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华都市的心灵隐居

来源 :课外语文·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ngqiuyu19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韩少功是一位长期活跃于文坛的著名作家,代表作有《爸爸爸》《马桥词典》《日夜书》等。他作品的风格,激烈与冷峻、抒情与批判、浪漫与犀利并存;视野的广度、阅读的深度,都使他超越了一般作家的思考范围。而在其新作《孤独中有无尽繁华》(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6年6月第1版)中,则集中展示了繁华都市的心灵隐居。
  这本的内容节选自《山南水北》《马桥词典》等小说和散文。韩少功用自己苏醒的耳朵,倾听着这个不尽完美的世界,引导我们走向文化的长廊中慢慢欣赏。书中收录的篇章,有对美好田园生活的赞美,有对乡村人物与文化的白描,有对时代与社会的冷眼,有对作者自身生命经历的回顾,也有对文化和历史的感叹。全书用五个章节,将韩少功的文字分为了生命的不同历程、感受,逐层推进,水到渠成。读这本书,宛如一缕清风吹入心田,让现代人麻木、倦怠的身心,从天籁的呼唤中获得解放。
  韩少功的灵魂是享受孤独的,因为自己乐在其中,孤独便不会伤害到任何一个人。如在《扑进画框》中,他提出:“生活有什么意义呢?”对于都市人来说,墙头所挂的画框里的山山水水并非真的遥不可及,“扑通一声扑进画框里来”的“我”正是意义的追寻者。他在《回到从前》一文中写道:“我喜爱远方,喜欢天空和土地,只是一些个人的偏好……我愿意在那里行走如一个影子,把一个石块踢出空落落的声音。这与上帝没有关系。”远方的风景有多美好,我们谁也不知道,不要让画框成为一张期票,只有自己走上去,成为画框里的美,人生才圆满。
  韩少功的文字随处可见对历史的追寻,对文化的反思,对现实的客观警醒,对“根”的挖掘叩问。无论是谈民族、语言、世界、文明的大话题,还是论瓜菜外交、草药治病的小生活,无畏的批判与深邃的哲思在他的笔下又被表达得格外清透睿智。书中《中国式的礼拜》《面子》等无一不让人沉思:文学是人学,并不仅仅在于它描述人的社会,人的心理,而在于它能够通过自己影响读者,指引读者向着正确的人生方向前进。韩少功文章的魅力就在于此。看似写景,实则写人生。写人生却不直言,一切意蕴只在字中。而他温暖细腻的感情和不乏幽默的语言,又让人忍俊不禁。
  韩少功说,他在无人之地从不孤单,因为他身处自然之地,“听到了来自水波、草木、山林、破船以及石堰的遍地应答”。而这样的寂静中有无边喧哗,令人无端的惦念、想往以及感动。他追寻着乡村的月光,大山里的白云,在鸟声村语、晴耕雨读中感受乡野田园纯朴而恬静的心灵。这个从马桥走向世界的中国作家,蓄谋已久的隐居不仅是为了回归山野与精神疗伤,更是对大自然与劳动本身的敬畏与热爱,是对寂静中有无边喧哗的感悟,是对无声诉说却无处不在的历史文化的沉思。读书中的《耳醒之地》《月夜》《激流》等篇章,回归山野的兴奋与愉悦,犹如牵引人的绳索,把我带入了一个淳朴自然的世界。
  韩少功的作品较之十年前,更丰富了许多,幽默了许多,对待生活的态度更没有那么的较真,人生变得很开阔。如他在书中所说:“生活还是这样,历史还是这样。及时的道德表情有利于心理护肤,但不会给世界增加或减少一点什么。”是生活给了他另一双看待人世的眼睛,还是眼睛给了他另一个看待生活的角度?此刻,韩少功开始注重内心美好世界的营造,现代社会中的浮躁与庸俗,舆论的媚俗与浅薄,我们该如何面对呢?以沉默,以眼泪?韩少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即使在“文革”那百废待兴的年代,即使在战乱甚至是危机四伏的时代,幸福依然存在。而这,却让我读出了一个真实的韩少功。
  有人说韩少功是大隐,有人说他是侠客。而我却喜欢他能赤脚耕田与山野村夫打成一片;喜欢他谦和中的倔强;喜欢他认真的慷慨里,掩饰不住的激情与赤诚。在我看来,那些看似孤独的人,或许并不孤独,他们拥有的可能是你意想不到的淡漠与繁华,韩少功就是这样的人!
