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A井区下第三系成岩作用特征分析

来源 :油气·石油与天然气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n73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砂岩在沉积作用完成并被埋藏后,进入了漫长的成岩作用阶段。辽河断陷的砂岩从早第三纪陆续进入了成岩阶段。在成岩作用下,岩石的组分及结构发生了一系列物理的、化学的变化,砂岩储集空间的数量与性质也随之改变,这种改变对砂岩的储集性能必然产生程度不一的影响。
  关键字:成岩作用;自生矿物;压实作用;泥质含量
  成岩作用不仅是储集层(砂岩)本身的变化,它是涉及到生油岩、盖层等多方面错综复杂的变化过程。辽河断陷作为一个陆相断陷盆地,断裂活动强烈而频繁,仅西部凹陷可以划分多个不同的二级构造单元,虽然不同构造单元(地区)之间成岩作用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
  1.成岩阶段划分依据及标志
  1.古地温和地温梯度
  A井区下第三系地温梯度为3.3-3.8℃/100m,比正常地温梯度(3.3℃/100m)略高。在这样的地温梯度条件下,埋藏深度多为900-1100m的于楼油层、兴隆台油层的砂岩基本处于早成岩阶段晚期;热河台油层及杜家台油层埋藏深度多不大于2500m,砂岩储层处于中成岩阶段中期。
  2、自生矿物标志
  地质历史时期,自生矿物随埋藏深度和温度、压力的增高而发生变化,改变原有矿物的组合关系及物理、化学性质,可以反映储层经历的成岩作用阶段。
  (1)自生粘土矿物
  本区见有的自生粘土矿物以高岭石为主,其次为伊利石。自生高岭石和自生伊利石占砂岩中粘土矿物总量大都不超过5%,粘土矿物向着伊—蒙混层并最终伊利石化(或绿泥石化)方向演化还有很大距离,表明成岩作用尚处于初期阶段。
  (2)自生碳酸盐
  本区砂岩中的碳酸盐总量不高(2-5%),而且多以内碎屑(鲕粒、生物碎屑)形式出现,因而自生碳酸盐含量更少。区内自生碳酸盐的析出仅在局部井段中出现,以泥晶方解石或泥微晶方解石形式产出,方解石晶体细微呈嵌晶状,成岩阶段为早期碳酸盐类型。
  (3)自生石英
  本区砂岩中几乎不见自生石英加大现象,硅质加大级别几乎为零。
  (4)自生黄铁矿
  砂岩中自生黄铁矿析出现象十分普遍。黄铁矿(FeS)晶体多以球粒状呈集合体形式产出,球粒粒径为10-20m,占据粒间孔减少部分孔隙。
  综上所述,本区见有的自生矿物析出类型和程度均表明成岩作用尚不够强烈,是早成岩阶段特有的自生矿物类型,中、晚成岩阶段的代表性自生矿物是高级别(3-6级)自生加大的石英,在本区没有见到,甚至連低级别(1-2级)的自生加大石英也很难见到。以上各种现象足以说明本区于楼油层和兴隆台油层的砂岩储层成岩作用是微弱的。
  2.主要成岩事件及特征
  成岩阶段发生的各种变化,有些是分阶段先后进行的,有些是同时进行的,有些则是始终在进行的。综合分析各种资料,对区内砂岩储层有影响的成岩事件主要为三种。其中机械压实作用对储层的影响最大,胶结作用次之,而溶蚀作用对本区储层的影响极小。
  1、机械压实作用
  机械压实是各种成岩事件最常见并始终进行的成岩作用。
  A井区于楼油层和兴隆台油层的砂岩储层压实程度均较轻,岩性疏松孔隙发育,除了埋藏时间较短(相对于莲花油层和杜家台油层而言)、埋藏深度不大(900-1000m)这二个重要原因外,同时以下三方面因素也起着一定作用。
  (1)砂岩中泥质含量较低不易被压
  当砂岩中具有塑性性质的粘土矿物含量较高时,必然减少具有刚性性质骨架颗粒的相对含量,使岩石在整体上刚性减弱而塑性增强,在上覆地层压力作用下,岩石中的可塑性。
  粘土质矿物向粒间孔隙流动并点据孔隙,致使岩石体积减少,压实程度增高呈致密状,反之则相反。
  本区砂岩的泥质含量普遍不高,抗压实能力相对较强。
