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主要从对学校和老师、家长和学生的要求等方面进行论述如何转化受家庭因素影响形成的学困生。
【关键词】 家庭因素 学困生 转化
在现代生活中,学困生的增多困扰着校领导、老师和家长。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此,学困生的转化可以说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它直接影响素质教育的效果。我们对城镇初中受家庭因素影响导致的学困生的调查报告得出结果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为了转化受家庭因素影响形成的学困生,我们对学校和老师、家长、学生三方面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以下是具体的转化方法:
一、对学校和老师的要求
1.定期召开学困生家长培训会
我校非智力因素学困生大约有300名,把几百个家长集中起来培训是不可能的,效果也不好。我们学校把领导班子的14位成员挂点到班级,家长培训会以班为单位召开,要求挂点领导、班主任、科任老师全部到位。培训的内容有几个方面:
(1)把学校管理思想、班级管理思路、教育教学方向向家长作介绍,并向家长传授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指导家长如何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理想教育,如何安排孩子的学习与生活。
(2)邀请有影响力的专家讲解学生在初中阶段可能出现的心理变化;邀请教育子女成功的家长作经验介绍;家长自由发言,开展深入讨论。
(3)家长介绍孩子在家中的学习、生活表现,谈谈孩子的兴趣、优点和特点,叙述家长对孩子的家庭教育过程,陈述家长对孩子的期望。班主任、科任老师要把各个孩子的情况和家长的期望记录下来,以便以后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地教育。
(4)家长给学校和老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建议。
2.班主任建立学困生家庭档案
为了对学困生进行因材施教,建立学困生档案,明确学困生转化的阶段目标,及时记载学困生的学习状况。各个班级要建立学困生的家庭档案。档案表由学生自己填写,档案表内容为学生家庭成员的情况,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表现等。
档案表每半个学期填写一次,以便班主任、科任老师时刻掌握学困生在家的表现,并能及时表扬进步的学困生,同时也能很好地监督做得不好的学困生。
3.班主任、科任老师善于“笼络”学困生
(1)上门拜访,“讨好”学生。班主任可以利用双休日或节假日,带上点水果亲自登门拜访,和他们拉家常,了解他们的内心需要,了解家庭的教育方法以及生活状况,使他们放弃对教师的戒备心理和不合作态度,真心悦纳教师,继而把教师当作知心朋友,敞开心扉,袒露真情。这些学生往往性格直率、讲义气,一旦认准了你,就会对你死心塌地。事实上,家访虽然是传统的方法,但也是老师与学生、家长沟通的行之有效的途径。但要切记,千万不要以告状的形式进行家访,否则,效果正好相反。
(2)一官半职,“收买”学生。在班级里,有部分学困生非常调皮捣蛋,他们的存在或多或少给班级带来破坏。但如果班主任能充分利用手中的权力,用一官半职“收买”他们,整个班级的难题就会迎刃而解。让每个学生分别担任各种“长”如“机长”,“灯长”、“门长”、“文艺部长”、“体育部长”等,各行其责。这些同学大多数平时都是被批评的,现在得到老师的信任,他们意识到了责任。自信、自爱、自强的种子开始萌芽。“机长”每天把班里的电视机、影碟机、收录机擦得干干净净,经常维护调试;“灯长”在每天开灯、关灯的平凡工作中,逐渐领悟到古人“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的修身真谛。
4.老师要颠覆传统的评价观
传统评价的依据是考试分数,有很大片面性。我们学校新的评价观认为:评价的目的是“激励和唤醒”。评价的内容包括道德品质、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个性与情感等方面。老师对每位学生表现出来的优点及闪光点都及时记录并予以肯定。这样一来老师、家长就能接受学困生也可以是好学生了。
二、对家长的要求(此部分略讲)
1.家长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
2.家长要树立良好的角色形象
(1)多与孩子沟通,采取民主型的教养方式。
(2)引导子女改缺扬优,鼓励多于责骂。
(3)家长要为孩子作表率。
(4)对孩子要爱而不溺。
三、对学困生的要求
1.树立自信心
我们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学困生缺乏自信心。怎样才能树立学困生的学习的自信心?其方法很多,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予以选择和实施。常用的方法有:
