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常常感觉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是多么困难无助,但是在他们那种条件下,他们未必就是每天愁眉苦脸的,他们的快乐未必就比白领阶层少”
2005年1月中旬,身在北京的张杨随手拿起新一期《南方周末》翻看,一篇题为《民工千里背尸返乡调查》的新闻引起了他的注意。
报道的第一段是这样写的:“一起出门打工的老乡病死了,为了给他的家人一个交代,湖南老汉李绍为背着尸体,上火车、赶公交,辗转千里返乡,直到在广州火车站被警察发现,这惊世骇俗的一幕,才得以终止。”
这个带着荒诞意味的真实故事打动了张杨,从没有剪报习惯的他立即用剪刀把这篇报道剪了下来,并把它放在包里,随身携带。之后的一段日子里,张杨常常跟自己的朋友讨论这个话题,四五月份,他还去湖南采访了报道中的主人公李绍为。
之后,这位曾经以《爱情麻辣烫》、《洗澡》等影片获得国内外一致赞誉的导演,决心将这个“千里背尸”的故事拍成一部电影。
这就是今年1月19日上映的《落叶归根》,上映首周的票房就突破一千三百万,这在非“商业大片”的国产电影里称得上是很出色的表现。
“千里背尸”的“浪漫”旅程
片中背尸的民工老赵由赵本山主演,老赵一路上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但在最艰难的时候也保持着一份对生活的热情和乐观。
除了赵本山,影片还汇集了很多内地观众熟悉的明星。郭德纲扮演的高科技劫匪,曾因背叛弟兄而背刺“假仗义”三字,却因为老赵的仗义放过了他;胡军扮演的货车司机为消失不见的情人痛哭,决定再开30万公里找到爱人;夏雨是个阳光都市青年,立志骑车去西藏;午马扮演的老头儿一辈子孤苦伶仃,无奈下给自己办了场丧事,想感受一下死后的热闹;郭涛扮演的养蜂人带着一家三口远离人群,因为妻子在意外中不幸毁容丧失信心;张笛扮演的发廊东北姑娘独自飘零在南方,艰难支撑着自己的小铺子;宋丹丹扮演的陕西妇女,靠拾破烂卖血供孩子上大学,孩子却不肯让她去学校见他……
每一个故事里都藏着感情的缺失,每个人都在寻找一个归宿,每一片树叶都想要一个可以安心依靠的“根”。他们相遇、相识,走进彼此的故事里。 、
“我想这是一段带有温暖和浪漫气质的旅程,他们互相感染,互相帮助对方寻找自我。每一个人,无论他是什么样的身份,都有善的一面,都有对生活抱有信心的一面,这是我想要表达的东西之一。”坐在北影小区旁边的卢米埃咖啡馆,张杨点起一支烟,缓缓说道。刚从法国的“中国电影巡回展”飞回来的他,眼圈略黑,显得有些疲惫。
也是在这家咖啡馆,张杨想到了老赵用大轮胎运输尸体的点子,他当场学奋地拍案叫绝,大声对另一位编剧说“这就是我们电影的风格!”
于是,《落叶归根》变成一部幽默色彩很浓的电影,用导演自己的概括,就是“笑中带泪”。也因此,赵本山与大轮胎成了几款海报中不变的主题。
“生活中有这么多不如意的地方,我们该怎么去面对,这种积极乐观的态度是我想传达的。”张杨说,现实中的李绍为是个很单纯的人,并不是老赵这样的性格特点,但张杨在片中融入了自己对生活的理解,“我们常常感觉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是多么困难无助,但是在他们那种条件下,他们未必就是每天愁眉苦脸的,他们的快乐未必就比白领阶层少。我相信在这些底层人身上,更有一种苦中作乐的精神。”
影片里老趙把尸体扎在稻草人中隐藏,拉着小车跟老牛车较劲,一边推着轮胎走正步一边为自己吹军乐,处处透着乐观幽默的劲头。“这些东西做得还不够,这种现实中不可能出现的东西应该更多,更浪漫更夸张一些。”张杨说,这是他对这部片子的遗憾。
中国式公路电影
现在是张杨最讨厌的一段时间,因为影片拍完了,进入到无比繁杂的发行和宣传时期,没有了创作的快感,一切都是机械性的重复。在这段时间里,他的心情常常不佳,他说自己是个喜欢自我批评的人,常常在一部电影拍完之后对自己进行严格的批评。“当然这是一种很好的总结,但是那种失落的感觉,太强烈了。”张杨用力吐出一口烟,似乎想要排解一下内心的低落感受。
