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武林真高手

来源 :少林与太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yi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高手过招打的是节奏
  所谓节奏,就是指两次出手之间的间隔时间。它有一定的规律性,并且交替出现。例如两位围棋高手对弈,他们往往都有自己固有的行棋节奏,如果一方突然打破节奏猛然发力,常常会立即造成对方的不适应,从而使对方不自觉地跟着自己的节奏走,最终导致对方出现破绽而败北。武林高手过招也是如此。他们之所以称为武林高手,往往在技术、体能、力量等诸方面都高于常人。优秀的高手,往往首先以灵活的步伐控制距离,然后不断地运用假动作、佯攻和短促有力的击打来破坏对手的节奏,同时利用自己的节奏使对方手忙脚乱,最后再进行突然的袭击。
  打节奏无论是在散打还是在拳击比赛中都有充分的展示与运用。邹市明的“海盗式”打法常常令许多拳台好手的节奏失效,拳王阿里的“蝴蝶舞步”更是将己方的节奏发挥到了极致。所以,高手和低手的区别往往就在于高手总能从打破节奏中发现机会,并能够迅速利用它。高手能充分运用自己的技术和智慧,每击一拳或出一脚都能胸有成竹,在发出最有力和具有摧毁性的攻击之前,就能够促使对手不断露出破绽而陷于被动。
  二、武术靠练高手靠打
  众所周知,练武术和做其他学问一样都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经历一个不断积累、不断修炼、不断认识、逐渐深化、体悟提高的过程。所以根据武术规律,一般来说二十来岁的年轻人实际上很难具有高手的水准,能达到“中手”就算不错的了,绝大多数还只能称为“低手”。道理很简单,在武学的长途上,他们才起步不久,距炉火纯青的境地还相差遥远。
  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任何功夫都只有靠自己的勤学苦练才能上身,武术也不例外。武术的基本素质诸如柔韧、速度、力量、反应、步伐、体能等等,都必须一丝不苟地习练,这是通向高手的必由之路,没有其他捷径可走。
  但是,我要说仅仅练好基本功是永远也成不了武林高手的。因为“文无第一,武无第二”,高手都是打出来的,绝不是捧出来的或吹出来的,也不是凭套路表演得来的,更不是像评职称那样评出来的。那些偏于一隅而发出“打遍天下无敌手”豪言的所谓“高手”,纯属井底之蛙。
  著名武术家赵道新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就指出:在那些与世隔绝的不毛之地,隐士们怎样能通过大量的“见手”来交流技术、衡量自己,人们又是怎么知道他们技高一筹、掌握精髓了呢?历史上,太极拳大师杨露禅、大成拳宗师王芗斋、截拳道创始人李小龙,他们都以实战而闻名于世。
  当然,像电影《师父》中那样,为了自己的门派搏位出名,连踢几家武馆的做法,并非真正高手所为,本人认为既不可取,也不应提倡。
  三、高手威而不怒视死如归
  一般来说,武艺高超的人,尤其是那些大师级的人,他们待人都谦和有礼,遇事都能忍让。这些人阅历丰富,心胸开阔,不屑与一般人作无谓之争。到处恃武欺人的,反而是那些仅仅学了三招两式,会几手“三脚猫”功夫的无名之辈。这正应了李仲轩先生在《逝去的武林》中的一句话:“假练武的是非多,真练武的无是非。”
  大家经常在电视上看到的中外领导人的贴身保镖,他们个个不仅威武高大、英气逼人,而且都是大内高手,武艺高强,一旦发现危险都能够迅速作出有效反应。下面我再来讲一个真实的例子。
  在一次从徐州开往北京的列车上,一个年轻人与另一位较年长的旅客因为一件小事而争吵,年轻人欲出手殴打较年长者,被一位身着便装的中年军人喝止。这位年轻人嘴里不干不净,向这位中年军人发出挑衅。只听中年军人说道:“这样吧,我站在这里,如果你能够推动我,我就从窗口跳下去,否则你必须跳下去!”说完,他双眼微闭,两臂圆撑,进入功态。只见那个年轻人望望车外不断后闪的田野树木,又望望威而不怒的中年人,不禁心生胆怯,只得自找台阶,赔礼道歉。其实,这位中年军人自幼习练内家拳,后又习练少林功夫,到部队后又习练擒拿格斗,并且精研一招制敌术,是部队资深的格斗教官,他早已经把生死置之度外了。
  四、高手对决比拼的是内功
  拳谚曰:“行家一伸手,便知有没有。”这“有没有”指的不是招数,而是内功。
  现在全球习练太极拳的人少说也要有上亿人吧,为什么有些人练的被行家评说不是太极拳而是太极操呢?因为这部分人没有内功支撑。
  李小龙和截拳道可谓世界闻名,追随者众多,有许多人号称什么“李三脚”、“寸拳”、“勾漏手”,甚至把李小龙的啸叫都模仿得惟妙惟肖,可是至今没有一个人练出超过李小龙的武功,为什么?因为这些人学的只是表象,或者说只是招数,他们根本不懂截拳道的内功心法。那么李小龙的内功心法就是所谓的“生物修炼”吗?非也!我个人认为“以无法为有法,以无限为有限”就是他的内功心法。可是天下芸芸众生又有多少人参透了?李小龙说:“学我者死,似我者生”信否?
