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竹笛是我国传统民族乐器之一,由于其音色优美、表现力丰富、内涵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被人们所喜爱,但是真正了解它、深层次熟悉它的人却寥寥无几。本文旨在通过对竹笛的历史起源,以及竹笛的发展变迁和它的内部构造、 种类、音色特征和美学价值等多方面进行了简单的概述,使人们能够了解它、熟悉它、学习它,以及更深入地体会到竹笛在演奏中所蕴含的内在美。
【关键词】竹笛;历史起源;发展变迁
【中图分类号】J632.1 【文献标识码】A
竹笛是我国音乐艺术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民族乐器及音乐形式之一,它音色婉转动听,流传音域宽广,构造简单,演奏吹法技巧繁多,表现力极强。从古发展至今,竹笛俨然已成为民族乐器中的佼佼者,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喜爱。
一、竹笛的历史起源与发展变迁
对于竹笛的起源总是众说纷纭。早在新石器时期,我国就有了河姆渡出土的骨哨与甲骨文出土的骨笛,经鉴定,这些骨哨、骨笛与我国竹笛有着密切的联系。《吕氏春秋》 《玉海》 等文献,都记载着:”帝使伶伦伐竹于昆豀、斩而作笛,吹作凤鸣”之说,乃至公元前 168 年随县出土的战国汉墓中两支横笛和汉代初期贵县罗泊湾一号墓中一支用二节竹制成的七孔横笛。历史资料的记载和现存的古文物虽是寥寥无几,却都是证明我国是竹笛鼻祖最强有力的见证,进而推翻了原来历史资料里所记录的是由张骞出使西域时将笛子传入中国的说法。
由于历史车轮的不断前进和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竹笛在各朝各代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北朝时,笛子十分普遍,但笛子的形状与以往相比有较大的改变。在北周和隋代时期,“横笛”之名在民间流传开来。发展到隋朝后期,能够参与演奏的半音阶十孔笛出现了。然而从唐代起,笛子还被区分为大横吹和小横吹。同时,竖吹称之为箫,横吹被称为笛。到了宋朝,笛制多样,有叉手笛、龙颈笛、十一孔的小横笛、九孔的大横笛、七孔玉笛等等。元朝后期,戏曲的蓬勃发展促使笛子成为诸多剧种的伴奏乐器,并按照伴奏剧种的不同分为梆笛和曲笛。
二、竹笛的构造与种类
竹笛是由一根竹管制作而成,里面去节中空成内膛,外呈圆柱形,在竹笛开端上有1个吹孔、1个膜孔,中间部分有6个音孔(低音大笛,如大G、大A有7个按音孔),下端有2个基音孔和2个助音孔。用软木材制成的笛塞,装在吹孔上端竹笛内一定的深度里。
竹笛的构造相对简单,但其种类及名称极为丰富,如以形制命名的“龙头笛”和“叉手笛”;以尺寸为名的 “尺八”;以典故为名的“柯亭笛”;以材料为名的“铜笛”、“铁笛”、“玉笛”;以地域为名的“姜笛”、“侗笛”;以剧种为名的如“曲笛”、“梆笛”等等。由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和民间乐曲的丰富多彩,在此就不一一列举。
三、竹笛的音色特征
竹笛的音色在演奏中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征:
(一)调性音色多样性
竹笛由于制成材料多样,同时其发音与气鸣发声原理相似,因此其调性音色具有多样性的特点。竹笛可以依据乐音体系中的十二平均律各音色的结构,能够很好地制作出调性不相同、长短不同的各种竹笛。竹笛调性的多样性,使其音色具有多样性。
(二)“ 贴膜变声” 性
“ 贴膜变声”是指在竹笛的吹孔与指音孔之间开一个膜孔, 在竹笛管内部贴上一层薄薄地芦苇膜, 使竹笛发出的音色变得更加清脆、明亮,从而使其音量也变得更加响亮。
(三)音色可控性
