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校同题异构活动中, 二年级两位语文老师执教的课文为《小动物过冬》。两位老师执教的都是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都是“读文, 整体感受, 到生字词”。
在教学程序上, 也有惊人的相似: 谜语导入揭题, 然后学习生字词, 接着初读课文, 读熟读通,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最后书写几个生字。但是, 最终的结果, 我们发现两节课效果不一样。一节课学生按部就班、学得有条不紊,但兴趣不高, 气氛沉闷。另一节课学生热情高涨, 举手发言的人数很多, 真可以说得上是小手高高、小脸通红。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结果呢? 是学生的班级差异? 还是老师的课堂机智? 让我们走进两个片段:
案例一:教师多媒体出示:
师: 这些词语我们也已经预习过了, 你能读准确吗?先自由读, 然后开火车读。
师: 现在, 我们去掉拼音, 你还能读对吗?学生自由读, 然后点名读。
师: 小朋友们真棒! 词语我们都读对了, 你了解他们的意思吗?
师: 好! 现在我们来汇报一下。什么是动物? ……
(逐词汇报略)
案例二:老师从谜语入手, 过渡: 三个小朋友在一起, 日子就是过得这样快乐! 没过多久啊, 秋天就到了———【播放秋风及画面】……
(理解刮的字形字义略)
师: 秋风刮起来了, 天气越来越凉了, 三个小动物想,我们该怎样过冬呢? 于是它们就商量开了———【出示生字卡片: 商量】
师: 分开, 这个字读什么?
生: 量liáng。
师: 这是一个多音字。平时用尺子测量我们读liàng,多少数量读liàng。
师: 这个字在这里头读———
生齐: liáng
师: 这两个字合起来, 你还会读吗? 再看看拼音。
生: 商量师: 很好, 这里是一个轻声。跟老师读: shāng- liang
师: 很好, 在这里要读作轻声。三个小动物要在一起商量, 我们来看, 商量还有一个口, 意思是要说话, 一个人怎么商量啊? 要许多人在一起商量, 所以商量商量的下面还有一个八。闭上眼睛想一想, 商量的商里面有什么?(略停) 八和口。记住了吗?
……
评析:
从两节课来看, 老师的观念都在发生改变, 都注意了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 也关注了学法的转变, 在教学方法上重在激趣,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确立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但是, 我们不难发现, 还是有一些差别:
一、重“记忆” 还是重“思维”
孔子说过: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学与思必须相结合, 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案例一, 教师心中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把要考的知识记住, 会读然后会说出意思, 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侧重把知识说得细上加细, 却不注意给学生留下思考和观察的余地, 像“哥哥、明年、接着、刮起来、商量” 这些词语要让学生用文字说出意思, 这是多么乏味的事情! 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锻炼, 久而久之学生不愿动脑, 只会“等食”, 造就了一大批“高分低能”以及耐性很强的学生。案例二, 对于“商量” 一词的读音,从多音入手, 辨别品析, 再到“商量” 意思——三个小动物要在一起商量……要说话, 一个人怎么商量啊? 要许多人在一起商量——再到“量” 的字形———商量还有一个口……商量的下面还有一个八。思考之后的知识已经成为学生自我建构的内化了。
二、重“灌输” 还是重“导学”
求学是人的天性。学生主动参与、自然地在课堂上发展, 才能充分显现自身的潜能。关注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 学生就会在课堂上以愉快的情绪和主动发展的状态下学习, 从而实现课堂的高效。案例二, 二年级的学生理解“刮” 的时候, 先观察秋风及画面, 再现生活情境,感性感受“刮” 的威力, 然后在老师的语言描述和体态语言的表演中, 再一次体验、理解“刮”, 从而对“刮” 的字形与字意有了深切的体会。“导” 是一种艺术, 教师在课堂上发挥好“导” 的艺术, 行云流水的引导使学生乐于学习; 深入浅出的引导使学生易于学习; 举一反三的引导使学生学会学习……相反, 案例一中, 逐词的汇报只是少数学生代替老师直接进行“知识的灌输” 而已。
三、重“结果” 还是重“过程”
案例一, 是一节传统教学的代表, 教师很注重知识的传授, 技能的训练, 至于学习的目的, 学习的价值, 则很少与学生交流, 更谈不上让学生去体验学习的乐趣。
案例二, 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强调在教学中重过程, 让学生参与, 观赏多媒体中的秋风动画及画面, 让学生与三个小动物感同身受, “秋风刮起来了, 天气越来越凉了, 我们该怎样过冬呢?” 体验秋风的“刮” 和小动物一起“商量” 的认真、真挚, 从而学习了本课生字新词, 发展自己的兴趣及其情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并在今后的生活中付诸行动。
有人说: “一个讯息从地球这一端到另一端只需0.05秒, 而一个观念从脑外传到脑里却需要一年, 三年甚至十五年。” 教学观念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 新课程理念也不可能通过一两节课的尝试就能确立。也许我们有时候更像一个戴着镣铐的舞者, 主观上想放手但实际的课堂上总不能充分地让学生动起来, 甚至有时还是会不自觉地站出来主宰课堂。面对教学观念的转变, 哪怕如一场脱胎换骨的炼狱, 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 我们也应当自我革命, 将脑海中根深蒂固的思想, 一层层剥去, 真正实现“学生的高效课堂”。
在教学程序上, 也有惊人的相似: 谜语导入揭题, 然后学习生字词, 接着初读课文, 读熟读通,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最后书写几个生字。但是, 最终的结果, 我们发现两节课效果不一样。一节课学生按部就班、学得有条不紊,但兴趣不高, 气氛沉闷。另一节课学生热情高涨, 举手发言的人数很多, 真可以说得上是小手高高、小脸通红。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的结果呢? 是学生的班级差异? 还是老师的课堂机智? 让我们走进两个片段:
案例一:教师多媒体出示:
师: 这些词语我们也已经预习过了, 你能读准确吗?先自由读, 然后开火车读。
师: 现在, 我们去掉拼音, 你还能读对吗?学生自由读, 然后点名读。
师: 小朋友们真棒! 词语我们都读对了, 你了解他们的意思吗?
