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股骨粗隆骨折患者围术期疼痛控制的疗效

来源 :中国老年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yix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多模式镇痛在老年股骨粗隆骨折患者闭合复位手术中对疼痛控制的效果。方法收治因粗隆骨折老年患者60例,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方式。镇痛方式随机分为术后镇痛组(n=30)和围术期镇痛组(n=30)。术后镇痛组采用静脉自控镇痛泵,围术期镇痛组采用术前口服塞来昔布,手术当天术前进行超前镇痛,术后给予自控镇痛泵。记录两组疗效。结果术后镇痛组静息和活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显著高于围术期镇痛组(P<0.05);围术期镇痛组第1次使用自控镇痛泵(PCA)时间明显晚于术后镇痛组(P<0.05);且PCA
其他文献
分析了煤矿巷道掘进技术与装备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掘进工作面围岩应力、变形、破坏分布特征;分析了围岩稳定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围岩强度、围岩结构及地应力等地质力学参数,巷道断面尺寸、开挖方式、空顶距、掘进速度等掘进参数,及临时支护、永久支护等。巷道开挖后在掘进工作面顶角和巷道四角周围出现应力集中区;围岩位移、破坏在超前工作面一定位置开始出现,随着远离掘进工作面围岩位移和破坏范围不断增大,达到2倍巷道宽度时基本稳定;煤层强度、地应力对围岩变形与破坏的影响十分显著;分步开挖的顶板下沉量及破坏
目的研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C-ros原癌基因1酪氨酸激酶(ROS-1)基因在肺癌患者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对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80例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及病理学资料,随访1年统计无进展生存期及生存情况。采用突变扩增系统(ARMS)检测EGFR基因,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ALK、ROS-1基因。比较入组患者各基因突变阳性率,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肺癌患者生存状况的危险因素。结果ALK阳性患者8例,ROS-1阳性患者2例,EGFR阳性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输注右美托咪定对老年患者神经外科手术后的氧化应激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筛选择期在全身麻醉下行神经外科手术的老年患者60例,2×2析因设计:即所在用药因素(2水平:右美托咪定、生理盐水)和手术时程(2水平:1~2 h、2~4 h)的所有组合(共4组,各15例)。试验对象实施相同的麻醉、手术及术中镇痛。术后第3天采集外周血,利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活性氧(ROS)的含量及切除脑组织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自噬标记性分子(LC3Ⅱ)的含量,使用R
目的探讨阿仑膦酸钠联合钙尔奇D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骨质疏松(OP)的疗效及其对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COPD合并OP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使用解痉平喘、舒张支气管、化痰等药物,同时每天口服钙尔奇D 600 mg。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阿仑膦酸钠晨起时口服,每次70 mg用300 ml白水送服,服用后半小时内避免躺卧1次/w。两组治疗周期均为6个月。比较治疗前后两组骨密度、骨代谢标志物、疼痛评分及肺功能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各项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
虽然智能掘进技术已取得了一些进步,提出了护盾式、掘锚式等掘-支-锚多装备的样机设计,但从设备适用性及装备配套性角度,仍存在个体装备设计不严谨、样机改型成本高、装备控制不精准、巷道场景多样不适应、群体设备难一致协同等诸多问题。造成上述问题的首要原因是缺少煤矿特殊生产环境下群体设备联动协同控制的基础理论研究,主要表现为对智能掘进所需的设备模型、场景实验、数据驱动等基础理论缺少研究。针对掘进复杂系统难以建模与实验不足等问题,提出了平行掘进系统的研究思想,试图用一种适合复杂系统的计算理论与方法解决智能化掘进现存问
目的研究膝关节内翻性骨关节炎患者胫骨高位截骨TomoFix锁定钢板固定术后对患者骨关节功能的影响及临床疗效的研究。方法膝关节内翻性骨关节炎的患者40例,应用2000 IKDC对患者术前、术后的功能状况进行评价,同时对膝关节内翻性骨关节炎患者胫骨高位截骨TomoFix锁定钢板固定术后采用Lysholm评分、2000 IKDC评分、Cincinnati评分、简明健康状况量表(SF-36)评价及Tegner、Lysholm运动水平评级,根据患者体重指数(BMI)、年龄、性别进行分组并对其结果差异进行分析;应用2
为响应智能化煤矿发展需要,同时为改善综掘工作面智能化无人化发展较综采工作面滞后现状,提出了掘进装备自主定型定向截割、掘进装备自主巡航、掘进机健康管理技术及多机多工序智能协同控制技术四大截割钻进装备先进技术并给出研究方向。针对掘进装备自主定形定向截割技术,通过研究不同掘进装备的截割轨迹规划、机身振动特征对截割头轨迹误差的影响规律及不同掘进速度下掘进巷道顶板稳定性分析方法进行掘进装备截割路径及截割速度规划研究;通过研究位姿监测技术、恒功率截割技术、记忆截割技术实现掘进装备自主定形定向截割控制;通过数字采集系统
掘进智能化为智慧矿山建设提供不可或缺的科技支撑,智能快掘技术是煤炭安全高效生产的客观需求,是解决采掘失衡问题的根本途径。我国煤矿井下巷道掘进作业呈现作业环境恶劣、地质条件复杂、施工工序多、安全性差等问题,智能掘进主要面临掘进单机装备完备性、可靠性和能力不足、围岩时效控制技术薄弱、掘进工序高效协同和掘进装备群的智能化协作技术欠缺三大难题。针对智能掘进保障性技术不足的问题,提出了掘进设备可靠性、巷道围岩状态在线感知、巷道围岩时效控制、低比能耗高效截割、掘进粉尘综合防治5类智能掘进保障技术;基于掘支运一体化技术
目的探究血清趋化因子(CXCL)16、白细胞介素(IL)-6和类胰岛素生长因子结合蛋白(IGFBP)-4水平与老年重度肺炎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ICU收治重症肿炎伴ARDS患者的相关资料。根据2012年关于ARDS的柏林新定义,将患者划分为轻度组(29例)、中度组(68例)和重度组(21例)。根据患者最终结局划分为生存组(94例)和死亡组(24例)。对轻度、中度和重度组一般资料、血生化指标和血清CXCL16、IL-6和IGFBP-4水平进行比较。比较生存组和死亡
目的比较高危型、低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老年宫颈癌(CC)患者的抑癌基因p53、p16、pRb表达情况,分析抑癌基因p53、p16、pRb表达与老年CC患者高危型HPV感染的关系。方法回顾收集医院2005年12月至2018年9月经病理组织确诊并完成治疗、随访的140例老年HPV感染CC患者癌组织标本,检测标本组织内抑癌基因p53、p16、pRb表达情况;检测老年CC患者HPV感染亚型并分组;比较高危型、低危型HPV感染患者基线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等,分析抑癌基因p53、p16、pRb表达与老年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