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来鲁留学生教育探究

来源 :现代职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istoryco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山东,作为中华传统文化——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具有独特的文化地位和丰富的教育资源,吸引了大批留学生来鲁学习,为山东高职院校的国际化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以跨文化适应为视角,从主、客观两方面分析高职院校来鲁留学生教育面临的困境,探讨高职院校来鲁留学生教育管理的方法,帮助留学生更好地实现跨文化适应,融入留学生活,保障留学生的教育教学成果。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跨文化适应;留学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7-0144-02
   一、高职院校来鲁留学生教育现状
   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和“一带一路”倡议的发起实施,世界各国选择到中国留学的人数越来越多,而山东作为中华传统文化——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也成为各国留学生选择留学的地方之一。《山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提出,大力发展留学生教育,优化环境,扩大规模,使山东成为来华留学生的重要目的地。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属于不同的类型,但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近几年,山东省高职院校更加注重国际化发展,发挥其特有的专业办学优势,注重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服务中资企业“走出去”战略,实施国际人才培养工程,促进中外人文交流。因此,近几年,来鲁留学生数量逐年增加,不断增长的留学生人数和具有不同生活环境、文化背景的留学生给留学生教育带来了巨大挑战,如何使留学生更好地实现跨文化适应,保障留学生教育教学成果成为各高职院校面临的课题。
   二、高职院校来鲁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现状
   (一)跨文化适应及影响因素
   加拿大文化心理学家John Berry(1990)分析了不同人群的文化适应策略。Berry认为,文化适应的过程是个人自我改变的过程,而个人处理跨文化适应的策略主要由两个因素决定:一是个人对保持自己原有文化传统和身份的态度,二是个人寻求与新环境主流文化建立新的人际关系的模式。(祖晓梅2019:146)根据Berry的文化适应理论,当个人不希望保留原有文化,寻求与新环境主流文化交流交往并主动遵循新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时,具有同化的倾向;当个人希望保持其原有的文化,不接受新环境的文化,甚至避免与新环境中的人们进行沟通交流时,具有分离的倾向;当个人希望保持自己国家原有的文化身份,同时也愿意接受所处国家文化中新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时,具有融合的倾向;当个人不再保持自己原有的文化传统,也不认同新环境中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时,具有边缘化倾向。从Berry的焦虑处理理论来看,跨文化适应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个体因素、社会支持、性别、民族、处理文化适应问题等。除此之外,中外文化距离、对目的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个人性格特点也可看作是影响文化适应的因素。
   (二)研究现状
   笔者通过知网搜索,2015年至今,以“留学生跨文化适应”为题的相关文献共有621篇,其中“高职院校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相关文献只有28篇,“高职院校来鲁留学生教育的跨文化适应研究”的相关文献只有2篇。根据《2019年山东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报》显示,来鲁留学生人数稳步增长,全省招收全日制留学生的高职院校22所,占高职院校总数的29.7%,全省全日制留学生在校生规模达1580人,年增长60.1%。相较于我省高职院校留学生的发展情况,关于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方面的研究还远远不够,留学生教育管理经验不足。
   三、高职院校来鲁留学生教育面临的困境
   从跨文化适应的视角来看,笔者认为可从个体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来分析高职院校中留学生教育所面临的困境。
   (一)个体主观因素
   从性别方面来看,男生倾向于自己解决问题,女生则倾向于寻求外界的帮助,通常面对新环境、新文化,女生比男生更具有主动性和积极性(王佶旻等2020〈5〉:61),因此女生更容易融入社会群体生活,更好地适应留学国家的社会文化;男生倾向于个体独立生活,融入新环境文化相对较慢,处于文化适应中的分离倾向。男女生对新环境与新文化适应水平不一致,自我改变的过程相对较慢,留学生管理人员需要多加进行引导。
   从语言方面来看,高职院校的留学生虽已达到高中或同等水平学力,但汉语基础相对较差,沟通表达能力有限,使他们无法立刻与中国学生成为朋友,社会网络的欠缺,加剧了留学生来鲁学习的孤独感和焦虑感。没有语言作为基础,对于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只是浮于表面形式的学习,无法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进行有机融合。
