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优秀课程和精品课程建设是推进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在此思想指导下,本文从课程团队建设、教学内容构建、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和实践教学环节强化等几个方面对《兽医药理学》省级优秀课程建设实践情况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下一步建设目标。
关键词:兽医药理学 优秀课程 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0)10(b)-0000-00
《兽医药理学》课程是我校动物医学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于2003年通过了吉林省优秀课程的评审,并按《吉林省高等学校本科优秀课程评估方案》于2006年和2009年定期进行了自我评估,顺利通过了复评。在多年的课程建设实践中,逐渐更新教学内容,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推进师资队伍建设,使本课程建设在同类学科中处于领先地位。现将本课程建设实践情况总结如下:
1 课程团队的建设
教师是课程建设的主体,培养大批新世纪创新人才的关键是要拥有一支既有创新精神又富有责任心的师资队伍。优秀课程的主讲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并具有严谨治学、敬业爱教的良好师德和从严治教、奋进创新的教学作风,同时形成一支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学梯队[1]。目前本课程组教师职称、学历、学位、年龄结构较为合理,发展趋势良好。参与本课程的主要教学人员共3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人,讲师1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100%,其中博士1人,硕士1人;平均年龄40岁。本课程组每个成员能胜任全程理论课、实验课和教学实习的比例为100%。
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本课程组教师爱岗敬业,团结协作,严谨治学,不断吸取学科前沿知识,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注意不断提高专业素质和理论水平,受到学生和同行专家的一致好评,每年教学水平评估均为优。近年来,有2人获得吉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校教学成果一等奖,1人获校多媒体课件教学比赛优秀奖,获院多媒体课件教学比赛一等奖,1人获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二等奖。并多次作为观摩教学的典范在全院教师中进行示范讲授。
2 教学内容的构建
教学内容建设是优秀课程教学建设的核心,教学内容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不断进行整合重组和精选优化,必须突出新颖性、实用性和专业性特点。而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材建设,这就要求选用同类教材中最高水平的教材,能够反映当代世界科技、社会发展的水平,同时适应我国当代科技、社会发展现状,而且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反映理论及其应用的发展方向、进展和水平。本课程一直选用本学科权威专家编著的面向21世纪课程优秀新教材和国家级规划教材,配套该教材,课程组自编了“教学大纲”和“实验指导”等辅助教学材料,并建立了试题库。
与此同时,为了优化课程体系,体现灵活的教学思想,对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侧重讲解,与相关课程协调删减了重复和过时的知识,重点突出地方高校的特色,并将最新科技动态和科研成果融入到教学当中,从“广而博”中选择、重构“少而精”的教学内容,使课程内容即保持系统性和稳定性,又具有新颖性。同时增设了一系列选修课程如《药剂学》和《动物毒理学》等作为本课程的补充和完善。本课程组还订阅了多种与本课程有关的中英文书籍、期刊资料、光盘等,作为教学的参考资料。做到教材建设、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教学资源建设的紧密结合。
3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教学方法与手段是保证和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其改革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改革的目的是要恰当地处理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2]。本课程的教学改变了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向教学活动。
现代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是优秀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科学的组织教学资料,所有理论课全部使用自制的多媒体CAI课件进行授课,融图、文、声、动画等于一体,使教学过程直观化、形象化、高容量性,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善授课效果。并鼓励一部分学生自制课件登讲台主持授课,教师进行补充总结,此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认识过程的主体,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学生智力得到较好的发展。同时还灵活运用学导式、讨论式、案例法等多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对部分章节内容我们还采用了英汉双语教学,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
为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将有关课程教学信息包括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教案、课件、复习题等上校园网,使学生能够随时方便地使用、下载。实现了资源共享,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供相互交流的平台。
4 实践教学环节的强化
在实践教学方面,一改传统的“讲解—示范—操作训练”三结合教学模式,采取提前预习、自行设计实验、增加综合性实验、实验教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开放实验室、采用先进的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软件等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实验教学考核从实验态度、操作能力、实验报告和基本技能操作考试等几个方面进行综合性评分,从而作到客观、公正、合理。利用科研实习基地进行教学、科研,扩大学生视野,加强学生对试验设计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并使学生能及时了解社会需求,从而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课题组活动,实验室全天对学生开放。在本课题组活动的学生多次获得“智慧杯”等奖项,毕业论文多次被评为院或校优秀毕业论文。
5 课程建设目标
优秀课程和精品课程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教材建设、网络建设、实践教学等多个方面。在课程建设中,我们通过明确课程建设的优势和薄弱环节,进一步明确努力方向。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以创建“省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级精品课程”为目标,具体做好以下几项工作:1)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目前课程组人数较为有限,应增加师资队伍人数,并努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同时积极提高教师的教研和科研水平,尤其是加强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使本课程得以较好的可持续发展;2)进一步开发和完善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完善教学网站,将新研制的多媒体课件和资源库分批上网,并尽可能全程同步录像,择优制作视频教学资料,将教师的课程录像全部上网,使能对同类高校起示范性的辐射作用,真正起到可共享示范的作用;3)进一步进行双语教学的研究与探索。拓展英文教材的使用范围,拟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英汉教学,制作英语多媒体教学课件,坚持用中英文讲授,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
参考文献
[1] 樊春玲, 胡智华. 检测技术及仪表优秀课程的建设与实践[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0(6): 42-43.
[2] 高文敏. 精品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J]. 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2009(1-2): 112-114.
