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不和谐现象的成因及对策

来源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zhizhong80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程、新理念的实施和推广,课堂教学焕发了生机。“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以生为本;重视教学改革;构建和谐课堂,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等成为广大教师研究和实践的课题。课堂教学的展开是多种矛盾运动、相互作用的过程。教与学、流畅与阻滞、协调与冲突、简单与复杂等等,始终交替出现,并且相互作用。当课堂诸要素之间失调或产生冲突,不和谐的现象便随之产生。而解剖这些教学过程,我们才又进一步觉醒,构建和谐课堂千万不可忽视语文课堂评价中教师的价值引导。
  关键词:和谐 教学方式 成因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7(c)-0000-00
  
  现象呈现
  在一次教研活动中,笔者观摩了几堂课,现将其中几个片段呈现如下:
  【案例一】作文课上,教师和学生玩一个品尝饮料的游戏,他想通过这个游戏让学生明白“三思而后行”的道理,以及学会观察,学会思考。教者首先向学生介绍自己的科研成果,然后取出一瓶集酸甜苦辣咸为一体的怪味汤,称这便是新型饮料——可乐的弟弟,暂时取名“可喜”!接着为表示诚意自己先品尝了,学生顿时被 “饮料”吸引了。这时,教师宣布了全班学生在品尝时的纪律,其中有一条:在老师没有说开始品尝之前不可以先喝饮料,否则将从游戏中驱逐出局,站到旁边去。在学生明确这些纪律之后老师便开始分“饮料”了,可就在此时,有一名学生大声汇报:“老师,阳阳同学偷吃了!”这个小插曲,成了其乐融融的活动作文课上不和谐的音符。
  【案例二】某老师教《落花生》一课。教师在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后,就转入文本对话,重点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第10自然段和12自然段“父亲”说的话:“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按照课后习题的要求,老师在这里设置了分组讨论、互相交流的环节。全班50多名学生,分成六个学习小组,由小组长组织讨论。老师要求:人人都要发言,再把说得好的推荐到全班交流。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搬凳子的,挪桌子的,争先后顺序的,好不容易才进入主题。讨论十分热烈。由落花生的特点想到做人的道理——这样的话题似乎人人都有话说。正说在兴头上,忽然老师一声命令:“停下!都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去。”学生愕然,一脸的无奈。有一胆大的学生报告老师说:“老师,我们还没有说完呢!”
   【案例三】一位老师在教学《三打白骨精》这篇课文时,他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说说你心中的敬佩、同情、憎恨等感受。他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结果同学们回答的几乎和老师预设好的一样,无非就是非常佩服孙悟空,他火眼金睛,神通广大,降妖除魔。或者是非常同情唐僧,他虽然善良,但是不能识别妖怪,因此错怪了孙悟空。可是有个学生却说:“我非常敬佩白骨精,因为她一次次失败,没有被困难吓倒,继续努力,不泄气。”老师马上不高兴了,脸上的笑意没了,还嘟囔一句:“胡扯!”
  案例剖析
   1)教学民主虚化。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与学的双方都应积极互动,加强合作与交流。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应主动参与,主动学习。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则表现在“服务”两个字上,即为学生主动学习、主动获取新知搞好导学服务。因学而教,顺学而导,从这一理念出发,教师应“配合”学生才对。从第一个案例中,我们发现教者要求学生的“配合”,忽视了学生的个别差异,忽视了他们的好奇心。之前的品尝纪律中“驱逐出局”,是对学生的学习“主人”地位的一种漠视,它不仅起不到积极作用,反而会使学生与老师产生心理隔阂,引发课堂教学中不和谐的因素。
  2)教学活动外化。在上面第二个案例中,教学设计虽合理,但教学时间不充足,于是在教学过程中“偷工减料”,这是我们语文课屡见不鲜的问题。我们不能将合作教学这一活动形式外化。老师也许不以为然,为了不影响后面的教学进度,只好在时间上打折扣。但如果我们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考虑,学生心里会怎么想呢?他或许会想:怎么刚轮到我这里就不说了呢?老师不是说“人人都要发言”的吗?他也许为失去了这次发言的机会懊悔不已,因为他觉得自己的发言可以拿到班上去交流,他可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现一下自己——可是,这样的机会的确是太少了。问题的关键还是在教育思想上。我们为什么要教?我们为谁而教?看起来十分简单的问题,为什么操作起来就很难呢?如果我们把预设的教学进度退一步,5分钟不行,10分钟;10分钟不行,再加5分钟,让每个学生把话讲完,这样行不行呢?我看还是可以的。分组讨论也好,让学生读书也好,就是要把每一步走实在,不走过场。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无论在哪里上课,无论是阅读指导课,还是习作指导课,为什么给我们的印象那么深刻,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师生关系和谐,教学过程扎实。
  3)教学生成弱化。精心的预设意味着课前尽可能预计和考虑学生学习活动的各种可能性,减少低水平的“生成”。当然,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决定了课堂生成难免存在一定的偏颇、缺陷乃至失误,这时就需要教师适度发挥主导作用,给予学生有效的价值引导和点拨。《三打白骨精》这篇课文有着自己的内在价值取向:贪婪狡诈、诡计多端的人是没有好下场。面对学生有悖于文本价值取向的个性独特体验(我认为白骨精很聪明之类的想法……),教师不应该为了急于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而马上否定这种观点。其实,对于学生这种偏离方向且存在错误的生成,不妨把问题抛给全班学生:你们同意他的看法吗?或者你们认为他说得对吗?通过争论辩错的方式引领学生回归正确的价值轨道。
  