  两个围棋高手对弈,开局时也许双方有章可循、有套路可依,但是到了中局尤其是残局,双方比拼的就是内功了。有时候,对手看似随意的一点,就能使局势急转直下。韩国的围棋九段高手“石佛”李昌镐能雄居世界围棋顶峰许多年,靠的就是深厚精湛的“内功”啊。
  有人说点穴术是中华武术的绝学,可是人世间又有多少人会点穴呢?就算把三层功夫、九步练法都学会了(会和精湛是两回事),就能成为点穴高手了吗?人体内有的穴位藏得很深,更不用说还存在着所谓的“游走穴位”了。李忠轩先生在《逝去的武林》一书中说:“点穴是撞上去的。”一个“撞”字,就把那些缺少内功支持的所谓的点穴招术给废了。招术是可以看得见的,而内功却不是;招术是可以速成的,而内功却不能。当年李存义当国术馆馆长时,一直琢磨形意拳的军体化和速成法,后来发现不行。因为每一个人的身体素质、智商、悟性良莠不齐,内家拳的要点不在拳招,在于“神气”这种非常灵性的东西,不是简单的动作,无法按照口令操习,而且简化之后对人的悟性要求更高,学起来更难。
  形意拳里仅劈崩钻炮横,就可以组合出成百上千种拳术打法。但是,即使你把它们全学会了,那也成不了武林高手。同样是崩拳,高手半步崩拳打天下,而普通习武者却不一定能打得动、打得倒对方,为什么?因为你没有内功作为基础。   人们常在影视作品或者在武侠小说中看到两个武林高手的比武,他们大战三百回合或者三天三夜不分高下,其实这根本就是极度的夸张与想象。在真实的搏斗中,高手过招,常常一两招就判胜负,一个照面就能定输赢。在这里,招术只是面子,而内功才是里子。
  那么,是不是研习中华武学,只要修炼内功,不需研习招术就能够天下无敌了呢?非也!招术与内功就好像秤砣与秤杆、磁铁的两极,它们相辅相成,互为依附,谁也离不开谁。没有内功只有招术,终究成不了武林高手;而没有招术的内功,则易走向理想与虚无主义的泥潭。
  五、高手从来不拔刀
  “高手从来不拔刀”的后面还有一句话是“真僧只说家常话”。长久以来,武林一直流传这样一句话:“人在江湖漂,哪能不挨刀。”这一方面说明刀子的凶险狠毒,另一方面又说明刀子的普遍适用性。在当今法治文明社会,影视作品或者武侠小说中那种身背宝剑或手执朴刀行走江湖、浪迹天涯的快意恩仇的生活场景已经不复存在了,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就连水果刀都是作为管制刀具而不准携带上机的。
  高手们都懂得“拳成兵器就,兵器乃手臂的延长”的道理。所以,真正的武林高手在面对刀子的进攻时,能面不改色,从容应对。他们能够从对手持刀的手形中窥出对手的攻击路线,从而达到“手中无刀,心中有刀”的境界,就像下棋高手一样,每走一步都能算准对手的各种路数。
  “真僧只说家常话”指的是那些德高望重、满腹经纶的高僧,他们虽然说的只是一些家常话、平凡语,但是话里却富有禅机、饱含哲理,真正达到了“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境界。这不由得令人想起李小龙曾经对《黑带》杂志说过的话:“在我研究武术之前,对我来说,一拳就是一拳,一脚就是一脚;在我学习武术之中,一拳不再是一拳,一脚不再是一脚;而现在,当我理解了武术的真髓之后,一拳一脚对我来说又仅仅是一拳一脚而已。”此话普通吗?普通。精妙吗?妙不可言!