(1)正确看待考试成绩。考试成绩并不能完全客观地反映出一个人知识、能力、智力等方面的实际水平。因此,单凭成绩的高低来评价自己,认定自己比别人差,不是学习的料等等,是不公正、不客观的。分数不高、成绩不好,在学习中是常有的事,关键在于能否迎接这一挑战,保持一种必胜的信念,发奋努力去改变现状,这种情况使我们看到了信心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2)善于发掘自己的长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学习上也同样如此,如果一门科目成绩很好的话,自然对自己有了信心,其他科目也会受其影响有显著的进步。因此,当自己对某一科的学习失去信心的时候,更应该去发掘自己其他科或其他方面的特长,以找到恢复自信的机会。
(3)给自己以积极的暗示。一个人如果总想着自己不行,总是给自己这种消极的暗示,就会陷入到恶性循环的怪圈中,这时如果用“我能行”代替“我不行”来规劝、激励自己,就会打破恶性循环中的一环,并注入积极的内容,就能重新建立起学习的自信心。
2.学会承担责任
我们学校对学生的教育有五大主题: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相处。作为学生,首先要做到学会做人,为人诚实、守信,勇于承担责任、乐于奉献等等。为此,应该要学生学会做现代国家的“公民”,学会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权利与权益,学会尊重别人,学会帮助别人,学会开拓生活与学习,学会成为独特、具有个性的自我。这样的教育主题可培养学困生学会承担责任。
3.学会感恩
每个人都应该有颗感恩的心,感谢别人对你的帮助,感谢家人、朋友对你的关心,感谢老师对你的栽培。
我们老师通过引导,让孩子学会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要求他们利用周末为父母做家务事:打扫卫生、买菜、做饭、洗碗、洗衣物等,让孩子从关心父母做起,常怀一颗感恩之心,进而爱别人、爱家乡、爱祖国。
总之,转化学困生是一项长期、艰难的工作,教师要怀着满腔热忱,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反复、耐心的教育;还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密切配合,共同形成一体化的教育网络,才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关键词】 家庭因素 学困生 转化
在现代生活中,学困生的增多困扰着校领导、老师和家长。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此,学困生的转化可以说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它直接影响素质教育的效果。我们对城镇初中受家庭因素影响导致的学困生的调查报告得出结果进行了分析和研究。为了转化受家庭因素影响形成的学困生,我们对学校和老师、家长、学生三方面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以下是具体的转化方法:
一、对学校和老师的要求
1.定期召开学困生家长培训会
我校非智力因素学困生大约有300名,把几百个家长集中起来培训是不可能的,效果也不好。我们学校把领导班子的14位成员挂点到班级,家长培训会以班为单位召开,要求挂点领导、班主任、科任老师全部到位。培训的内容有几个方面:
(1)把学校管理思想、班级管理思路、教育教学方向向家长作介绍,并向家长传授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指导家长如何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理想教育,如何安排孩子的学习与生活。
(2)邀请有影响力的专家讲解学生在初中阶段可能出现的心理变化;邀请教育子女成功的家长作经验介绍;家长自由发言,开展深入讨论。
(3)家长介绍孩子在家中的学习、生活表现,谈谈孩子的兴趣、优点和特点,叙述家长对孩子的家庭教育过程,陈述家长对孩子的期望。班主任、科任老师要把各个孩子的情况和家长的期望记录下来,以便以后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地教育。
(4)家长给学校和老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提出建议。
2.班主任建立学困生家庭档案
为了对学困生进行因材施教,建立学困生档案,明确学困生转化的阶段目标,及时记载学困生的学习状况。各个班级要建立学困生的家庭档案。档案表由学生自己填写,档案表内容为学生家庭成员的情况,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表现等。