   从留学动机来看,留学动机越强的学生,具有越强的主动性和针对性的目标,越会积极地去学习语言,理解新的文化,积极适应所处的文化环境。目前,山东正努力做好“留学山东”的品牌教育,通过多种方式吸引留学生来鲁学习。
   (二)客观因素
   根据留学生来鲁留学的时间来分析,Oberg(1960)关于“文化休克”的理论提出,跨文化适应的过程一般分为四个阶段:蜜月期、挫折期、恢复期和适应期。对于来鲁留学的短期学生来说,面临的社会文化适应问题会偏多一点,但对于长期(一年以上)来鲁留学的学生来说,遇到的社会文化问题偏少一点,因为长期的留学生都已基本熟悉新的文化环境和生活,并已进入文化適应期。    从地域来看,距离我国较近的国家,文化习俗和传统相近,对于跨文化适应也较好。例如,韩国、日本的留学生因地域较近,饮食较为相似,生活适应较快;语言方面,因语言同属汉藏语系,相较于使用印欧语系国家的留学生而言,语言学习较快。只要语言问题解决好,其他生活、学习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留学生就会很好地适应新的环境和文化。
   从对齐鲁文化的了解和来鲁经历来看,对齐鲁文化有了解,并来校交流研修过的学生,留学之前心里有一定的预期。他们对新的学校环境较为熟悉,而且之前结交了一些中国朋友,因此,面对新的文化,留学生适应性较强,不会对新的文化产生过多的排斥。
   四、促进高职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的策略
   (一)构建多元教育管理方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留学生来鲁是为了进行跨时空、跨文化的交流,因此要在共情教育中提升管理水平,增进文化认同(周李俐,黄延峰2020:86)。从教学管理角度来看,高职院校相较于本科院校,学制短,教学管理团队应注重留学生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以学生为本,制定符合留学生的教学大纲,突出山东高职院校的专业优势,合理设计语言课程、文化课程和专业课程的教学时数,使留学生在学好汉语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了解中华文化,增进对中国的认知,增强情感上的认同。同时注重专业课程的学习及技能的提升。作为教师,应增强跨文化沟通的意识,不断开阔国际视野,在课程设计上应充分考虑留学生思维方式的差异和学生实际运用的需要,注重新的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在教学过程中嵌入中国特色文化的学习,提高留学生用中国思维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也可适当学习一些留学生本国的语言,用简单的句式进行基本沟通,增进与留学生的情感共鸣,缩小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从生活管理角度来看,主要涉及住宿和餐饮两个方面,当前“趋同化管理”成为来华留学教育管理的方向之一,在设置留学生公寓时,中外学生可以安排在同一公寓内,但应充分考虑来自不同国家、有着不同文化的学生之间的差异,最好进行分区管理,这样留学生既可以体会到中国学生集体生活的乐趣,还能加强中外学生的沟通与联系,结交中国朋友,在生活中互帮互助。餐饮方面,可适当为留学生准备厨具,同时为留学生办理食堂餐卡,使留学生能够品尝中国美食,感受中国餐饮文化。
   (二)搭建跨文化交流平台,营造校园国际化氛围
   留学生远离家乡,心理上不免产生焦虑感,学习和生活会有诸多不适应。中外学生沟通交流时,中国学生可与留学生共庆他们国家的传统文化节日。这对中国学生来说,是一种跨文化的学习;对留学生来说,可以缓解他们的思乡之情,缩短其与中国学生和老师的心理距离。为帮助留学生走出固守本国文化的惰性心理,鼓励留学生参加校内学生社团活动,通过举办中外学生足球赛、歌曲大赛、话剧比赛、文化交流节等活动,使中外学生跨越国别、语言和文化充分展示自己,尽快适应陌生环境,在不同文化交流中增进友谊。
   为帮助留学生更加全面、真实地了解中国,近距离体验中国文化,可充分发挥校外“第二课堂”的作用,组织留学生赴省博物馆、泰山、孔子故乡曲阜和乡村实践基地等参观学习,感悟历史文化、理解风俗民情、认知中国社会、结交中国民众,提高留学生对齐鲁文化和中国的认同感,做好中外文化交流沟通的使者。
   (三)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打造高素质的管理团队
   做好跨文化适应性的留学生管理工作,必须提升管理团队的综合素养,构建业务能力突出、职业素质较高的留学生管理队伍。(孙康,殷慧,朱耀顺等2018〈2〉:122)首先,要严把留管干部的准入门槛,在选拔干部时应选择文化程度高、能力素质突出、学生管理经验丰富的人才;其次,要进行培训,不断加强学习,积极参加留管干部培训,学习留学生管理的方法,借鑒其他院校的管理经验,引导留管干部进行文化培训,学习民族文化、社会习俗、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留管干部自身还需加强外语语言学习,提高自身双语沟通和文化交流的能力,才能向留学生讲述和传播中华文化。
   高职院校招收留学生较晚,目前来鲁留学生人数还较少,高职院校留学生教育管理经验不足,尚处于探索实践阶段。受个体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的影响,留学生很难迅速实现跨文化适应,理解中国文化,做到富有中国心、包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山东高职院校应依托当地特有的物质文化资源和教育资源,突出高职院校的专业特色,不断加强引领和指导,努力实现趋同化管理,不断提高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能力,保障其留学学习成果,增进其对齐鲁文化的理解认同,讲好齐鲁大地的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参考文献:
   [1]Berry, J.W. Immigration, Acculturation and Adaptation[J]. Applied Psychology:An International Review,1997(46):5-34.
