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客家与台湾客家民居文化比较解读

来源 :人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nnnnnnxxx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建筑是一种文化精神的载体,通过建筑,可以看到建筑隐含的文化内涵。与其他物质文化遗存一样,建筑是社会不同发展阶段遗留下来的实物,体现了创造者所有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客家传统民居是一种综合性的历史文化现象,是客家人历史和文明的产物和象征。将广西客家民居与台湾客家民居进行比较,以客家人在迁移的过程中的民居变迁为契点,探索桂台合作背景下客家文化的发展对两地经济、文化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广西;台湾;客家民居文化;解读
  中图分类号:TU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082-02
  客家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分支,是世界上分布最广、 影响最为深远的民系之一,客家先民创造出一种既与中原文化相通,又具南方特色的文化,称为客家文化。客家文化是客家人共同创造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包括语言、戏剧、音乐、舞蹈、工艺、民俗、建筑、饮食等方面。
  元朝以前,就有部分客家人陆续远徙至广西各地。在客家人相对集中居住的桂东南、桂东及桂中等地区,作为客家人栖息之地和安身立命之所的客家传统民居,从根本上深刻地反映出桂地客家人辗转迁徙的历史过程以及客家人在这一历史进程中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出的灿烂辉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一、桂台客家民居的风格特点
  (一)客家民居的风格特点。
  广西是仅次于广东、江西两地的全国第三大客家聚居地。客家人在经济生活、文化习俗、宗教信仰等各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广西客家人口分布最集中的区域大多是地理上与广东省紧密相连的地区。毫无疑问,他们与广东客家人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中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客家典型民居建筑的特点是:建筑被墙壁包围、平面中轴对称。建筑以祖堂为核心、外部封闭内部通畅。土楼是客家保留最为完整和最有特色的民居,是以土作墙而建造起来的集体建筑,呈圆形、半圆形、方形、四角形、五角形、交椅形、畚箕形等,各具特色。土楼最早时是方形,有宫殿式、府第式、体态不一,不但奇特,而且富于神秘感,坚实牢固。楼中堆积粮食、饲养牲畜;有水井,若需御敌,只需将大门一关,几名青壮年守护大门,土楼则像坚强的大堡垒,妇孺老幼尽可高枕无忧。由于方形土楼具有方向性、四角较阴暗,通风采光有别,所以客家人又设计出通风采光良好的,既无开头又无结尾的圆形土楼。在现存的土楼中,以圆形的最引人注目,当地人称之为圆楼或圆寨。
  广西贺州江氏客家围屋群有江南“紫禁城”的美誉,建于清朝道光年间,占地20多亩,整座建筑平面呈方形,有高墙与外界相隔,屋宇、厅、堂、房、井布局错落有致,有北京故宫的建筑特点,也有江南建筑的风味,回廊、屋檐、挡风板、梁柱雕龙画凤,富丽堂皇,集精巧的建筑结构和精湛的雕刻艺术于一身,充分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艺术创造力。这是中国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汉族古建筑之一。