演奏者能充分地控制其所呼出气体生成的各种音色,使得竹笛的音色具有可控性。竹笛发出的音色是依据演奏者在演奏的过程中,射出气息的速度、口形状态的不同, 以及下唇盖压吹孔边沿多少的不同,使竹笛发出的音色多种多样。
四、竹笛的美学价值
竹笛在历史长河中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其中不乏优秀的代表作品如《武溪深》《云州曲》等,但遗憾的是历代众多的笛曲却没有谱子能留传下来。诸多的竹笛作品凭借其丰富地内涵、优美地曲调,受到人们喜爱。在作品中充分塑造和表达了竹笛蕴含的内在美,使竹笛之声,作者之音,与听者之心在精神、情感、意境等多方面达到共鸣。
在欣赏竹笛演奏的作品时,我们通常会把脑海深处深藏的自然景色与悠扬的笛声相结合达到乐曲的意境和神韵上的一致。听着慢慢地体会演奏者通过竹笛之声所传达出来的喜怒哀乐,抒发的爱情、亲情、友情等深刻的感情。同时,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赋予竹笛艺术更加广阔的发展环境,演奏者将对竹笛的演奏集中在舌、指、唇、气四个方面,运用呼吸的流动和起伏让乐曲更加缠绵和舒展,给音乐增添生命力和张力,以及通过对演奏技术技巧的改进和探索、创新的作品,使乐曲更加具有独特的美感,塑造的景物更加真实,这些都是成为竹笛发展至今的关键因素。
不同的艺术流派所演奏出来的笛曲艺术也不尽相同,人们对笛曲所表达出来的美的感受也千差万别,其中具代表性的就是形成了以冯子存、刘管乐等人为代表的北派和以赵松庭、陆春龄等人为代表的南派。竹笛的南、北两派均以深厚的功底谱曲及改编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笛曲,为之后的笛曲和笛艺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五、竹笛音乐表达分析
音乐表达指的是音乐表演者通过把握声音载体,确保作品制作者、音乐作品蕴涵思想内容和表演者求寻的意境、色彩得到实现,且向欣赏者顺利传达。竹笛音乐表达指的是竹笛演奏。为保证竹笛音乐内容可得到充分表达,演奏者需具备音乐风格领悟、娴熟技能、健康审美及良好心态。
(一)风格表现
竹笛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如东北“小八路勇闯封锁线”(二人转风格)、江南风情的“水乡船歌”、新疆风格“帕米尔的春天”与内蒙的“牧民新歌”等,均是借助竹笛表达。由此可见,竹笛属于语言丰富的一种乐器,演奏者只要把握准确,就可对不同区域音乐语言予以准确表达。 竹笛音乐和我国民歌间的联系。因地形、地势或地域所限,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生活的人们有特点不一的民歌。如山歌是在山区中居住、劳动的人们唱的民歌,因山区环境空旷、地势高,两座山之间相隔较远,因此山歌的音调长、音区高、幅度大、滑音慢等。在利用竹笛对山歌情绪与音调加以表现时,通常应用音域较高的梆笛,才可将山歌高亢、辽阔的特点予以展现。
竹笛音乐和戏曲间的渊源。戏曲音乐是中国音乐大家庭的重要成员。竹笛和戏曲之间具有很深的渊源,不论是南方的粤剧、沪剧、昆曲,还是北方的梆子戏、京剧及二人台,竹笛在其乐队伴奏中均承担着重要职责,而昆曲是和竹笛关联最密切的戏曲种类。对于昆曲而言,竹笛的地位与京剧中京胡的地位相当,曲笛这一称呼即是因昆曲中获得。
竹笛音乐和少数民族音乐,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音乐为我国民族音乐中重要成员。不同民族有不同风俗文化,各民族的音乐也不尽相同。虽然少数民族的音乐风格种类较多,但其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其音乐中大多数段落的情绪较快,竹笛演奏者在对少数民族的音乐风格表现时,不仅需要对其特有演奏技法加以把握,同时还应熟练掌握“双吐”技巧,以便对乐曲情绪表达需求予以满足。
