,完善涵盖
主持人语: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前夕,南京大学"双一流"建设规划将当代中国研究院申报的"社会学理论与中国研究"项目列入"卓越研究计划",由此开启了"新中国工业建设口述史"与"新中国人物群像口述史"两项系列研究。在一年时间里,我们召开了包括"中国研究:历史观照与社会学想象力"等在内的四场学术研讨会,同时完成了"一五"期间确立的156项重点建设项目——第一拖拉机厂和洛阳矿山机械厂、20世纪60年代启动的贵州"三线"建设工厂,以及社会学人和新华报人等口述史项目访谈。为使上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