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历史:历史课堂的一抹绿

来源 :历史教学·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nkun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乡土历史,课堂教学,新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2)05—0036—03
  乡土史带有浓厚的地方文化色彩和乡土情味,它诉说着本地的历史,折射着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轨迹。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以及新高考考查内容的推动,乡土资源越来越受到一线教师的重视。同时学生对乡土史有亲切感、认同感和自豪感,在枯燥的历史教学中渗透乡土史,这就有助于培养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精神,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笔者所处的吴江市,是一个拥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历史文化资源的城市。因此,我在讲授人教版教材的同时把眼光从教材投向了乡土资源,从身边的历史人手,以此来调动学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
  一、乡土史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堂好的历史课就像一部优秀的舞台剧,一般都要有一段精彩的序幕,新课的导入亦是如此,这不仅可以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思维,强化求知欲,还可以借此交给学生一把打开新课大门的钥匙,使教学事半功倍。
  [课例1]在讲授人教版必修2第三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时,针对班上有部分震泽地区学生以及学生对范蠡的了解情况,我在PPT中首先投影图片《思范桥》,然后让震泽的同学进行简单介绍,最后展示相关材料进行升华。
  生:我小的时候上学经常过桥,思范桥位于震泽镇西,是为纪念春秋末期的政治家范蠡而建的。范蠡曾任越国大夫,帮助越王勾践消灭吴国以后,云游四方,最后归隐震泽,并在镇南的斩龙潭边定居。后人为了纪念他,修建思范桥。
  师:走在桥上,就好像走进了历史一样。一座古桥就是一部历史,它们见证了中华民族的亘古文明(展示材料如下)。
  思范桥,位于吴江震泽镇西侧,相传是为纪念春秋末期的政治家范蠡而建的。初见无考,元至二十二年(1364)、明嘉靖十一年(1533)和清嘉庆二十四年(1820)曾先后重建,现桥重建于同治五年(1866)、拱形单孔、南北走向、全长34.2米,高5米。1997年列为吴江市文物保护单位。
  ——吴江市文物保护单位思范桥碑文(1997年)
  师:刚才同学讲到范蠡帮助勾践消灭吴国后云游四方去了,那么范蠡到了哪些地方呢?又做了些什么事呢?
  生:陶。他经营商业,成为商人的祖师。
  在这个导人中我把学生身边的资源拿到课堂,先让学生讲述自己身边的历史故事,使学生感觉到历史和现实是如此的接近,兴趣自然而然地调动起来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的兴趣。”以生动、形象、直观和贴近学生生活的乡土史内容导入新课就有助于学生及早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乡土史整合,突破本课重难点
  课堂教学要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就需要解决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这两个常规问题。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精力放在重难点内容的教学上,引导学生弄懂、弄通、熟练掌握,帮助学生理清头绪。教材中所罗列的一般是基础知识,若要对具体的历史事物有一个全面的、深刻的理解,还需要进行一定的知识补充和情景创设来化解重难点,而运用乡土资源就是一种通过创设情景解决问题的方法。
  [课例2]我校处于中国四大绸都之一的盛泽,它有着浓厚的丝绸文化历史,这是一个历史人文资源相当丰富的小镇,尤其是经济领域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因此我在讲授必修2时,多次引用了盛泽的乡土史。例如复习《古代手工业的发展》和《古代商业的发展》两课,我结合盛泽丝织业的发展以及本校校本课程《盛泽丝绸文化》,使学生在丝绸文化环境中学习和探索历史。“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市’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主要的商业城市”这两个问题,对很多学生来讲,由于脱离实际,很难理解透。因此我用了如下三则材料。
  材料一:明嘉靖年间,这盛泽镇上有一人,姓施名复,浑家喻氏,夫妻两口。家中开张绸机,每年养几筐蚕儿,妻络夫织,甚好过活……不到十年,开起三四十张绸机。又讨几房家人小厮,把个家业收拾得十分完美。
  ——冯梦龙《醒世恒言》
  材料二:明成化年间,“居民附集,商贾渐通”。至嘉靖时,“居民百家,锦绫为市”(嘉靖《吴江县志》)。“入清,丝绸之利日扩,南北商贾成萃焉,遂成巨镇”(同治《盛湖志》)。
  ——《盛泽镇志》
  材料三:(盛泽)那市上两岸绸丝牙行,约有千百余家,远近村坊织成绸匹,俱到此上市。四方商贾来收买的,蜂攒蚁集,挨挤不开,路途无伫足之隙,乃出产锦绣之乡,积聚绫罗之地。江南养蚕所在甚多,惟此镇处最盛。
  ——冯梦龙《醒世恒言》
  问题:①材料一中施复夫妇的身份有何变化?表明明朝生产关系发生了什么变化?
  ②材料二和三反映了盛泽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属于那种类型的市镇?