“我拍电影最难的就是如何找到一个题材,如何用电影语言表现出来,这也是最累的,但是我最喜欢。”
闲暇时间,张杨喜欢旅行,他略带着得意的神色说:“几乎整个中国我都跑过了。”也因为酷爱旅行,他很早以来就想拍一部公路电影。他这样描述自己的心情:一开始,是我坐在别人的车里旅行,有了自己的车之后,就自己开着四处走。坐在车里,听着音乐,看着西边的夕阳,你会觉得心情特别快乐。有时候看到美好的景色,就停下来,在路边坐一会儿……“在路上”的状态永远让人有很想表达的欲望。
公路片基本是西方的电影类型,中国几乎没有。张杨说:“美国的公路很发达,而我们的公路历史太短了,自己开车四处走还只是近几年的事情,中国人对这种公路片的概念也不强烈。”他自己也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题材,直到看到“千里背尸”的报道,张杨才隐隐觉得“有了料”。
《落叶归根》是一部典型的公路电影:永远在路上,不停遭遇与错过。但它与通常的公路片又有很大不同。一般而言,公路片总是带有浓重的叛逆味道,多是青少年怀揣自己的理想,去寻找精神家园,就像凯鲁雅克的《在路上》—样。《落叶归根》恰恰相反,寻找的是归宿,是完满,事件本身就是中国传统的回归观念的体现。
决定拍摄《落叶归根》前,张杨从北京一路开车到了云南,并在途中经过湖南时采访了李绍为。这一路的经历给他很深的印象,以致于在云南写剧本的时候,闭上眼睛就知道老赵走的路是什么样子,两旁都有什么东西,包括一路上会碰到什么人。“就像劫匪什么的,我自己也遇到过。”张杨相信,正是这种贴近生活的感觉使得影片引起很多观众的共鸣。
“公路电影好在没有什么限定元素,最重要的就是‘在路上’的感觉。”张杨说,他想拍的是中国式的公路片,要跟我们的具体国情相近,而不是一味去模仿美国的做法。
无根可寻的尴尬
在影片的结尾部分,老赵来到工友老刘的家乡三峡库区,不料尸体被警察发现火化了。带着骨灰,老赵与警察找到老刘的地址,却发现整个小镇因为搬迁已是一片废墟。老赵发现一扇破门上有几行白色颜料写的话,正是老刘的儿子留下的,说家已经搬到了宜昌,并留下具体地址。警察说:“走吧,这里离宜昌还有7个小时。”两个人站起身面对滔滔江水。全片结束。
这样的结局带着现实的残酷,也留有一丝光亮。但张杨说,原来的设想并不是这样的,原来的结局“让人更堵得慌”。
最初的设想是,老赵带着尸体到了三峡,发现整个小镇已经没有了,老刘的家也根本找不到。落叶想归根,但是无根可寻。最后,老赵坐在江水边,看着老刘的尸体,想起他们曾经一起喝酒的时光,想起老刘对他说:“你要是死了,我背也要把你背回去。”就因为对方这句承诺,才有了整个“千里背尸”的故事。
现实中死亡的农民工家在湖南,但是张杨在电影中把它搬到了重庆。“我想到家放在三峡的时候,才觉得这个故事可以拍成电影。”张杨说,他希望表现当代人普遍的一种状态:大家都在下意识地找寻自我,却发现无处可寻。
张杨说,电影最初的片名就叫《落叶》,取的也是“落叶归根”的意思。“落叶更诗意,更有飘零感,因为我觉得每个人都是一片落叶,都在寻找自己的根,也都不知道要飘到哪里去。”
“就像我从小生活在北京,却发现越来越多与过去的生活相联系的东西都被割裂了,我很难再找到以前生活的痕迹。也许以后,我只能靠翻画册来回忆历史,这很可悲。”张杨说,比如农民也是一样,本来是靠土地活着,但是现在土地越来越少,农民不得不进城打工。“可他们能在城市找到归属感吗?不能。回去家乡呢?同样不能生活。大部分中国人都面对这样的问题。”
“现在不光北京在拆旧建新,整个中国都是一样,非要与历史完全撇清关系,建起的又都是千篇一律的建筑群,南北城市都一样,完全没有自己城市的生活特色和历史轨迹。”张杨曾经表示,如果不做导演,他最想做的就是城市规划师。他喜欢欧洲的一些中小城市,可以把历史与现代结合得那么完美,完全一脉相承。“我有时候想,要是我早出生个二三十年,又能做这个职业,也许可以对现在状况的弥补尽一点微薄之力。”