  在广西客家聚居地区,分布着大量的其他类型的民居建筑,如五凤楼、走马楼、殿堂式(天井式)建筑、四点金、锁头屋等,也颇具特色。在主体建筑构造上较多地留存着汉魏以降中原地区的坞堡、大宅、府第等古代传统建筑遗风。
  锁头屋又称“三间两廊”式民居建筑。这是广西传统客家民居的基本形式之一,其他大型围屋建筑都是以此为基础发展起来的。锁头屋由三开间的正堂和前方的左右两廊构成主体,而左右两廊又由正门加以连接,形如中国古代的铜锁,故曰:锁头屋。一般的情况下,当客家人不大富裕或家族人口相对较少时,都会建造此类民居居住。贺州客家的“四方桶”建筑,是在“锁头屋”的基础上扩展起来的;另一种造型别致的“棋盘围”,则是在四方桶的基础上扩建成棋盘式的围屋;而作为“四点金”的变异样式,即在屋前设一座炮楼,或对角各设一座炮楼的客家民居,因其四角上各有一间其形如“金”字的房间压角得名。在博白、陆川等广西客家聚居地亦有一定数量分布。
  广西的客家传统建筑,在建筑承重结构体系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客家式的传统建筑基本都以夯土或砌体实墙作为承重结构,起承重作用的木結构只是屋面檩条、部分联系梁和承托屋檐出挑的木挑手,不重视祠堂和客厅空间的开敞程度,基本都只占据明间这单一开间的宽度,明间两侧墙体都为实墙。
  (二)台湾客家民居的风格特点。
  明末清初,受满族人入主中原的影响,很大一部分客家人随郑成功迁往台湾,慢慢地形成了现在的台湾客家群体。客家人大规模去台的时间当在清康熙二十三年以后,盛干雍正、乾隆年间。他们大多来自闽西和粤东,与桂东客家也颇有渊源,所以建筑形式与漳州相去不远,但又带有一些广东、广西建筑的一些特色。整体而言,台湾客家派建筑的风格显得较为简朴内敛,大多仍保持岭南客家文化的特色。但由于多样化的自然山川与多元、险恶的族群处境,使得迁入台湾的客家人没有建立起像广西客家民居那么集中和大型的建筑,他们的民居既与广西客家民居的基本特点相同,又融合了台湾本土建筑的新元素。台湾北部的客家民居建筑长期受到邻近福建的漳州、泉州人的影响.已有变化发展的现象。南部的客家民居建筑身处较完整的客家文化圈里,外来影响较弱,保存了较多大陆原乡的特征。台湾南部客家建筑的形式以“一”字形的建筑为主,大致可分为“竹竿屋”的一条龙式、单伸手式、双伸手式的三合院、“双堂屋”、“五虎下山”的四合院扩大四伸手、六伸手及少量围屋等五类,然而其中单伸手式可当作“竹竿屋”的变形,双堂屋、五虎下山则是四合院的变形。因此,台湾客家建筑可再归纳为:竹竿屋、双伸手、双堂屋扩充伸手及围屋。但其中最多的,是“三合院”、“四合院”扩充伸手形式,俗称“伙房”,“围龙屋”则少见,南台湾有内埔的曾屋。
  二、桂台客家民居的文化内涵
  对于客家人来说,绝大多数都是由于在本乡土失去生活依靠,或是逃避战乱而被迫背井离乡,两手空空迁徙到南方来。但客家人想要新的环境中生存,除了吃苦耐劳、勇于开拓、凭自己的身手和技术去创造自己的新家园外,还需要一些适应环境的方法。因此,居住条件便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了。   (一)实用文化。
  1.生活和生产劳动的需要。
  从中原到南方,面对的是山多地少的丘陵环境,客家人除去出外谋生的外,留下者多以农业为主。为了从事农业生产方便及就近看守农作物,就使住宅常常建于所垦种的田野中,造成住宅各个分散,并不紧密排列的布局。另外,为了节约土地,并解决农务上打谷、晒谷、扬谷及其它杂粮整理的需要,一般住宅大门外就都有禾坪的设置。而鱼塘、鸡舍、猪圈、牛栏舂房、磨房、柴间、灰屋、谷仓等等,也全是为了适应当时农民生活上的需要而建造的。
  2.治安防范及防御外敌的需要。
  远道而来的客家人,客观上都为自己的生活是否安定而担心,除防范原住民的侵犯、盗贼光顾之外,因客家宗族不同,彼此之间,往往会发生争斗。因而必须时刻提防“外敌”,因此建房就产生了种种防御性特别强的布局。由于防御上的需要,使客家住宅大都建于平地山坡交界的地方,前置禾坪、后设堂楼、左右夹峙横屋以及“围龙”、炮楼、枪眼,以使既可以护卫自己,又可以居高临下,击退敌人。又为了避免敌人的侵入,所有住宅外墙很厚,除中间大门及横坪前端的小门外,很少再设其他门户出入,并且窗户也开得少而且狭小,也有底层无窗的。但在房屋内部的门却开得极多,窗也很大,可以畅行无阻。这样,就既可使敌人难于攻入,而自己却能迅速调配力量。此外,舂房、磨房、鸡舍、猪圈、牛栏、柴房、谷仓、水井等设于宅内,在必要时尚可作为老弱妇孺及贵重财物的避难场所。