师: 好! 现在我们来汇报一下。什么是动物? ……
(逐词汇报略)
案例二:老师从谜语入手, 过渡: 三个小朋友在一起, 日子就是过得这样快乐! 没过多久啊, 秋天就到了———【播放秋风及画面】……
(理解刮的字形字义略)
师: 秋风刮起来了, 天气越来越凉了, 三个小动物想,我们该怎样过冬呢? 于是它们就商量开了———【出示生字卡片: 商量】
师: 分开, 这个字读什么?
生: 量liáng。
师: 这是一个多音字。平时用尺子测量我们读liàng,多少数量读liàng。
师: 这个字在这里头读———
生齐: liáng
师: 这两个字合起来, 你还会读吗? 再看看拼音。
生: 商量师: 很好, 这里是一个轻声。跟老师读: shāng- liang
师: 很好, 在这里要读作轻声。三个小动物要在一起商量, 我们来看, 商量还有一个口, 意思是要说话, 一个人怎么商量啊? 要许多人在一起商量, 所以商量商量的下面还有一个八。闭上眼睛想一想, 商量的商里面有什么?(略停) 八和口。记住了吗?
……
评析:
从两节课来看, 老师的观念都在发生改变, 都注意了低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 也关注了学法的转变, 在教学方法上重在激趣,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确立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但是, 我们不难发现, 还是有一些差别:
一、重“记忆” 还是重“思维”
孔子说过: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学与思必须相结合, 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案例一, 教师心中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把要考的知识记住, 会读然后会说出意思, 所以教师在课堂上侧重把知识说得细上加细, 却不注意给学生留下思考和观察的余地, 像“哥哥、明年、接着、刮起来、商量” 这些词语要让学生用文字说出意思, 这是多么乏味的事情! 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不到锻炼, 久而久之学生不愿动脑, 只会“等食”, 造就了一大批“高分低能”以及耐性很强的学生。案例二, 对于“商量” 一词的读音,从多音入手, 辨别品析, 再到“商量” 意思——三个小动物要在一起商量……要说话, 一个人怎么商量啊? 要许多人在一起商量——再到“量” 的字形———商量还有一个口……商量的下面还有一个八。思考之后的知识已经成为学生自我建构的内化了。
二、重“灌输” 还是重“导学”
求学是人的天性。学生主动参与、自然地在课堂上发展, 才能充分显现自身的潜能。关注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 学生就会在课堂上以愉快的情绪和主动发展的状态下学习, 从而实现课堂的高效。案例二, 二年级的学生理解“刮” 的时候, 先观察秋风及画面, 再现生活情境,感性感受“刮” 的威力, 然后在老师的语言描述和体态语言的表演中, 再一次体验、理解“刮”, 从而对“刮” 的字形与字意有了深切的体会。“导” 是一种艺术, 教师在课堂上发挥好“导” 的艺术, 行云流水的引导使学生乐于学习; 深入浅出的引导使学生易于学习; 举一反三的引导使学生学会学习……相反, 案例一中, 逐词的汇报只是少数学生代替老师直接进行“知识的灌输” 而已。
三、重“结果” 还是重“过程”
案例一, 是一节传统教学的代表, 教师很注重知识的传授, 技能的训练, 至于学习的目的, 学习的价值, 则很少与学生交流, 更谈不上让学生去体验学习的乐趣。
案例二, 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的理念, 强调在教学中重过程, 让学生参与, 观赏多媒体中的秋风动画及画面, 让学生与三个小动物感同身受, “秋风刮起来了, 天气越来越凉了, 我们该怎样过冬呢?” 体验秋风的“刮” 和小动物一起“商量” 的认真、真挚, 从而学习了本课生字新词, 发展自己的兴趣及其情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并在今后的生活中付诸行动。
有人说: “一个讯息从地球这一端到另一端只需0.05秒, 而一个观念从脑外传到脑里却需要一年, 三年甚至十五年。” 教学观念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 新课程理念也不可能通过一两节课的尝试就能确立。也许我们有时候更像一个戴着镣铐的舞者, 主观上想放手但实际的课堂上总不能充分地让学生动起来, 甚至有时还是会不自觉地站出来主宰课堂。面对教学观念的转变, 哪怕如一场脱胎换骨的炼狱, 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 我们也应当自我革命, 将脑海中根深蒂固的思想, 一层层剥去, 真正实现“学生的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