  六、高手用棍无拘无束
  武林有“拳为武艺之源,棍为兵械之祖”之说。明俞大猷在《剑经》里说:“用棍如读四书,四书既明,六经之理亦明矣。若能棍,则各利器之法从此得矣。”在十八般兵器中,至少有七种兵器与棍有或多或少的关系。所以,用棍来代表中国冷兵器时代的尚武精神,这样说或许并不为过。
  棍的最大特点是横可抡,竖可劈,直可刺,具有最多元的可能性和最直朴无华的外表。拳谚“枪扎一条线,棍扫一大片”,“枪怕摇头,棍怕换把”,就是对这些特点最好的注解。在老舍先生的著作《断魂枪》中有“月棍年刀一辈子的枪”之说,其中“月棍”就是说练好棍术用时较短。棍身不长也不短,又无刃无刺。而且棍法较为简单,把、梢、中段皆可握持,任意使用,极为灵活。因此棍是较易练好的一种省力兵械。
  就拿少林棍法来说吧。少林棍法的使用原则是以身使棍。也就是说,使棍时杠杆从棍子延长到人身上,增长了杠杆就增加了力量,中心一小动,外围就一大动,躯干略仰,棍头就从对手的脚撩到头上了,充分利用躯干的形变发出凌厉无比的棍力。
  在武林中,凡喜爱用棍子的大多是高手。在《水浒》中最流行的兵器有两样:一是朴刀,一是棍棒。大家没事带在身上,用来防身制敌。林冲乃80万禁军枪棒教头。宋江评曰:“那玉麒麟卢员外,枪棒天下无对。”王进与史进更是在斗棍中见高下。在岳家军、戚家兵、杨家将中,使棍高手更是多如牛毛。宋太祖武得天下,一条棍棒等身齐,打下400座军州都姓赵。在神话里,花果山上美猴王,一条如意金箍棒,可大可小,可轻可重,可长可短,无拘无束,随心所欲,横一抡天地失色,纵一舞乾坤跌宕,正所谓纵横三界无敌手,打得天兵无处藏,真可用一个字来形容——爽!
  七、高手不使阴招笑对人生荣辱
  武林中的毒招、阴招很多,毒招例如“二龙戏珠”、“黑狗钻裆”、“脑后摘盔”等等,这些招术攻击的往往都是人体的眼珠、阴裆、脑后等薄弱部位,一旦击中常常非死即伤,民间素有“上封眼,下攻裆,脑后一击当场亡”之说。
  阴招就更多了。有的武师在教徒弟迎敌方法时,他的反应不是躲避敌拳,而是迅速地猫腰奔着另一个方向去,背对敌手,并且手在自己脚脖子高度像狗刨似的划一下。徒弟百思不得其解,师父只说是绝招,苦练之下其理自明。等徒弟学满出师,师徒密谈,徒弟再问那个百思不得其解的一招,师父告知:“你手再往下放放,够到地上。”徒弟恍然大悟,原来是比武前先看准了地上一块砖头或者石头,比武中突然就奔着去了,操起来砖头或石头往人脸上扔。
  还有的武师一见有人上门比武就变得很焦躁,急得用两手挠头。其实他一点也不急,挠头的动作就是他出招的预备式,他先拿语言挑逗你,让你沉不住气,当你刚有要动手的态势,他立刻打你。原来挠头是伪装,手挠头时,肘正好对敌,可以打敌手一个措手不及。
  还有的拳师,常年在身上带着一小包石灰粉,说是遇有紧急情况时使用。啥用?用来迷眼呗!江湖之险恶由此可见一斑!
  真正的高手从不使用毒招,更不使用阴招。他们成名武林靠的是真功夫、实本领。即使偶尔比武输了,他们也能够心态豁达,向对手致敬,然后再去勤学苦练,静悟反思。可惜,当今这样的人不多见了。
其他文献
教材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高职教育的教学水平,如何加强教材选用建设,把优质教材引进课堂就显得十分重要。文章从高职教材选用的意义、当前教材的版本情况、高职教材选用中存在
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艺术的提升是提高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的关键,其实现途径存在外部和自身两个方面,外部需要学校及专业教研室的共同支持,而自身则需要在
校园文化具有思想素质、知识能力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等方面的教育作用,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织部分。地方院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校园文化塑人、造人、育人、正人,培
如何教出中职应用文写作的课程特色,是中职学校应用文教学的一大难题。结合专业设置特点,添设鲜活的教学内容,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结合精讲、精练与现场模拟等方法,
为了寻找解决职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办法和途径,深入调查了延安市高职毕业生就业现状,并通过对就业状况的研究探讨,得出以下结论:地方党委和政府是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关键所在,
中美贸易摩擦是个长期问题,它是由两国贸易结构乃至经济发展阶段决定的,当然也包括某些政策性的和人为操作的部分,其本质上是政治战而非经济战。我国最好的应对办法是提升自
武坛泰斗、新中国武术运动的开拓者和重要奠基人、“神拳大龙”上海体育学院蔡龙云教授于2015年12月19日23时40分,因病医治无效,在上海市新华医院逝世,享年87岁。  蔡龙云教授(1928—2015年),男,山东济宁人,1928年11月出生在上海,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著名武术技击家、理论家、教育家,中国武术九段,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学者,原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华全国体育
在教学中,将数学模型法与数学教学相结合,为学生学数学提供条件性知识,会使学生学会利用数学理论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用数学的意识。
【摘要】當前,以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进行,如何利用信息化时代的高科技产物和数字经济迅猛发展所带来的高效、智能化生产的技术优势,通过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构建出有竞争优势的制造业创新体系是在全球竞争中取得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创新体系 制造业 竞争优势 【中图分类号】F646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