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志翔:光有球场还不够

来源 :网球俱乐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lamm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志翔教授对网球这项运动有近20年的研究,他目睹了网球在中国经历的变化——社会认同与人们认识。对于中国网球在校园内的发展,陶教授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TCM:相对来讲,我国目前的网球发展水平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有不小的差距。西方国家在学校推行网球的状况如何?
  陶教授在西方国家,网球开展最基层的单位是俱乐部或者社区,而在我国现阶段,网球的意义主要是竞技体育、群众体育或是学校体育,与网球发达国家相比缺了一个方面——社区体育。网球作为社区体育的一部分在国外开展十分普遍,基本上每一个社区都有网球场。有了网球场就会形成网球俱乐部,而有了网球俱乐部就会产生一定规模的培训班及网球比赛。在这样的环境下,网球活动在社区范围内自然就会非常普及。不过在学校范围内,开展网球活动的人口比例不算特别高,因此大部分孩子都是在一些培训班或是网球俱乐部参与网球。在我国的中学阶段,包括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网球运动的开展也是凤毛麟角,有网球场的学校也很少。因此在中学层面,国内与国外并不存在明显的差距。国外在大学才会有一些学校组织的网球俱乐部之类的成规模的网球活动。现在国内的大学也仿照国外大学的模式,开展一些网球俱乐部,组织一些比赛,起步不错,还是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的,热度也会越来越高。
  TCM:仅以北京来说,一些中学有修建网球场的意愿么?
  陶教授:单单以一个中学的财力来说,自己掏钱修建一个网球场可能在性价比上不能够让人满意。不过随着中国选手在世界重要网球赛事上取得一定成绩之后,中国网球已经引起了世界的注意。目前有一些外国网球组织为了开拓中国网球市场,除组织或赞助一些职业赛事之外,已经开始将触角伸向国内的一些中小学。例如,去年九月份就有一个美国的网球组织,在北京西城区为约10所学校提供无偿的网球教师培训。当然这些学校是具有相关的硬件条件的。他们当时也有与我们体育大学的网球专业研究生合作的意向,希望邀请几位研究生参与培训i,以作为他们的预备师资。由此也说明了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网球在学校开展,是需要高质量的师资条件作为支撑的。
  TCM:那么总体来讲,在中学开展网球运动的学校还是少数。您认为学校不开展网球运动,是为了防止孩子们自划等级,形成攀比,还是因为经济原因呢?
  陶教授:修建一片标准网球场对于一个中学来说在经济上的负担是必然的。一片网球场的建造花费大约在25-30万之间,这还不算日常维护的费用。另一方面,一片球场最多也就4个人可以参与使用,现在一个中学的规模至少几千人计,自然难以满足大部分学生的要求。而且适合中学生教育的网球师资力量现在也储备不足,网球项目对于教练的要求很高,但目前中学多数教师在上岗之前,都没有接触网球的经历。还有很重要的一点:网球虽然有十分好的锻炼价值,利于身体素质的提高,但由于学生茌中学阶段承载的学习压力还是很大的,网球无法与升学教育直接挂钩,因此在中学难免被边缘化。所以光有球场,并不是网球项目发展的灵丹妙药。
  TCM:谈到应试教育的问题,在中学阶段,应试压力会导致孩子们必须在网球爱好与考试升学之间做出选择吗?
  陶教授:这涉及到一个体育传统的问题。比如北京的101中学,他们在田径和健美操项目上有优良且具延续性的传统,因此在招生时会招一些具有这方面天赋或者特长的学生,以代表学校参加一些国内外的交流或者是比赛。现在有学校将网球作为自己中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网球会成为学生们在面对应试压力时的调剂而不会被考试所边缘化。
  TCM:我们来讨论这样一个问题:篮球项目在国内的发展,不管是在学校范围内还是民众都保持着一个迅猛的增长趋势,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姚明进入NBA并且取得成功,成为了青少年的偶像。中国的网球是否也需要这样—个人物来作为发展的催化剂呢?
  陶教授:答案必然是肯定的。如果中国网球出现一个费德勒级别的人物,中国的网球人口自然会出现爆发式的增长。青少年在认识世界时很重要的一个方法就是模仿,而一个偶像级别的人物对他们世界观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另外,一些大型的赛事在中国开展,中国运动员在大满贯赛事或者奥运会中取得优异成绩,对网球人口的增加也会是一个刺激。篮球人口据说在中国有—个亿,这是—个十分庞大的数字。但另一方面,由于篮球是一项集体运动,一场篮球比赛在场上至少需要10个人参与,算上替补则超过20人,但网球比赛最多也只有4个人同时上场,在单纯的数量上,网球的确难以与篮球相比较。但有一个可喜的统计,现在在国内一周打一次网球的人口已经达到870万,接近一千万,网球场地的增长率每年也在40%以上。我相信这个数字篮球是达不到的。由此可见网球在我国的发展已经稳定而且有持续性了。
  TCM:现在已经有一些网球俱乐部或者培训中心与一些学校开展合作项目,您如何看待这种合作对校园网球发展的意义?