  冯梦龙是明末清初著名通俗文学家,吴县人,完全可能到过盛泽。在其笔下,虽有所渲染,但盛泽绸市的情况当属可信。对于问题①,学生通过认真阅读材料就可以找到关键词,从“自己织绸”“讨几房小厮”等,得出施复夫妇身份变为机户,产生雇佣关系,进而引导学生得出明朝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从“锦绫为市”“商贾”“绸丝牙行”等信息,得出盛泽是因为丝织业生产和贸易而兴盛,从而判断出这是哪类市镇。
  在进行重点内容教学时,像这样整合乡土史,创设问题情景的方法,可以加强知识间的联系,使问题富有启发性、新颖性、情景性和灵活性,能提高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引导学生思考,从而让学生自然“释疑”,有助于重点、难点的突破,进而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发挥培养学生历史思维、汲取历史智慧的作用。
  三、乡土史感悟,延伸课堂教学小结
  叶圣陶先生说过:“结尾是文章完了的地方,但结尾最忌的是整个完了。”因此课堂小结和课堂导入一样是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总结得好,可以使教学过程首尾呼应,善始善终。一堂历史课,应该是开头引人入胜,中间环环相扣,结尾耐人寻味。只有这样的历史课,才是成功的历史课。因此我在必修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结尾设置了以下的三则材料。
  [课例3]
  材料四:2001年11月22日凌晨,嘉兴北部渔民自筹资金100万元,动用8台推土机、数万只麻袋,自沉28条水泥船,截断河流,堵塞江苏盛泽至嘉兴间的航道。这就是曾引起中央领导高度重视、被称为民间“零点行动”的“断河事件”。“断河事件”之后,嘉兴47户因污染遭受巨大损失的渔民将江苏盛泽的21家印染企业告上法庭,要求赔偿总额高达710万元。2002年12月16日,嘉兴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这起跨省水污染案作出一审判决,47户渔民胜诉。江苏盛泽的 21家印染企业共同赔付污水殃及的嘉兴市47户渔民750余万元。
  ——《青年时报》2002年12月17日
  材料五:至1995年嘉兴已死鱼123万公斤,鱼苗1500万尾,损失825万元。嘉兴外荡6万亩水塘全部不能养鱼,而内荡2万亩养出的鱼有煤油味,嘉兴人只能从十公里之外的太湖买鱼。
  1999年至2000年,嘉兴北部地区发生肠道传染病爆发流行3起。
  2000年,冬季征兵,嘉兴王江泾北边的12个村子无合格的应征青年。
  2001年,嘉兴市北部8个乡镇恶性肿瘤患病率比1996年上升了28.2%,患消化道系统恶性肿瘤比率上升到58%。
  ——新浪·上海《外滩画报》
  2003年03月10日
  材料六:为了实现盛泽污水日排放量控制在10万吨以下的目标,盛泽已经强制关闭了村联印染有限公司,淘汰了288台印染设备,另外还搬迁一家企业和100台印染设备,削减排放总量。十几年的污染,虽然不是一朝一夕便能治理成功,但情况的缓解甚至好转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3月27日下午,时代周报记者站在盛泽镇群铁村的太平桥上,短短十几米的石桥将盛泽与对岸的王江泾连接起来。桥下,一户人家在河边放养了数百只鸭子。放在几年以前,这是不可想象的。
  ——时代周报(广州)2009年4月16日
  问题:①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嘉兴“零点行动”发生的原因有哪些?
  ②通过这些材料谈谈你的感想。
  这一设计超出了我的预期,尤其是第二个问题,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学生反响非常强烈,他们不但提到了发展经济要与环境保护同步进行的想法,更有同学提出如何保护家乡环境的建议。这些乡土历史是学生从小就一直经历的,情感上极易接受,对家乡历史的好奇,也使他们愿意了解和学习,学生体验这些活生生的历史,在学习中对自己的故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对于现今盛泽的新城建设也是一种警示和借鉴。丰富的乡土资源充实了历史课程的内容,既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史积极性,又从不同层面和角度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和理解历史的素材,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科学的价值观。
  经过近三年来的乡土教学实践,在教与学方面我总结出了两大变化:一是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很大变化,在过去,学生只知历史知识源于教材和影视,现在来看,生活中处处是历史;二是教师的备课资料更加丰富,除了不同版本的教材和教学参考外,乡土史也成为重要的研究资料,教师在搜集、研究资料的同时,自身专业水平也获得了提高。
  徐特立曾说:“教学最好是从实物的观察人手。这就要把乡土和学校周围的事物补充到一般教科书中去,使教科书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搜集、积累乡土史的资料,发掘乡土史与课程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地把乡土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在引用乡土历史时,必须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和认识学习历史的价值,感悟和理解学习历史的意义,从而更好地完成历史学科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2]冯梦龙.醒世恒言[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