2005年1月中旬,身在北京的张杨随手拿起新一期《南方周末》翻看,一篇题为《民工千里背尸返乡调查》的新闻引起了他的注意。
报道的第一段是这样写的:“一起出门打工的老乡病死了,为了给他的家人一个交代,湖南老汉李绍为背着尸体,上火车、赶公交,辗转千里返乡,直到在广州火车站被警察发现,这惊世骇俗的一幕,才得以终止。”
这个带着荒诞意味的真实故事打动了张杨,从没有剪报习惯的他立即用剪刀把这篇报道剪了下来,并把它放在包里,随身携带。之后的一段日子里,张杨常常跟自己的朋友讨论这个话题,四五月份,他还去湖南采访了报道中的主人公李绍为。
之后,这位曾经以《爱情麻辣烫》、《洗澡》等影片获得国内外一致赞誉的导演,决心将这个“千里背尸”的故事拍成一部电影。
这就是今年1月19日上映的《落叶归根》,上映首周的票房就突破一千三百万,这在非“商业大片”的国产电影里称得上是很出色的表现。
“千里背尸”的“浪漫”旅程
片中背尸的民工老赵由赵本山主演,老赵一路上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但在最艰难的时候也保持着一份对生活的热情和乐观。

除了赵本山,影片还汇集了很多内地观众熟悉的明星。郭德纲扮演的高科技劫匪,曾因背叛弟兄而背刺“假仗义”三字,却因为老赵的仗义放过了他;胡军扮演的货车司机为消失不见的情人痛哭,决定再开30万公里找到爱人;夏雨是个阳光都市青年,立志骑车去西藏;午马扮演的老头儿一辈子孤苦伶仃,无奈下给自己办了场丧事,想感受一下死后的热闹;郭涛扮演的养蜂人带着一家三口远离人群,因为妻子在意外中不幸毁容丧失信心;张笛扮演的发廊东北姑娘独自飘零在南方,艰难支撑着自己的小铺子;宋丹丹扮演的陕西妇女,靠拾破烂卖血供孩子上大学,孩子却不肯让她去学校见他……
每一个故事里都藏着感情的缺失,每个人都在寻找一个归宿,每一片树叶都想要一个可以安心依靠的“根”。他们相遇、相识,走进彼此的故事里。 、
“我想这是一段带有温暖和浪漫气质的旅程,他们互相感染,互相帮助对方寻找自我。每一个人,无论他是什么样的身份,都有善的一面,都有对生活抱有信心的一面,这是我想要表达的东西之一。”坐在北影小区旁边的卢米埃咖啡馆,张杨点起一支烟,缓缓说道。刚从法国的“中国电影巡回展”飞回来的他,眼圈略黑,显得有些疲惫。
也是在这家咖啡馆,张杨想到了老赵用大轮胎运输尸体的点子,他当场学奋地拍案叫绝,大声对另一位编剧说“这就是我们电影的风格!”
于是,《落叶归根》变成一部幽默色彩很浓的电影,用导演自己的概括,就是“笑中带泪”。也因此,赵本山与大轮胎成了几款海报中不变的主题。

“生活中有这么多不如意的地方,我们该怎么去面对,这种积极乐观的态度是我想传达的。”张杨说,现实中的李绍为是个很单纯的人,并不是老赵这样的性格特点,但张杨在片中融入了自己对生活的理解,“我们常常感觉那些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是多么困难无助,但是在他们那种条件下,他们未必就是每天愁眉苦脸的,他们的快乐未必就比白领阶层少。我相信在这些底层人身上,更有一种苦中作乐的精神。”
影片里老趙把尸体扎在稻草人中隐藏,拉着小车跟老牛车较劲,一边推着轮胎走正步一边为自己吹军乐,处处透着乐观幽默的劲头。“这些东西做得还不够,这种现实中不可能出现的东西应该更多,更浪漫更夸张一些。”张杨说,这是他对这部片子的遗憾。
中国式公路电影
现在是张杨最讨厌的一段时间,因为影片拍完了,进入到无比繁杂的发行和宣传时期,没有了创作的快感,一切都是机械性的重复。在这段时间里,他的心情常常不佳,他说自己是个喜欢自我批评的人,常常在一部电影拍完之后对自己进行严格的批评。“当然这是一种很好的总结,但是那种失落的感觉,太强烈了。”张杨用力吐出一口烟,似乎想要排解一下内心的低落感受。