  (二)信仰文化。
  1.神的信仰。
  客家人除了居住地有大大小小的寺庙外,各家也都置有神案佛龛,供奉家中的守护神。客民外出,见庙就烧香、见神就磕头的也大有人在。一遇急难,更是祈神护佑,晨昏烧香不息。
  2.祖宗敬仰。
  客家人的敬祖活动表现十分强烈,不管是土楼、五凤楼,还是围龙屋,祖堂总是处在中轴线上,是整座民居的中心,祖堂正对大门人口,开间比环周的房间显著加宽,一进民居大门,一眼就能看见它显要突出的地位。客家人的堂号、堂联,实际上是客家人的“微型族谱”。堂号记述家族发祥地或望出地;堂联多是叙述祖先功德、官爵地位及兴盛时代等。每到除夕,客家人都将书有堂号的大红灯笼悬于门前,将堂联贴于大门框上,隆重其事,年复一年,代代相传,让子孙后代不忘宗典,这是祖先崇拜的一种形式。
  3.宗族敬仰。
  从客家民居看,他们有着强烈的家族聚居观念。客家人南迁后,所处之地已不是从前的平原地带,而是被称为“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南方丘陵地带,严酷的生存环境往往要求团结协作,共同耕作,因此需要群居。通廊式方楼、圆楼突出地显示出了家族宗族的群体性,达到在生活和生产中互助合作的目的。
  4.“风水”信仰。
  客家先民热衷于祈求自己住宅的安全与宗族的平安,因而对房屋的基址很重视。因此,要盖房子不是选择地形,注重风水,就是选择吉日良辰兴工,又必须与全家的出生时辰相配合。尽管同在一个地方,房屋的样式不一定相同,主要依照风水先生意见而修筑。
  (三)桂台客家民居的文化内涵的异同。
  从历史上来看,客家人大规模入桂始于明末清初,迁入后定居的时间短,且后期又多受近现代文化及西方建筑文化的影响,难以形成类似闽粤赣山區的传统客家民居建筑。从居住环境上看,客家人从地狭人稠的闽粤等地迁入“地旷人稀”的广西,与当地居民一般不存在强烈的生存地域之争。从生活条件上看,客家人迁桂的形式多为“举家迁徙”而非“举族迁徙” 。他们大多经济实力、较弱,不具备建造土楼等大型建筑的能力。所以,在建筑理念上,也没有过多拘泥于传统的思维定势,而是根据所处的岭南特殊情况,按照实用方面的需要而建造。这些建筑大量融入了颇具南方地域特色的新的物质文化元素,形成了一股适应商品社会发展的新思潮,一些大型土楼内,有石柱雕联、石鼓承柱、雕梁画栋;有天井、花园、假山、盆景、鱼池,美不胜收。甚至还有土楼附设学堂,楼有楼名,柱有雕联,如“振成楼”、“振纲立纪,成德达才”、教人遵纲纪,重德才,奋发进取。贺州八步区莲塘镇的白花村和仁冲村的客家围屋,不仅具有聚族而居、安全防卫、防风抗震、冬暖夏凉的功能,而且无不闪耀着中原文明崇文尚武、耕读传家的精神光芒,蕴含着儒家的传统尊卑礼法观念,继承了阴阳五行学说原则中的部分精华,并把它们巧妙地融入整座围龙屋建筑当中,在民居建筑内外处处留下了“风水” 学说思想及内容丰富的精神寄托印迹,体现了传统的宗族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客家人传统家族伦理思想,反映了客家人团结互助、敬老尊贤、礼貌文明、知书达理的传统美德。
  台湾的客家民居受地形的影响更多一些,多样化的自然山川与多元、险恶的族群处境中,迁移后的客家人主要受地形限制,没有建立起来广西客家民居的集中、大型建筑,但是台湾客家民居既保留了广西客家民居的基本特点,又融合了台湾本土建筑的新元素。由原来客家民居的张扬建筑风气向实用性更强的方向转变。
  来自广东、福建等以地域与宗族当成自我认同的“原乡客家”,来台湾之后整合了原乡的地域差异,不但扩大了客家族群的宽广度,也回头肯定了原乡的文化价值。由此影响到建筑方面,因而台湾客家民居也因此不同于广西的客家民居。有近百年历史的台湾新竹县湖口乡大窝口客家八角楼,建于民初的八角楼,有四面八个宽阔的拱门骑楼,属巴洛克风格两层红砖建筑,形式有如画眉鸟笼,风水上有聚气聚财作用。
  参考文献:
  [1]谢重光.客家与客家文化[J].宁德师专学报,1999第1期
  [2]潘安,郭惠华,魏建平. 客家民居[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3.