   [2]Oberg. K. Culture Shock: Adjustment to New Cultural Environments[J]. Practical Anthropology, 1960(7):177-182.
   [3]孙康,殷慧,朱耀顺,等.在滇东南亚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性的实证研究:对云南农业大学留学生群体的调查[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8,12(2):119-126.
   [4]祖晓梅.跨文化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9.
   [5]王佶旻.北京高校留学是社会文化适应[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20,18(5):58-63.
   [6]周李俐,黄延峰.跨文化适应视角下高职院校来华留学生教育的困境与突破[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19):83-87.
  ◎编辑 薛直艳
其他文献
[摘 要] 线上教学作为保障学生受教育权的重要手段,其质量评价和影响因素仍未得到深入研究。通过高职临床诊断技术课程在线教学期间与往年面授时的教学数据进行定量对比分析,发现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与其学习效果呈正相关。  [关 键 词] 线上教学;课堂参与度;“扁平化”特性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7-
期刊
[摘 要]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高速发展,特别是2020年的特殊情况,颠覆了人们对线上教育的认识,其不受时间、空间等因素影响,线上教育出现“井喷式”的发展,受到大众的追捧。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备受社会关注,教師结合学校的实际教学环境将传统的理实一体化教学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创新与变革,解决了师资紧张、场地狭小、设备不足等问题,为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关 键 词] 信息化;翻转课
期刊
[摘 要] 近些年,实施专题化教学,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毛概”课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模式。以合肥职业技术学院“毛概”课专题化教学为例,探讨实施以来的经验和存在的困境,并对此进行了研究,从紧扣大纲、创新方法、整合内容方面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以期促进“毛概”課改革,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  [关 键 词] “毛概”课;专题化教学;困境;路径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
期刊
[摘 要] 针对高职教材滞后科技发展等问题,不仅重视教材作为知识载体的形式,更强化其内涵和动态发展,提出基于互联网背景的纸质教材和数字教材并行,集德育、实用、新颖于一体的开放式双轨教材,并从建设主旨、参与主体、涵盖内容及教材组成四个方面对建设开放式双轨新型教材予以探索,以期实现辅助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目标。  [关 键 词] 高职制药类专业;开放式双轨教材;药物制剂设备  [中图分
期刊
[摘 要] 随着社会发展,公文写作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的影响越来越大,地位也越来越重要,成为人们生活和工作中使用范围最广、使用频率最高、意义影响最重大的公文,与人民的生活工作息息相关。公文写作是高职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部分,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课程。因此,提高我校五年制大专生的公文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是院校长期发展的关键。以五年制学生的公文写作教学为切入点,通过问卷调查公文写作
期刊
[摘 要] 随着高职院校课改不断的深入,课程思政改革越来越受到重视,做好党建工作对提高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工作水平至关重要。在新时代,党建工作对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同时,对人才培养工作也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为此,以党建引领为研究切入点,详细阐述党建工作与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之间存在的联系,深刻论述党建工作对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重要作用,并尝试从党建引领视角出发,提出优化高职院校课程思
期刊
[摘 要] 当代高校是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坚定科学理念、提高知识水平、增强实践才干的摇篮。大学生在高校当中奠定自己的事业基础,同时也在其中得到文化熏陶和精神文明启蒙。当代高校大学生拥有强健的体魄是得以承载高尚的道德、丰富的知识以及担当起改造国家和社会重任的前提,高校大学生应该在适度的体育运动中经受磨炼,强健体魄, 提高“身体”素质,从而提升精神文明素养。  [关 键 词] 高校;健康教
期刊
[摘 要] 以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建设实践为例,从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改革、课程体系构建和创新教学方法、校企合作开发新形态教材、组建结构化创新教学团队、建立水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实训中心、开展“水资源管理”技术服务、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八个方面,探索、研究高职水政水资源管理专业建设。  [关 键 词] 水政水资源管理;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 要] 为增强医学类高职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在实践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诸环节采取了系列策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对教学设计原则进行分析,提出教学设计的适当策略及方案,使整体教学设计得到满意的效果,实现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提升。教师也在与学生的互动过程中受到独特的启发,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关 键 词] 医学类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设计与实施;策略  [中图
期刊
[摘 要] 中华经典是经过岁月淘洗仍具有永恒魅力的精华,代表着一个民族文明的程度。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学习国学经典,经典诵读以全新的姿态回归语文教育的视野,受到广泛的关注。结合南京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现状,从诵读读本、诵读氛围、信息化手段和社团活动四个方面研究与探讨实施经典诵读的策略,以求探索出适合高职学校的经典诵读之路。  [关 键 词] 高职学校;经典诵读;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