关键词:兽医药理学 优秀课程 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0)10(b)-0000-00
《兽医药理学》课程是我校动物医学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于2003年通过了吉林省优秀课程的评审,并按《吉林省高等学校本科优秀课程评估方案》于2006年和2009年定期进行了自我评估,顺利通过了复评。在多年的课程建设实践中,逐渐更新教学内容,运用现代教学方法和手段,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推进师资队伍建设,使本课程建设在同类学科中处于领先地位。现将本课程建设实践情况总结如下:
1 课程团队的建设
教师是课程建设的主体,培养大批新世纪创新人才的关键是要拥有一支既有创新精神又富有责任心的师资队伍。优秀课程的主讲教师必须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并具有严谨治学、敬业爱教的良好师德和从严治教、奋进创新的教学作风,同时形成一支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学梯队[1]。目前本课程组教师职称、学历、学位、年龄结构较为合理,发展趋势良好。参与本课程的主要教学人员共3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1人,讲师1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100%,其中博士1人,硕士1人;平均年龄40岁。本课程组每个成员能胜任全程理论课、实验课和教学实习的比例为100%。
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本课程组教师爱岗敬业,团结协作,严谨治学,不断吸取学科前沿知识,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注意不断提高专业素质和理论水平,受到学生和同行专家的一致好评,每年教学水平评估均为优。近年来,有2人获得吉林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三等奖,校教学成果一等奖,1人获校多媒体课件教学比赛优秀奖,获院多媒体课件教学比赛一等奖,1人获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二等奖。并多次作为观摩教学的典范在全院教师中进行示范讲授。
2 教学内容的构建
教学内容建设是优秀课程教学建设的核心,教学内容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不断进行整合重组和精选优化,必须突出新颖性、实用性和专业性特点。而教学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材建设,这就要求选用同类教材中最高水平的教材,能够反映当代世界科技、社会发展的水平,同时适应我国当代科技、社会发展现状,而且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反映理论及其应用的发展方向、进展和水平。本课程一直选用本学科权威专家编著的面向21世纪课程优秀新教材和国家级规划教材,配套该教材,课程组自编了“教学大纲”和“实验指导”等辅助教学材料,并建立了试题库。
与此同时,为了优化课程体系,体现灵活的教学思想,对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侧重讲解,与相关课程协调删减了重复和过时的知识,重点突出地方高校的特色,并将最新科技动态和科研成果融入到教学当中,从“广而博”中选择、重构“少而精”的教学内容,使课程内容即保持系统性和稳定性,又具有新颖性。同时增设了一系列选修课程如《药剂学》和《动物毒理学》等作为本课程的补充和完善。本课程组还订阅了多种与本课程有关的中英文书籍、期刊资料、光盘等,作为教学的参考资料。做到教材建设、课程教学内容改革、教学资源建设的紧密结合。
3 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教学方法与手段是保证和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其改革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改革的目的是要恰当地处理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2]。本课程的教学改变了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向教学活动。
现代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是优秀课程建设的重要途径。科学的组织教学资料,所有理论课全部使用自制的多媒体CAI课件进行授课,融图、文、声、动画等于一体,使教学过程直观化、形象化、高容量性,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充分调动教与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善授课效果。并鼓励一部分学生自制课件登讲台主持授课,教师进行补充总结,此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认识过程的主体,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学生智力得到较好的发展。同时还灵活运用学导式、讨论式、案例法等多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对部分章节内容我们还采用了英汉双语教学,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
为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将有关课程教学信息包括课程简介、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教案、课件、复习题等上校园网,使学生能够随时方便地使用、下载。实现了资源共享,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供相互交流的平台。
4 实践教学环节的强化
在实践教学方面,一改传统的“讲解—示范—操作训练”三结合教学模式,采取提前预习、自行设计实验、增加综合性实验、实验教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开放实验室、采用先进的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软件等相结合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实验教学考核从实验态度、操作能力、实验报告和基本技能操作考试等几个方面进行综合性评分,从而作到客观、公正、合理。利用科研实习基地进行教学、科研,扩大学生视野,加强学生对试验设计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并使学生能及时了解社会需求,从而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课题组活动,实验室全天对学生开放。在本课题组活动的学生多次获得“智慧杯”等奖项,毕业论文多次被评为院或校优秀毕业论文。
5 课程建设目标
优秀课程和精品课程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教材建设、网络建设、实践教学等多个方面。在课程建设中,我们通过明确课程建设的优势和薄弱环节,进一步明确努力方向。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以创建“省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级精品课程”为目标,具体做好以下几项工作:1)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目前课程组人数较为有限,应增加师资队伍人数,并努力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同时积极提高教师的教研和科研水平,尤其是加强对中青年教师的培养,使本课程得以较好的可持续发展;2)进一步开发和完善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完善教学网站,将新研制的多媒体课件和资源库分批上网,并尽可能全程同步录像,择优制作视频教学资料,将教师的课程录像全部上网,使能对同类高校起示范性的辐射作用,真正起到可共享示范的作用;3)进一步进行双语教学的研究与探索。拓展英文教材的使用范围,拟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英汉教学,制作英语多媒体教学课件,坚持用中英文讲授,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
参考文献
[1] 樊春玲, 胡智华. 检测技术及仪表优秀课程的建设与实践[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0(6): 42-43.
[2] 高文敏. 精品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J]. 黑龙江教育: 高教研究与评估, 2009(1-2): 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