  [3]唐齐,廖冬. 解读土楼:客家土楼的历史和建筑[M].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黄山书社,2013
  [4]田非.广西客家传统民居对中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以贺州客家围龙屋为例[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5]熊守清.略论广西客家的源流、分布及其特点[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4期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5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阶段性成果(编号201513830004)
  作者简介:吴巧凤,女,广西桂林人,广西外国语学院文学院12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研究方向:民族文化与汉语对外传播。黄文吉,男,广西外国语学院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少数民族文学与民间文化。
其他文献
摘要:意象与意境是诗歌欣赏与评论中常用的两个术语,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十分重要的审美范畴,但也是多数人易混淆的两个词汇,本文试从意象与意境的定义、特征、相同点与不同点来探讨意象与意境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意象;意境 ;境生象外;情景交融;虚实相生  中图分类号:1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076-02  一、意象與意境的定义  (一)意象。  意
海洋是孕育生命的摇篮,是展示人类文明的广阔舞台.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1770~1831年)曾断言,中国没有海洋文化.他说:中国“没有分享海洋所赋予的文明”,海洋“没有影响于他们
摘要:1182年,朱熹连续六次上书弹劾唐仲友,弹劾的结果是两人都离开官场潜心学术研究。两人在学术上都有很大的造诣,也有很大的学术分歧。而在后世的学术发展过程中,朱熹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儒学大家,唐仲友却鲜为人知,这样截然不同的命运不禁让人深思。在学术的长河中,有分歧才会有前进,有容乃大才是学术前进的动力。  关键词:朱熹;唐仲友;弹劾;学术;政治  中图分类号:K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
A股指数的走势固然一定程度反映了投资者对于中国和世界经济前景的看淡,但投资者不可过于关注指数。2012年9月21日,上证指数最低下探至2018.26点,再次创出2009年以来的指数新
摘要:缠足是中国古代社会妇女独有的习俗, 历时近千年,在身心上都给古代女性造成严重伤害。对这种畸形文化的膜拜,折射出来更多是对中国古代女性地位的思考,本文主要从缠足起源和缠足原因来进行论述。  关键词:缠足;起源;原因;女性地位  中图分类号:G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2-0080-02  缠足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文化现象。缠足一般在女性三到五岁,体弱者可能拖延
本文通过论述各著名学者关于当代中国劳资关系的研究,从资本和劳动出发,提出自己的观点:剥削阶级已消灭,但是剥削现象依然存在.从而总结了我国劳资关系不和谐的原因以及如何
期刊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则第一次在正式文件中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概念,并对这一发展观做出了精辟表述:“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
“过去公开小范围,现在公开全方位;以往办事来回跑,现在只需点鼠标;过去公开定时限,如今随到随时看.”这是贫闲老区左权县去年以来广为流传的一段顺口溜,它表达了该县干部群
本文是对企业档案管理引入知识管理新的理念和方法的探讨,分析在档案管理引入知识管理后在管理模式、业务流程和信息技术以及人员素质等方面的转变,从而引出知识管理对档案工
期刊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提倡科学课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与社会生活、学习生活相结合,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情感,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学往往束缚于课堂,注重知识的传授,影响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