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人家除夕暖锅

来源 :饮食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k_chiach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暖锅”,其实是江南一带对火锅的习惯性称呼。点火上桌,以明火边煮边食。但与火锅不同的是,暖锅的食材既可是生的,也可事先炒熟烫熟再端上桌。其特点是半汤半菜,鲜香可口。
  暖锅多为紫铜打造,直径三十多公分,远看好似一个倒过来的葫芦。暖锅的中间,是半截竖起的上小下大的圆桶状排烟管,下面是炉膛兼底座,底座外撇,有一个梯形的炉门,用来掏灰和通风。炉膛的外围是煮食物的圆锅。笔者家里就有这么一个“老古董”,也是唯一珍贵的“传家宝”。
  那个宝贝平时拿旧报纸包着,搁在床底下的角落里,锁在深闺不见人。只有从除夕的那顿年夜饭开始,它才会如约在一家人围坐的桌子中间,亮相那么几天。因此,在不少昆山人心中,它也成了“年”的象征。
  春节期间吃团圆饭,当酒过三巡,桌上的冷盘、热炒也吃得差不多时,暖锅便隆重出场了。别看它的锅膛不大,里面放的东西可不少,山货海鲜,七荤八素,因此它还有个很喜庆的名称——“全家福”。
  昆山人家做暖锅,通常会先在锅中铺一层黄芽菜垫底,上面再码上香菇、冬笋等不易煮烂的菜蔬,随后是油豆腐、鱼圆、肚片、咸肉、鹌鹑蛋……依次铺上一圈,当然,还有必不可少的蛋饺(寓意“元宝”)、肉圆(寓意“团团圆圆”)、熏鱼(寓意“年年有余”)、豆芽(寓意“如意”)这些讨口彩的食材。最后将熬好的鲜汤浇上去,盖上锅盖,开始生火。
  在家中,生火的工作多由我来担当。先拿一张旧报纸引火,再放些刨花做底火,刨花燃着后,再轻轻压上杠炭,随即用扇子不停地扇风,待到炭火微红,暗暗聚足了力量时,便可端上桌了。
  沸腾的暖锅一登场,色彩斑斓就像一朵盛开的五彩菊花,立时便引发了勃勃生机。一开盖,那热腾腾的白汽缭绕在屋子上空,光是看着就已经暖人心窝了。加之偶尔飞出的几点火星,“噼噼啪啪”地响上几声,为家宴增添了某种喜庆色彩。
  随着炭火的升腾,全家人的食欲也随之“吊”了起來,迫不及待地动手舀汤夹菜,享受暖锅中的美味佳肴。孩子们是最急不可耐的,筷子纷出,在“突突”冒泡的锅里找寻心仪的食物。欢乐温馨的气氛逐渐推向高潮。
  筷箸飞舞间,不多时,锅中之物便所剩无几。此时,便可放入青鱼了。青鱼已洗净沥水,取其中段,横向斩成两厘米宽的条状。坊间有谚云:“生鱼熟肉”,加之鱼肉易熟,无所谓老嫩,生一点儿权当是刺身。不一刻鱼肉颜色变白,再煮一会儿肉和刺能分开,便能入口了。等到一条五六斤重的青鱼吃完,汤已经浓如乳糜。
  至此,暖锅已近尾声。当最后的菠菜、粉丝被放入锅中,暖锅再一次沸腾,于是小高潮复起。粉丝,就像中国文化一般源远流长、绵延不断,等到烫熟,需站起来捞,或者互相帮着接力捞,捞到碗里,舀点儿汤,哧溜哧溜吃下去,垫实胃囊。而我最喜欢听的就是那粉丝捞起时烫到锅边,发出的“刺啦啦”声,这声音让我感到过年时才有的幸福。
  暖锅的意境,始终是与“年”连在一起的。数九寒天,任外面寒风凛冽、雨雪纷飞,一家人围坐在八仙桌,边烧边吃,锅里肉圆在滚,蛋饺在跳……沸腾的汤汁冒着气泡,每一口菜都保持着热乎的温度,炭火夹着菜香弥漫了整个屋子,这就是“年”的味道。
其他文献
通过对昆明市石虎关立交桥园林植物种类、生活型、观赏特性、植物色彩、群落结构等进行调查,运用景观综合评价指数法进行植物景观评价,以期为立交桥植物景观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民,难点在农业。改造传统农业、发展农村经济、使农民大幅度增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任何工作都必须紧紧围绕这一重中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