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残角子宫腹腔镜检查治疗
中图分类号:R711.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12-0117-02
残角子宫是由于副中肾管一侧发育正常,而另一侧发育不完全而形成。大多残角子宫与对侧子宫腔不相通,仅有条索状结缔组织相连,如残角子宫的内膜无功能,则无自觉症状;若子宫内膜有功能,且与正常宫腔不相通时,可因宫腔积血而痛经;如妊娠发生在残角子宫内,可引起残角子宫破裂,患者可出现腹腔大出血,如延误诊治可致死。从2007年1月至2009年12 月我院共收治残角子宫8例,现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残角子宫的临床表现及不同类型的处理原则。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7年1月至2009年12 月我院收治残角子宫8例,年龄18—35岁,平均26.5岁,未婚2例,已婚6例。2例有自然流产史,3例因痛经而就诊,3例因不孕就诊,2例因残角子宫妊娠破裂发现。1例行肾脏B超检查发现合并同侧肾脏缺如。
1.2分型:Ⅰ型残角子宫腔与正常子宫相通;Ⅱ型:残角子宫宫腔具有功能性子宫内膜但与正常子宫宫腔不相通;Ⅲ型:残角子宫为实性肌性结节,无宫腔。
1.3治疗方法根据术前检查及术中情况确定残角子宫的分型。Ⅰ型Ⅱ型患者用腹腔镜手术切除残角子宫及患侧输卵管,有生育要求的患者术中行输卵管通液检查输卵管通畅情况,合并输卵管粘连梗阻者行粘连松解术及于发育子宫侧输卵管末端造口;合并卵巢巧克力囊肿行囊肿剔出术,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电凝烧灼。
2结果
患者均经腹腔镜确诊为残角子宫,Ⅰ型残角子宫患者2例,Ⅱ型患者6例,合并肾脏缺如1例。
3讨论
3.1残角子宫形成机制:正常女性胚胎第8周时原始生殖腺分化为卵巢,此后中肾管退化,两侧副中肾管的头端形成两侧输卵管,两侧中端和尾端开始合并构成子宫和阴道上段 。初合并时保持有中隔,分为两个腔。约在胎儿12周末中隔消失,成为单一空腔。如一侧副中肾管发育正常,另一侧发育不全则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无峡部,无宫颈的残角子宫。大部 分的残角子宫与正常子宫不相通,只有一条纤维索相连,内膜常是无功能的,残角子宫可伴有该侧泌尿系统发育畸形,本组1 例经B超检查发现患侧肾脏缺如。
3.2临床表现(1)痛经:Ⅰ型残角子宫因残角侧与正常侧子宫腔相连,经血可流出不引起痛经。Ⅱ型临床症状最明显,因残角子宫与正常子宫腔完全不相通,易致经血潴留引起痛经。Ⅲ型无临床症状,无内膜。(2)不孕及不良妊娠结局:①发育侧精子、卵子外游至残角子宫内着床;②受精卵外游至残角子宫腔着床;③精子至残角子宫输卵管或通过发育侧宫腔至残角子宫输卵管,与同侧卵巢排出的卵结合受孕。残角子宫妊娠可引起稽留流产或子宫破裂,引起急腹症,临床表现类似宫外孕破裂出血。本组有一例残角子宫破裂出血致失血性休克一例入院,一例诊为宫外孕行腹腔镜探查时发现。其不良妊娠结局除与子宫腔形态异常有关,还可能和 子宫血管系统异常和子宫肌层发育不良有关。残角子宫患者虽有两侧卵巢排卵,但仅有一侧可正常妊娠的宫腔,且形态异常,因此,正常受孕的几率相对低于正常妇女。此外,这类患者容易合并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内膜异位症本身可引起不孕。本组患者3例不孕就诊,术后2 例已成功妊娠行剖宫产分娩,可能与子宫形态有关。
3.3诊断与处理:残角子宫经三维彩超多能确诊,结合宫腔镜检查可了解与正常宫腔有无相连,确定残角子宫的分型,明确手术方案。手术方法:目前Ⅰ、Ⅱ型残角子宫一经确诊应手术切除残角子宫及该侧输卵管,腹腔镜手术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手术可以治疗痛经,阻止经血逆流,导致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及避免宫外孕。本组一例发病前未行检查致妊娠后残角子宫破裂出血性休克一例,手术治愈。Ⅱ型残角子宫多在体检时或其它手术时发现因无子宫内膜无临床症状,多不需手术处理。
参考文献
[1] 夏恩兰.妇科内镜学[M].北京:人民卫生版社,2001:525.
[2] 姜展红,罗立华.残角子宫6例临床分析[J].中国肿瘤,2007,16:487—488.
[3] 姜红叶,姚书忠,陈玉清,牛刚,陈淑琴.现代妇产科进展腹腔镜诊治残角子宫20例临床分析.