  陶教授:网管中心的孙晋芳主任说过,对中国网球的发展有利的事都是值得提倡的。因此对于中国网球人口的发展,对网球项目的推广与提高有益的事情都应该受到欢迎,不管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国家的还是私营的。以这样的方式开展合作促进网球的发展,会更有针对性,也能够在短期内增加局部地区的网球热度。
其他文献
从1985年读大学一年级时第一次拿起网球拍,到2009年春节前夕在上海卢湾网球中心的办公室里筹划新一轮的网球推广计划,24年间,李耀完成了从—个普通的网球爱好者到网球运动推广人的人生角色转变。    有钱难上网球场    我出生在一个体育世家,从小就在运动氛围中长大。小时候,我家对面就住着上海网球队的教练。但以前我专攻篮球,真正喜欢上网球还是在上了大学以后。  有件事情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大约是二十
期刊
网球专卖店开的开,关的关,当年差不多和我一起开店的,如今只剩下四家了。我是摸着石头过河的。让人欣喜的是,作为全北京第一家私营网球专卖店,目前仍在运营中,老板还是我。    穿弦激发开店灵感    我在海军大院长大,楼下有四片网球场地。14岁那年,父母买了一副航空牌的木头拍,他们打了一次觉得没意思,就把拍子丢在家里不玩了。周末,哥哥总是约一大帮同学到院里打求。我玩过一次就上瘾了,甚至逃课回家打球。高
期刊
一见钟情    1989年,张德培夺得法国公开赛冠军,我还在大学校园。那时候每个月的生活费是70元:为了购买第一把网球拍,我花费了99元巨资。有了球拍之后,上球场打球仍是一件奢侈的事情。那时候,我会先到学校露天舞台对墙打上几次,在觉得自己取得明显进步之后,才会约上在我影响下也开始打网球的几位同学,到学校的网球场上实践一下练球的成果。  我当年就读于南京大学中文系,校园分为南园和北园北园是教学区南园
期刊
从零做起    年轻时,我喜欢打羽毛球,服兵役时我在航海学校做教官,一个星期只教十个小时课程,所以有很多时间打羽毛球,每天至少打球两三个小时。  1983年我退伍之后做回老本行——船员,虽然我很喜欢航海但是考虑到家庭因素,在半年多后舍弃航海这个高薪资的行业,经同学介绍去一家做网球拍的工厂——波力公司做事,从最基层的仓库管理员做起,做到业务员,不到一年做到业务经理,再升任仓管经理,最后到产销经理。虽
期刊
在万物枯萎的冬季,那片绿油油的网球场让人心驰神往,沉醉在绿色幸福中的是莘格中学的学生们。网球正在向孩子们蔓延……    幸福角的蔓延    你一定知道上海有一个美丽的莘庄,你有可能还知道那儿有一个莘格中学,但你也许不知道在这所普通的中学里还有一片绿油油的网球场。而正是这片人工草地的网球场,让这所中学与全国不计其数的中学格外不同。挥舞网球拍的不再只是白领、老总,而是稚气未脱的高中生,球场边回荡着朗朗
期刊
掐指一算,我担任央视网球节目主持和解说足有16个年头了。2006年和它挥手告别时,依依不舍中带着些许满足。不舍,是与网球解说的深厚情感;满足,源自16年的点滴积累,看着网球在中国发展壮大,如同看着自家小婴儿长成俏姑娘或帅小伙,感慨良多。    法网找上门    故事得从1989年说起。那年,中央电视台买下了1990年法国网球公开赛男单决赛的转播权。当时中国大陆很少有人知道网球是怎么回事,也几乎没有
期刊
随着中国网球人口的迅猛增长,业余网球赛事就成了很多商家企业推广的最佳载体。这次,TCM会客厅将—起聊聊中国网球业余赛事的现状。  许旸:赛事组织者代表(“中国业余网球大师杯”赛事筹划人,天行网球会员制俱乐部&永丰天行网球乡村俱乐部总经理)  石晓健:球员代表(原北京网球队队员,京城著名网球教头)  张楠:赞助商代表(耐克体育(中国)有限公司体育市场部助理经理)  TOM:从主办方的角度,如何评判一
期刊
来自不同的中学,初中生李天哲、高中生马天行在学校外同一片球场相遇,他们结伴而行。  约在星巴克采访的李天哲还没能从下午考试的紧张状态中回过神来,一个劲儿地跟妈妈杨立洁说,有一道题实在太粗心了,扣掉的4分好可惜。见到记者时,他显得有些亢奋,妈妈说这是他第一次接受采访。当把网球的话题打开时,14岁孩子的纯真天性马上显露出来,考试的炳恼立即抛到脑后了。    “哪怕只有一两片”    别看李天哲戴着眼镜
期刊
如果将网球场比作一个世界的话,在那个由几条直线纵横相交、一网相隔的世界里,天赋与实力决定一个人成为王子还是贫儿。挥舞着球拍伴着充满力量的奔跑,与蹦跳的小球翩舞而非绝望地追逐,用一记回球让全场观众起立鼓掌 这是博格的青春回忆,是桑普拉斯与阿加西的辉煌年代,是费德勒和纳达尔的春风得意。只有少数人能得到上帝的垂青生活在这个世界里,在一场又一场的比赛中成就自己一生的名誉与财富。而更多的人,只能徘徊在这个
期刊
天柱山空气纯净清新,相约三五好友,找一个闲暇的假期在这里驻扎下来,出门就是球场,抬头便见风景,岂不快哉?    每个人都有一个游走世界的梦想,只不过方式各异。有的人钟情于“仗剑江湖”有的人寄望于“车行天下”:但我等唯打网球才靠谱的青年,则常常将网球场视为唯一的精神皈依之所,魂之所牵梦之所萦,都是在去网球场的路上。这似乎与天柱山的基调格格不入——网球是动态的,天柱山是静态的。天柱山沉寂在并不为人所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