  有效对策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美国教育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和谐的课堂就是要追求自然、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营造一种能促进学生自由、自主、健康发展的教学环境,创设一个动态、活生生的师生之间及生生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交流、共同成长、共同发展的园地。
   现代教育思想告诉我们: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强有力的催化剂,也是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关键。师生之间建立起民主和谐健康的关系,学生才会乐于接受教育,才会“亲其师,信其道。”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把爱心奉献给学生,把微笑带给学生,把耐心留给学生;要置身于学生之中,要有童趣、童心、童智,要善于激发、赏识和鼓励学生,要和学生一起玩、一起游戏、一起交流、一起参与、一起体验。这样和谐的师生关系弥漫在课堂上,学生的人格就会在宽松亲切的教学活动中得到健康成长,学生的思想也会在朋友式的切磋中日臻完善,学生充分享受着学习的乐趣和生活的温馨。
  2)注重和谐的教学方式,新课程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十多岁的孩子,如果在教学内容上我们不从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出发,不考虑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思维特征,把教学内容提升过高过深,这样的教学内容就会失去师生的共鸣,即使有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无法吸引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无法形成教与学的和谐,根本谈不上和谐课堂,更不要说能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恐怕连基本的教学任务都难以完成。所以教师要重视对教学内容的处理,要使教学内容生活化,教学设问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并要让学生有话说。
   方法是为内容服务的。如果有整合好的教学内容,没有采取适合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没有为教学内容服务,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不和谐,课堂气氛似死水一般,那么要构建和谐的课堂就是一句空话,无法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南宋时期的朱熹说过:“事必有法,然后能成。”所以教师应重视教法研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选择和运用不同的教法,求得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的和谐统一,同一教学内容可以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而同一教学方法也可以为不同的教学内容服务,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3)力求和谐的课堂生成,预设通常指的是课前精心地进行教学设计。每一个教师要上好课必须备好课,只有做好预设,才能实现教学目标。但在授课过程中由于互动会出现随机生成的课堂新资源,它的出现对课堂教学会产生一定的冲击和影响,尤其对教师的教学预设有一定的“干扰”,如果教师为了保证教学预设的顺利完成,而忽视这些生成课堂资源,让这些倏忽即逝的生成课堂资源流失,那么只能导致教学越来越机械、沉闷、程序化,缺乏生机和活力;或者教师缺乏对生成课堂资源捕捉、鉴别、重组的能力,缺乏随机导拨、富有灵性的召唤,造成学生无序的“盲动”,学生牵着老师走,这也是无效的课。其实课程预设与课程生成这两个要素是互相制約,相辅相成。课程预设有导向作用,但它服务于课程生成,只有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融为一体的课才是有活力的课,才是和谐的课,否则就是僵死的课。
  总之,和谐的课堂是和谐教育的重要阵地,和谐的课堂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只要我们教师重视上述几个方面的和谐关系的构建,学生就可以在和谐的课堂中自由的“呼吸、成长”。
  
其他文献
摘 要:高校图书馆服务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优质创新服务是高校图书馆谋求发展,实现全面管理的基石。高校图书馆只有将人文情怀融入其管理之中,才能使自身更好的发挥应有价值,实现预期发展目标。本文首先论述了高校图书馆的重要作用,然后分析高校图书馆以人为本创新服务的目标,最后阐明了在以人为本理念下,提高高校图书馆创新服务的具体措施,期待对提高图书馆服务质量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
摘要:管理伦理作为现代管理理论研究中的一个新兴课题,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和重视。在中职校实行人力资源管理伦理建设也已是大势所趋。本文从转变中职校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提高中职校管理者伦理素养、加强教师道德修养能力培养等方面分析了中职校人力资源管理伦理建设这一课题。  关键词:中职校人力资源管理伦理建设    所谓中职校人力资源是指中职校中从事教学、科研、管理和后勤等方面工作的教职员工全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
研讨性课程在高校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以研究生课程《环境分析技术》为例,探讨该课程的研讨性建设以及后期的论文管理。
党的建设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在而又艰巨的浩大工程,搞好党的建设,必须调动一切有利因素。传统文化已深深地植根于人们的思想意识和
摘 要:本文探讨教师职业倦怠的内涵,分析其产生的根源,并提出相应的管理策略。  关键词:教师职业倦怠 管理策略 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0(c)-0232-01  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不断增大,情绪低落、性格变异、缺乏个人成就感已不再是个别现象。突破仅讨论教师素质问题的藩篱,探究隐含其中的更深层次的心理原因,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已成为我们
摘要:班主任要管理好一个班级,就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本文在总结前人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发现并充分利用青年教师自身的优势,提出了搞好班级管理工作中的几个必要措施,具体包括要求班主任要不断学习、了解学生、善于表扬和培养班级骨干等五个方面内容。这种管理思路将引领学生建立学风班风优良、和谐团结的先进班集体。  关键词:大学生班集体班级管理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