其他文献
所谓审题,就是对作文题目的意义、范围和要求的审定。审题正确,写出的作文才切题;反之,就文不对题。偏题、离题是中考作文的大忌,因此,审题要慎之又慎,千万不可粗枝大叶、主观臆想。  审题的过程,不仅是理解题目含义的过程,还是确定文章体裁、题材、中心和写法的过程。审题与构思密不可分,审题是构思的前提和基础,构思是审题的拓展和细化。审题立意这一关过好了,文章的布局谋篇也就有底了。  写作文时如何正确、有效
【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③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李清照)  ④受光于庭户见一堂,受光于天下照四方。(魏源)  ⑤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鲁迅)  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毛泽东)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离开了“语言”这个大花园,不能坚持“从语言文字中来 到语文文字中去”。那么在文本阅读的教学中,尤其是在小说人物形象的阅读分析中如何坚持“从语言文字中来 到语文文字中去”呢?对此本文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文本阅读;“语文性”;《海伯伯》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在新一轮课改中,语文教学中“泛语文”和“非语文”的现象非常普遍,有很多诸如关于政治、历史、社会
就某种事物和有关某种事物的道理作些解说,让读者明白,叫作说明;以说明为主体的文章叫作说明文。说明文的用途是很广的。日常生活中的规章制度,工农业生产的技术资料,各种商品的说明书,学生用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课本等,都属于说明文。在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今天,由于解说科学知识、介绍科研成果、推广先进经验的需要量与日俱增,学习写说明文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了。  说明文跟以记人记事为主的记叙文不同,跟提出意见,表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原为“嫁乞随乞,嫁叟随叟”,意思是一个女人即使嫁给乞丐或者是年龄大的人,也要随其生活一辈子。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一俗语转音成鸡、成狗了。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皮匠”实际上是“裨将”的谐音,“裨将”在古代是指“副将”,原意是指三个副将的智慧合起来能顶一个诸葛亮。流传中,人们将“裨将”说成了“皮匠”。  有眼不识金镶玉:原是“有眼不识荆山玉”。荆,指古代楚国;“荆山玉”,是玉
三  又过三天,往往的父母亲和二哥南下,经广州乘船去了台湾。这是后话……  我随大姐法礼母女离开长沙沿湘江北上,不久,小火轮开进了缥缈无边的洞庭湖。看得出大姐的心情一下开阔起来,她对我说:  “同弟,你没有看见过海吧,我们国家最大的湖洞庭湖你就看不到边。这里是真正的鱼米之乡,我们很快就要回到我们的老家了,就要看到你的外婆了,你很快就要高兴起来的。”  我说:“大姐,我现在想的就是尽快见到清泥溪是什
【摘要】作为当代中学生,不论是应付日益个性化、创新化的高考,还是为以后走向社会成为行业的佼佼者,质疑与思辨能力都是不可或缺的,我们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质疑型课堂;辨事推理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思辨就是思考辨析,它包括观察、认识、分析、判断及方法,在遇到问题时,站在思辨的角度才能更全面真切的发现事物的肯綮。但近年来,随着高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我认为,在世界上现存的文字中,只有汉字才配得上一个“美”字。君若不信,请细细品之——  汉字之美美在象形。  考古发现,汉字的最初形态是象形的,事物是什么樣子,就仿照其形象创造出一个汉字:“日”写作“”,“月”写作“ ”,“”就是“人”,“”就是“羊”……大家看,这一个个汉字分明就是一幅幅优美的图画呀!于是十分佩服老祖宗的聪明,没有他们,哪来这优美的文字!  汉字之美美在会意。  先说“从”字吧,
进入炎夏,暑气蒸腾。古人或栖于树荫下,或倚靠在水畔亭旁,避暑的方式完全是自然的。于是,便有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纳凉诗。闲暇时品味这些诗作,既能感受到诗人的避暑之乐,又能走进清凉的世界,不免泛起丝丝凉意。  “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消夏纳凉能带给诗人无限灵感。唐代诗人孟浩然在《夏日南亭怀辛大》中云:“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诗人沐浴之后,洞开亭户,
去年底,美洲多个国家相继发生寨卡病毒感染病例。这种可能影响孕妇并导致新生儿畸形的病毒到底有多严重?这是个什么样的病毒,目前有什么样的预防与治疗方式?中国又面临着什么样的传播风险?对此,解放军第302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与研究中心副主任医师徐哲进行了解读。  什么是寨卡病毒?  寨卡病毒(Zika virus)是一种新出现的蚊媒病毒,“寨卡”是乌干达语“Zika”的音译,意思是“杂草”。1947年,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