  [3]盛泽镇地方志办公室编纂.盛泽镇志[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
  [4]王树森.试论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总结技能[J]课程.教材.教法,1996(10)
  [5]王涛.“乡土资源”连接历史知识与学生经验的金桥[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9(12)
  [责任编辑:吴丹]
其他文献
摘 要 耆那教在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捐赠传统,主要表现为俗家信徒对苦修徒的捐赠、对教派的捐赠以及对社会的捐赠。耆那教之所以能形成捐赠传统,是基于祖师的示范作用,也因为教义的熏陶和影响,还因为苦修徒的鼓励和提倡。耆那教的捐赠有自己的特点:形成了捐赠理论、捐赠的互惠性、历史上曾尽力获取来自王室的捐赠。耆那教的捐赠促进了教徒的自我提高、塑造了教派形象,更支撑了教派的生存和发展。  关键词 印度,耆那教
关键词历史地图,教学,课堂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3)19-0045-04  新教材华东师大版高一《元朝的统一》是一节“老课”,之所以这样说,在于如仅依据教材内容和课标规定施教,课堂就很容易陷入“建立概况——统治措施——作用影响”的窠臼。对于本课,上海历史课程标准做了如此指引:“元朝是蒙古族建立的王朝,再度实现了全国性大统一。它继承了历代中原王朝的
从改善运营到采用旨在创新的新平台,IT领导们每做出一次艰难的选择,都会推动企业向前发展。  随着当今技术对业务转型的推动,IT领导越来越被视为企业提高利润的关键参与者。但是出现了如此众多的新技术和管理方法,IT领导们应该重点关注什么呢?  我们与很多技术主管进行了交流,了解他们今年是怎么计划的,以及根据业务重点,怎样更好地完成这些计划,给他们的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他们有的采用了新兴技术改进工作流程
编者按:高考结束,我刊组织了一批关于高考研究的文章,目的并不是提供所谓的“备考策略”,意图正如徐贵亮老师所说,“一线历史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必须重视对高考试题的研究,从中分析教学的差距,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这既是教师的应有之责,也是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反思”是这组文章的题中之义,而最终摆脱应试教学才是我们的真正目的。  [关键词]高考,素质教学,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G63[文献标识码
[关键词]复习课,斯大林模式,法西斯,罗斯福新政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0457-6241(2014)07-0048-07  每年高考前的二轮复习课常令老师感到挠头,二轮复习应该怎么上才能更有收效、更有意义?笔者在近日做了一节二轮复习的公开课《何去何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道路选择》,试图就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探索:一是如何在复习课中不止步于单纯的知识整理,而能够进一步
“数字驱动产业创新年会暨2019中国优秀CIO颁奖典礼”现场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何小龙致开幕词中国工程院院士沈昌祥发表主题演讲“2019数字驱动产业创新系列大奖”获奖企业代表合影“2019年度中国杰出数字化团队”获奖企业代表领奖“2019年度杰出数字化项目”获奖代表领奖  半年前,计世传媒集团与众多CIO们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了在数字化转型2.0时代的技术增长之道。也正是从那时起,计世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2)15—0008—08  柳:上次谈话中,你说“对鸦片战争以来许多仁人志士的思想和行为的分析评价,也应当首先从(民族复兴)这个视角和高度来看,而不是先强调阶级属性。这样或许可以更好地把握他们的历史特点和地位,教学上也许更有时代意义”。能聊一聊这个话题吗?  聂:谢谢!中国近代史是我比较感兴趣的一段历史。多年前,我的一位学生
关键词 甲午战争,学术研究,历史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0)09—0008—09    甲午之败,割地赔款,丧师辱国,空前旷古。中国为何战败?且败得如此之惨?百余年来,国人不断进行探讨和反思,试图找到答案。笔者以为,探寻中国战败的原因是甲午战争研究的主题,也是甲午战争教学的核心。拨云见日、厘清事实乃专业研究者的责任所在,了解学术动态、吸收研究
经过甲午战争和庚子事变的创巨痛深,清政府由被动走向主动,开始从整体上调整条约关系下畸形的法律状态,试图建立统一的法律体系,以收回司法主权。因条约关系产生的种种经济、社会问题,缺乏相应的国内法规可以“依循”,更导致中国各种权益的丧失。为适应中外关系和中国社会的新格局,中止30余年的修律程序在更广范围重新启动,清政府全面革新以治内为主要内容的封建旧律,建立“中外通行”的法律体系。例如,区分实体法和程序
高中历史的第一课《中国早期政治制度》,对“夏商制度和西周封建”的知识与能力目标要求很简单,这也促使我们思考,教学过程与方法上能不能有新突破呢?每次第一节课我都会介绍“历史”甲骨文二字导入新课,所以能不能根据围绕《甲骨文小字典》做个全新的教学设计呢?对此,笔者进行了如下设计。   1.通过甲骨文“历史”导入新课。   2.通过甲骨文“夏、商、周”了解先秦王朝的更迭概况;通过甲骨文“燕、鲁、齐、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