“我拍电影最难的就是如何找到一个题材,如何用电影语言表现出来,这也是最累的,但是我最喜欢。”
闲暇时间,张杨喜欢旅行,他略带着得意的神色说:“几乎整个中国我都跑过了。”也因为酷爱旅行,他很早以来就想拍一部公路电影。他这样描述自己的心情:一开始,是我坐在别人的车里旅行,有了自己的车之后,就自己开着四处走。坐在车里,听着音乐,看着西边的夕阳,你会觉得心情特别快乐。有时候看到美好的景色,就停下来,在路边坐一会儿……“在路上”的状态永远让人有很想表达的欲望。
公路片基本是西方的电影类型,中国几乎没有。张杨说:“美国的公路很发达,而我们的公路历史太短了,自己开车四处走还只是近几年的事情,中国人对这种公路片的概念也不强烈。”他自己也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题材,直到看到“千里背尸”的报道,张杨才隐隐觉得“有了料”。
《落叶归根》是一部典型的公路电影:永远在路上,不停遭遇与错过。但它与通常的公路片又有很大不同。一般而言,公路片总是带有浓重的叛逆味道,多是青少年怀揣自己的理想,去寻找精神家园,就像凯鲁雅克的《在路上》—样。《落叶归根》恰恰相反,寻找的是归宿,是完满,事件本身就是中国传统的回归观念的体现。
决定拍摄《落叶归根》前,张杨从北京一路开车到了云南,并在途中经过湖南时采访了李绍为。这一路的经历给他很深的印象,以致于在云南写剧本的时候,闭上眼睛就知道老赵走的路是什么样子,两旁都有什么东西,包括一路上会碰到什么人。“就像劫匪什么的,我自己也遇到过。”张杨相信,正是这种贴近生活的感觉使得影片引起很多观众的共鸣。
“公路电影好在没有什么限定元素,最重要的就是‘在路上’的感觉。”张杨说,他想拍的是中国式的公路片,要跟我们的具体国情相近,而不是一味去模仿美国的做法。
无根可寻的尴尬
在影片的结尾部分,老赵来到工友老刘的家乡三峡库区,不料尸体被警察发现火化了。带着骨灰,老赵与警察找到老刘的地址,却发现整个小镇因为搬迁已是一片废墟。老赵发现一扇破门上有几行白色颜料写的话,正是老刘的儿子留下的,说家已经搬到了宜昌,并留下具体地址。警察说:“走吧,这里离宜昌还有7个小时。”两个人站起身面对滔滔江水。全片结束。
这样的结局带着现实的残酷,也留有一丝光亮。但张杨说,原来的设想并不是这样的,原来的结局“让人更堵得慌”。
最初的设想是,老赵带着尸体到了三峡,发现整个小镇已经没有了,老刘的家也根本找不到。落叶想归根,但是无根可寻。最后,老赵坐在江水边,看着老刘的尸体,想起他们曾经一起喝酒的时光,想起老刘对他说:“你要是死了,我背也要把你背回去。”就因为对方这句承诺,才有了整个“千里背尸”的故事。
现实中死亡的农民工家在湖南,但是张杨在电影中把它搬到了重庆。“我想到家放在三峡的时候,才觉得这个故事可以拍成电影。”张杨说,他希望表现当代人普遍的一种状态:大家都在下意识地找寻自我,却发现无处可寻。
张杨说,电影最初的片名就叫《落叶》,取的也是“落叶归根”的意思。“落叶更诗意,更有飘零感,因为我觉得每个人都是一片落叶,都在寻找自己的根,也都不知道要飘到哪里去。”
“就像我从小生活在北京,却发现越来越多与过去的生活相联系的东西都被割裂了,我很难再找到以前生活的痕迹。也许以后,我只能靠翻画册来回忆历史,这很可悲。”张杨说,比如农民也是一样,本来是靠土地活着,但是现在土地越来越少,农民不得不进城打工。“可他们能在城市找到归属感吗?不能。回去家乡呢?同样不能生活。大部分中国人都面对这样的问题。”
“现在不光北京在拆旧建新,整个中国都是一样,非要与历史完全撇清关系,建起的又都是千篇一律的建筑群,南北城市都一样,完全没有自己城市的生活特色和历史轨迹。”张杨曾经表示,如果不做导演,他最想做的就是城市规划师。他喜欢欧洲的一些中小城市,可以把历史与现代结合得那么完美,完全一脉相承。“我有时候想,要是我早出生个二三十年,又能做这个职业,也许可以对现在状况的弥补尽一点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