档案表每半个学期填写一次,以便班主任、科任老师时刻掌握学困生在家的表现,并能及时表扬进步的学困生,同时也能很好地监督做得不好的学困生。
3.班主任、科任老师善于“笼络”学困生
(1)上门拜访,“讨好”学生。班主任可以利用双休日或节假日,带上点水果亲自登门拜访,和他们拉家常,了解他们的内心需要,了解家庭的教育方法以及生活状况,使他们放弃对教师的戒备心理和不合作态度,真心悦纳教师,继而把教师当作知心朋友,敞开心扉,袒露真情。这些学生往往性格直率、讲义气,一旦认准了你,就会对你死心塌地。事实上,家访虽然是传统的方法,但也是老师与学生、家长沟通的行之有效的途径。但要切记,千万不要以告状的形式进行家访,否则,效果正好相反。
(2)一官半职,“收买”学生。在班级里,有部分学困生非常调皮捣蛋,他们的存在或多或少给班级带来破坏。但如果班主任能充分利用手中的权力,用一官半职“收买”他们,整个班级的难题就会迎刃而解。让每个学生分别担任各种“长”如“机长”,“灯长”、“门长”、“文艺部长”、“体育部长”等,各行其责。这些同学大多数平时都是被批评的,现在得到老师的信任,他们意识到了责任。自信、自爱、自强的种子开始萌芽。“机长”每天把班里的电视机、影碟机、收录机擦得干干净净,经常维护调试;“灯长”在每天开灯、关灯的平凡工作中,逐渐领悟到古人“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的修身真谛。
4.老师要颠覆传统的评价观
传统评价的依据是考试分数,有很大片面性。我们学校新的评价观认为:评价的目的是“激励和唤醒”。评价的内容包括道德品质、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个性与情感等方面。老师对每位学生表现出来的优点及闪光点都及时记录并予以肯定。这样一来老师、家长就能接受学困生也可以是好学生了。
二、对家长的要求(此部分略讲)
1.家长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
2.家长要树立良好的角色形象
(1)多与孩子沟通,采取民主型的教养方式。
(2)引导子女改缺扬优,鼓励多于责骂。
(3)家长要为孩子作表率。
(4)对孩子要爱而不溺。
三、对学困生的要求
1.树立自信心
我们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学困生缺乏自信心。怎样才能树立学困生的学习的自信心?其方法很多,需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予以选择和实施。常用的方法有:
(1)正确看待考试成绩。考试成绩并不能完全客观地反映出一个人知识、能力、智力等方面的实际水平。因此,单凭成绩的高低来评价自己,认定自己比别人差,不是学习的料等等,是不公正、不客观的。分数不高、成绩不好,在学习中是常有的事,关键在于能否迎接这一挑战,保持一种必胜的信念,发奋努力去改变现状,这种情况使我们看到了信心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2)善于发掘自己的长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学习上也同样如此,如果一门科目成绩很好的话,自然对自己有了信心,其他科目也会受其影响有显著的进步。因此,当自己对某一科的学习失去信心的时候,更应该去发掘自己其他科或其他方面的特长,以找到恢复自信的机会。
(3)给自己以积极的暗示。一个人如果总想着自己不行,总是给自己这种消极的暗示,就会陷入到恶性循环的怪圈中,这时如果用“我能行”代替“我不行”来规劝、激励自己,就会打破恶性循环中的一环,并注入积极的内容,就能重新建立起学习的自信心。
2.学会承担责任
我们学校对学生的教育有五大主题: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相处。作为学生,首先要做到学会做人,为人诚实、守信,勇于承担责任、乐于奉献等等。为此,应该要学生学会做现代国家的“公民”,学会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权利与权益,学会尊重别人,学会帮助别人,学会开拓生活与学习,学会成为独特、具有个性的自我。这样的教育主题可培养学困生学会承担责任。
3.学会感恩
每个人都应该有颗感恩的心,感谢别人对你的帮助,感谢家人、朋友对你的关心,感谢老师对你的栽培。
我们老师通过引导,让孩子学会表达对父母的感激之情。要求他们利用周末为父母做家务事:打扫卫生、买菜、做饭、洗碗、洗衣物等,让孩子从关心父母做起,常怀一颗感恩之心,进而爱别人、爱家乡、爱祖国。
总之,转化学困生是一项长期、艰难的工作,教师要怀着满腔热忱,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反复、耐心的教育;还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密切配合,共同形成一体化的教育网络,才能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