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发展能否有效缓解企业融资约束?r——来自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

来源 :深圳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rdl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梳理相关文献,从信息获取、声誉建设和融资匹配等方面阐述了互联网金融平台对比传统融资机构的服务优势,进而得出了互联网金融发展有效缓解企业融资约束的结论.基于此,进一步选取了2011—2015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作为样本,围绕互联网金融发展对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和作用机制展开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从总体来看,互联网金融发展水平的提升,对企业融资约束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即控制其他因素的影响,在互联网金融发展水平高的城市,企业面临的融资约束趋缓;从分项指标来看,数字金融的覆盖广度和使用深度也均能显著缓解企业的融资约束,且数字金融使用深度的影响更为明显,这意味着加快互联网金融发展从规模扩张向与实体产业更深层次融合推进,将更有利于降低企业融资约束;进一步经作用机制检验还表明,互联网金融可通过减少信息不对称、增强企业声誉以及降低股权资本的融资成本等路径来促进企业融资,实现对传统金融服务的补充.
其他文献
数字媒介改变了当代文艺生产语境,促生文艺批评话语新变.精英批评话语中心地位失落,无法针对新的艺术实践开展有效批评.公共领域向数字媒介倾斜和位移,带来了传统媒体批评话语的衰落.自媒体批评话语有效利用了受众的碎片化时间,对传统批评话语产生挤出效应.媒介赋权使个人批评话语急速扩张,个人的意义生产与信息茧房相伴而生.就此,建构中国式文艺批评话语体系和范式、提高文艺批评家的素养、提倡对话式批评方法,是重构批评话语的有效路径.
入职那天,我走上讲台,看着台下稚嫩的学生,我告诉自己,这三尺讲台是要站一辈子的,要脚踏实地,让三尺讲台不仅仅是三尺讲台,也成为我人生的厚度,成为我人生的广度.rn现在,十二年过去了,台下的学生已经换了很多届,我在这三尺讲台上也站出了不同的高度,收获了不同的风景.
期刊
明兴礼是中国新文学的首批西方读者与研究者之一.在其代表作《中国当代文学的顶峰》中,他分别从小说、散文、戏剧与诗歌四种文体入手对中国新文学的主要代表作家作了专门的介绍与论述.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注重译述的学者相比,明兴礼的研究更侧重于文学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审美与时代价值,他不但善于在文本中捕捉中国作家的特色与风格,且能利用自身的西方知识结构将中外文学作品放到比较的视野中去进行阐释.从内容与方法两个层面来看,这些研究不但推动了中国现代文学在法国的译介与传播,也在一定程度上启发了后来的法国学者,使中法文化交流的成
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科学性是一个十分重大的理论课题,既需要厘清科学性自身的内涵、标准、要求等基础性理论问题,也需要解决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大科学性立场的调和问题.在对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科学性的认知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党内法规的人文社会科学属性即主观性、精神性和个人性等基本特征,同时还要在此基础上把握其客观性、自然性和整体性特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理论作为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两大科学性立场有机结合的典型代表,从人类社会物质生活实践的“类自然”属性出发,在批判吸收科学主义立场的经验性和客观性的基础上,又坚持了人文主义立
巴尔扎克对体系化和总体化有执着的追求,这使他对中国的论述有一种将片面印象上升为全体的化约倾向.他悖论性地将中国的滞后性视为优势,这其中蕴含了他保守的社会政治主张.而在中国方面,巴尔扎克的形象在20世纪30年代的左翼文化运动中被固化为现实主义,这一定位推动了他在中国文坛的影响力.这在典型作家如茅盾身上体现为对社会面貌的总体化再现,而对巴尔扎克的解释和借鉴,则成为中国现实主义文学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 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大背景下,创新城市社区治理成为一个重要的时代课题.巨变中的城市社区治理以及城市社区党建,有着发展的诸多便利,同时也需应对巨变所带来的诸多挑战.创新城市社区党建,推动党建引领社区治理落到实处,进而提升城市社区治理质量,就要注意处理好社区党建与社区自治、社区党员与社区治理、社区党建与社区动员的关系.把党的领导优势转化为社区治理优势、基层治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就要在党建工作方式创新中做强做实基层党建、通过社区党建将社区及社区党员有效组织
虚拟现实艺术以"身体—主体"图式的沉浸式感觉撒播和交互性审美形态,再次更新了数字化语境中的艺术活动方式.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自由开放、立体多元、兼容共享、延异可塑等媒介特质,身体在"超真实"虚拟时空的审美交往中不断实现本体性的价值重塑,拓展其新颖别致的知觉经验和审美能动性.虚拟现实艺术在更大程度上激活了大众化艺术创造意识及其个性化审美表达自信,进而成为展现大众化主体审美意识的主要艺术形态.随着全民文化消费结构的更新、审美文化意识的不断加强和相关基础研究的深入,虚拟现实艺术将会建构形成符合自身发展的审美话语体
缅甸拥有独特的地缘环境,其对中缅华文教育合作深化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缅甸独特的地缘区位一定程度上使中缅华文教育合作被部分国家"刻意曲解"、缅甸交错的族际关系使中缅华文教育合作效用在缅甸的地域差异明显、缅甸缓慢的经济发展使缅甸政府对中缅华文教育合作的投入相对有限等三个方面.对此,中国可从四个层面持续挖掘中缅华文教育合作的适宜路径:准确把握中缅关系新时代的历史机遇,营造中缅华文教育合作的浓厚氛围;密切关注缅甸国内环境发展变化,发掘中缅华文教育合作的政策基础;全面深化中缅经贸领域务实合作,强化中缅华文教育合作
12世纪,中国西南地方少数民族政权大理国诞生了一幅绘画长卷名作《大理国梵像卷》.500多年后,实现一统的大清皇帝命宫廷画师在藏传佛教僧侣指导下,对《大理国梵像卷》进行分解和临摹,形成《法界源流图》和《蛮王礼佛图》两个摹本.分析《大理国梵像卷》和《法界源流图》(《蛮王礼佛图》已轶)在整体结构和表现细节上的差异可以看到,这一从原作到摹本的"仿制"式艺术重构,由于时空差异、国家思想差异和权力关系差异,实际上已经成为统一国家意志下的政治规训和文化再造事件.两件视觉历史文本,显示了不同时代不同身份在国家思想、图像认
数字技术正在使媒介的属性由文化建构的工具变为文化建构的主体因素,也使媒介哲学在工具理性基础上开始了本体化进程.文艺批评作为文化建构的重要环节,在媒介本体化进程中,正在由学术论坛变异为公众舆论场,并表现出公众性、话题性、对话性和多元性特征.作为文艺批评的文艺公众舆论场,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数字时代的新兴公共领域,并与阿伦特、哈贝马斯和桑内特等西方学者论述的公共领域形成了鲜明的差异.这一由数字虚拟空间构成的新兴公共领域正在因公共性的缺位,表现出种种批评乱象,亟待在学术和实践层面进行重新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