  (2)骨架颗粒相对较粗抗压实能力较强
  砂岩的骨架颗粒越细就越接近粘土矿物的塑性性质,反之则相反。本区砂岩的骨架颗粒相对较粗(中—粗粒级),故抗压实能力较强。
  (3)砂岩中的岩屑含量较高有利于压实作用
  本区砂岩组分中,石英及长石等刚性矿物组分的相对含量不高,岩屑组分含量较高,可达30%左右,而且在岩屑组分中抗压性不强的中—酸性喷发岩岩屑含量在岩屑总量中占明显优势。因此,就碎屑骨架颗粒组分而言,本区砂岩易于压实。
  总的看来,在机械压实成岩事件中,本区砂岩所具有各种条件当中,除了砂岩中的中—酸性岩屑含量较高有利于压实外,其它诸条件,例埋藏时间、埋藏深度、砂岩的泥质含量、砂岩粒级等因素均不利于压实作用,因此砂岩储层普遍较疏松,以粒间孔为主的孔隙空间损失有限。
  2、胶结作用
  胶结作用种类较多,不同的胶结类型发生于不同阶段,就本区而言,胶结作用类型主要为自生粘土矿物胶结、早期碳酸盐胶结。包括硅质胶结(石英、长石自生加大)为内的其它胶结类型,在本区十分少见。
  (1)自生粘土矿物胶结
  自生粘土矿物胶结物是在成岩环境下,经化学沉淀作用充填在原生孔隙或次生孔隙中的各类粘土矿物。充填的自生粘土矿物类型除了取决于孔隙水的化学性质和介质条件,更重要的与其特定成岩阶段的粘土转化程度有关。
  经薄片镜鉴、X光衍射、扫描电镜观察,可以确认本区下第三系沙一、沙二段(E2S1+E3S2)砂岩中的自生粘土矿物胶结物以高岭石为主,也见有少量伊—蒙混层,远未达到深度成岩作用的伊利石化或绿泥石化。
  (2)早期碳酸盐胶结
  本区早期碳酸盐胶结程度较轻,仅见有少量泥晶和泥微晶方解石以胶结物形式出现于碎屑骨架颗粒之间,对储层的储集性能影响不大。
  3、溶蚀作用
  溶蚀作用对于提高被压实砂岩的孔隙度有程度不一的作用,主要发生于中成岩阶段(2000-2400m)晚期(B期),受控于孔隙的化学性质和渗流能力。在此以上成岩阶段也有溶蚀现象,例如本区主力油层段虽处于早成岩阶段晚期(B期),但也见有少量溶蚀现象甚至淋滤作用形成的孔隙,但对孔隙总量的影响极小。
  3.结束语
  A井区主力油层的砂岩是经历了多种成岩作用成为现今面貌,由于各种成岩作用程度相对较弱,虽然造成部分原生粒间孔隙的损失,但仍保留了数量可观的原生孔隙,使之成为具有良好储集性能的优质储层。
  参考文献:
  [1]丁志刚,吴敬哲,于涛,李东风.下辽河西部凹陷下第三系地层及沉积特征,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30(04):30~31
其他文献
在含油气盆地中,断层与烃类的运移和聚集关系密切。特别是复杂断块油藏,因为断层多、断层相互交织复杂,导致圈闭形成及油气成藏,因此正确认识复杂断块油藏的复杂性,首要的是从断层入手,充分认识断层活動的复杂性和关联性,正确理解生产资料与地震资料相关性,断层解释是油气勘探构造解释的关键,破碎的断层识别也是构造解释的难点,但是破碎的小断层对地层能量的传导及流体运动具有明显的响应,同时影响油藏剩余油的分布,在油
期刊
摘要:随着油气井完整性逐渐推广应用,对油气井完整性综合评价方法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以下8种:层次分析法及与其他方法的结合,事故树及与其他方法的结合,主成分分析与神经网络法结合,可拓综合法,将其主要的评价过程进行阐述,现场应用评价方法时需要根据具体的油井完整性分析方法选用适当的评价方法。  关键词:油气井完整性,评价方法,层次分析法,事故树  随着石油工业的进步,油气井完整性越来越受到现场的重视。但是
期刊
摘要:油田在进入中后期的开采阶段后,油藏压力进一步下降,传统的驱油手段效果找不见降低,导致油井产液能力下降,油田综合产量逐年递减。油田进入中后期开采阶段后,现有使用的开采设备间均已工作多年,进入了设备使用的末期阶段,故障概率不断上升,维修保养费用显著增加,结合产量下滑以及生产难度的增加,油田企业整体盈利能力逐步降低,部分油田已经进入亏损阶段。  关键词:油田开发;后期;采油工程;技术优化  越来越