[4] 妇产科学.第五版.
中图分类号:R711.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0)12-0117-02
残角子宫是由于副中肾管一侧发育正常,而另一侧发育不完全而形成。大多残角子宫与对侧子宫腔不相通,仅有条索状结缔组织相连,如残角子宫的内膜无功能,则无自觉症状;若子宫内膜有功能,且与正常宫腔不相通时,可因宫腔积血而痛经;如妊娠发生在残角子宫内,可引起残角子宫破裂,患者可出现腹腔大出血,如延误诊治可致死。从2007年1月至2009年12 月我院共收治残角子宫8例,现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残角子宫的临床表现及不同类型的处理原则。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07年1月至2009年12 月我院收治残角子宫8例,年龄18—35岁,平均26.5岁,未婚2例,已婚6例。2例有自然流产史,3例因痛经而就诊,3例因不孕就诊,2例因残角子宫妊娠破裂发现。1例行肾脏B超检查发现合并同侧肾脏缺如。
1.2分型:Ⅰ型残角子宫腔与正常子宫相通;Ⅱ型:残角子宫宫腔具有功能性子宫内膜但与正常子宫宫腔不相通;Ⅲ型:残角子宫为实性肌性结节,无宫腔。
1.3治疗方法根据术前检查及术中情况确定残角子宫的分型。Ⅰ型Ⅱ型患者用腹腔镜手术切除残角子宫及患侧输卵管,有生育要求的患者术中行输卵管通液检查输卵管通畅情况,合并输卵管粘连梗阻者行粘连松解术及于发育子宫侧输卵管末端造口;合并卵巢巧克力囊肿行囊肿剔出术,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电凝烧灼。
2结果
患者均经腹腔镜确诊为残角子宫,Ⅰ型残角子宫患者2例,Ⅱ型患者6例,合并肾脏缺如1例。
3讨论
3.1残角子宫形成机制:正常女性胚胎第8周时原始生殖腺分化为卵巢,此后中肾管退化,两侧副中肾管的头端形成两侧输卵管,两侧中端和尾端开始合并构成子宫和阴道上段 。初合并时保持有中隔,分为两个腔。约在胎儿12周末中隔消失,成为单一空腔。如一侧副中肾管发育正常,另一侧发育不全则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无峡部,无宫颈的残角子宫。大部 分的残角子宫与正常子宫不相通,只有一条纤维索相连,内膜常是无功能的,残角子宫可伴有该侧泌尿系统发育畸形,本组1 例经B超检查发现患侧肾脏缺如。
3.2临床表现(1)痛经:Ⅰ型残角子宫因残角侧与正常侧子宫腔相连,经血可流出不引起痛经。Ⅱ型临床症状最明显,因残角子宫与正常子宫腔完全不相通,易致经血潴留引起痛经。Ⅲ型无临床症状,无内膜。(2)不孕及不良妊娠结局:①发育侧精子、卵子外游至残角子宫内着床;②受精卵外游至残角子宫腔着床;③精子至残角子宫输卵管或通过发育侧宫腔至残角子宫输卵管,与同侧卵巢排出的卵结合受孕。残角子宫妊娠可引起稽留流产或子宫破裂,引起急腹症,临床表现类似宫外孕破裂出血。本组有一例残角子宫破裂出血致失血性休克一例入院,一例诊为宫外孕行腹腔镜探查时发现。其不良妊娠结局除与子宫腔形态异常有关,还可能和 子宫血管系统异常和子宫肌层发育不良有关。残角子宫患者虽有两侧卵巢排卵,但仅有一侧可正常妊娠的宫腔,且形态异常,因此,正常受孕的几率相对低于正常妇女。此外,这类患者容易合并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内膜异位症本身可引起不孕。本组患者3例不孕就诊,术后2 例已成功妊娠行剖宫产分娩,可能与子宫形态有关。
3.3诊断与处理:残角子宫经三维彩超多能确诊,结合宫腔镜检查可了解与正常宫腔有无相连,确定残角子宫的分型,明确手术方案。手术方法:目前Ⅰ、Ⅱ型残角子宫一经确诊应手术切除残角子宫及该侧输卵管,腹腔镜手术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手术可以治疗痛经,阻止经血逆流,导致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及避免宫外孕。本组一例发病前未行检查致妊娠后残角子宫破裂出血性休克一例,手术治愈。Ⅱ型残角子宫多在体检时或其它手术时发现因无子宫内膜无临床症状,多不需手术处理。
参考文献
[1] 夏恩兰.妇科内镜学[M].北京:人民卫生版社,2001:525.
[2] 姜展红,罗立华.残角子宫6例临床分析[J].中国肿瘤,2007,16:487—488.
[3] 姜红叶,姚书忠,陈玉清,牛刚,陈淑琴.现代妇产科进展腹腔镜诊治残角子宫20例临床分析.
[4] 妇产科学.第五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