期刊
摘要:油田开发的中后期会出现综合含水量大幅度上涨的情况,这使得开采油井内的石油的难度急剧增大。面对这种情况目前较为普遍的做法是对油井采取压裂处理以此来提高开采效率,保证开采产量。为了进一步提高开采产量,有些企业还会采用稳油控水技术,来将油井内的含水量控制在合适的范围以内,降低含水量对石油开采的影响。但是在油井中后期的开发过程中有时还会出现设备被腐蚀太严重的情况,这对于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和油井的安全
期刊
摘要:在油田开发到了后期的阶段,油井的产能就会出现下降的趋势,石油的综合含水率也会不断提升。所以,在这个阶段中,有关单位应该对采油工程的技术进行不断地优化、完善,保证在石油的开采率有效提升的时候,还可以保证油井的质量,使油田的开采油更高的收益。本文主要讨论油田开发后期采油工程技术的应用。  关键词:油田开发后期;采油工程技术;建议  前言:   油田在开采后期的过程中综合的含水量会不断的上升,其中
期刊
摘要:东濮凹陷中的濮卫位于其中央隆起带靠北区域,其本身处于不同构造的结合部,且构造高部位具有较高的勘探程度,这与濮卫洼陷区域的低勘探程度形成鲜明对比。而这种情况的出现也使得濮卫洼陷区域地质构造特征的分析具有相应的必要性。基于此,本文将围绕东濮凹陷濮卫洼陷的地址构造特征进行深入分析。  关键词:东濮凹陷;濮卫洼陷;地质构造  引言:濮卫洼陷位于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北部区域,整体位置偏东,其东界为东倾的
期刊
摘要:随着油田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油藏精细描述技术、油藏数值模拟技术、油田开发适应技术、油藏监测技术的发展,对于这四大技术的发展,使后期油田剩余油的检测成为可能,鉴于计算机处理技术已得到进一步发展。鉴于在国内外,适应发展趋势正在朝着共同的多学科方法发展,只有技术通过不断加强研究和实践,才能尽快找到有效的剩余油开发对策。  关键词:油田开发;后期;剩余油;分布特征;挖潜措施  剩余油是我国油田作物开
期刊
摘要:稠油作为全球最重要发展资源,也被称之为固态石油,具有开采压力大、地下埋藏深,粘稠度高等特点。对于稠油的开采工艺难度大,为了有效使稠油开采更加简单,需要克服种种困难,需要通过注有机极性气体开采技术,向稠油中注入低饱和蒸汽压的有机极性气体,提高采油效率。这种采油方式不仅能够有效降低稠油的黏度,还能够使得稠油中的沥青快速分散形成低密度的低粘稠度混合下适用于埋藏深油层薄,渗透性比较差的稠油油藏开采。
期刊
摘要:油田计量站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主要的掺水来源与高压注水系统在计量站内进行节流,降压以后进行山水,不但运行费用较高,而且会存在极大地安全隐患。因此开展计量站的脱水回掺技术研究之后,将产业量高,含水量高的油井产出液,在计量站中引入到油水分离装置进行分离,将分离出的水经过掺水泵升压以后,混入到掺水管中,从而实现高温高热产水热能的利用,该方法操作简单,并且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关键词:计量站;脱水回
期刊
摘要:在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背景下,促使我国油气田开发数量不断增多,而且各种油气田的产油规模也在不断增大,在开采难度不断提升的情况下,需要加强对油气田开发动规律分析的重视,并通过多种方法的应用,保证各项数据的准确性,为后续的应用提供更多帮助,发挥不可替代的优势及作用。基于此,本文主要围绕三次采油动态分析标准及规范展开分析,笔者根据自身经验阐述了相关建议,仅供参考。  关键词:动态规律;油气田;开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