(二)具有良好的文化底蕴
纵观竹笛的发展历程,可知竹笛演奏手法日益丰富。在现代前卫作品中应用传统技法,是一种创新。很多演奏家均是在继承基础之上加以创新,这就推动了竹笛艺术的不断发展。艺术需要讲究文化底蕴与文化根基,若艺术品缺乏文化底蕴,则将难以打动人心,其文化价值也不会高。竹笛音乐艺术也并不例外。优秀竹笛演奏者需将作品文化来源置于重要位置。竹笛起源于民间,并逐渐走入专业学府,其根基在民间,因此要通过竹笛对中国民族文化予以体现,就需要回民间。而如何回到民间呢?这就需要竹笛表演者多唱、多听,以身心去对作品艺术性加以体会,而并非单纯地展现演奏技巧。
六、结语
竹笛演奏艺术毫无疑问是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重要成果之一。虽然竹笛在我国拥有悠久而漫长的发展历程,但在今天它仍处在发展中尚未成熟。由于历史车轮的不断前进和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竹笛艺术的发展进程也应与时代发展的步伐相协调。作为社会的未来继承人,对于竹笛艺术的发展,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勇于创新,为竹笛艺术的发展贡献我们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赵斌.浅谈竹笛的艺术表现[J].艺术探索,2009(3):81-82.
[2]耿涛.谈中国竹笛的音特征在艺术表现中的作用[J].中国音乐,2001(2):69-70.
[3]陈佳.谈竹笛演奏艺术中的内涵美[J].黄河之声,2014(2):109.
[4]喻晓庆.中国竹笛表现与发展之我见[J].专题研讨,2009:33-35.
[5]张娜.竹笛艺术的再度创作和审美实现[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33(12):110-113.
[6]何家伟.结合竹笛艺术审美探究竹笛演奏中情趣与韵律的融合实践[J].音乐时空,2015(22):68.
[7]王明辉.对20世纪竹笛艺术创作的思考——由“20世纪经典笛曲音乐会”说起[J].丝绸之路,2015(24):62-63.
【关键词】竹笛;历史起源;发展变迁
【中图分类号】J632.1 【文献标识码】A
竹笛是我国音乐艺术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民族乐器及音乐形式之一,它音色婉转动听,流传音域宽广,构造简单,演奏吹法技巧繁多,表现力极强。从古发展至今,竹笛俨然已成为民族乐器中的佼佼者,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喜爱。
一、竹笛的历史起源与发展变迁
对于竹笛的起源总是众说纷纭。早在新石器时期,我国就有了河姆渡出土的骨哨与甲骨文出土的骨笛,经鉴定,这些骨哨、骨笛与我国竹笛有着密切的联系。《吕氏春秋》 《玉海》 等文献,都记载着:”帝使伶伦伐竹于昆豀、斩而作笛,吹作凤鸣”之说,乃至公元前 168 年随县出土的战国汉墓中两支横笛和汉代初期贵县罗泊湾一号墓中一支用二节竹制成的七孔横笛。历史资料的记载和现存的古文物虽是寥寥无几,却都是证明我国是竹笛鼻祖最强有力的见证,进而推翻了原来历史资料里所记录的是由张骞出使西域时将笛子传入中国的说法。
由于历史车轮的不断前进和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竹笛在各朝各代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北朝时,笛子十分普遍,但笛子的形状与以往相比有较大的改变。在北周和隋代时期,“横笛”之名在民间流传开来。发展到隋朝后期,能够参与演奏的半音阶十孔笛出现了。然而从唐代起,笛子还被区分为大横吹和小横吹。同时,竖吹称之为箫,横吹被称为笛。到了宋朝,笛制多样,有叉手笛、龙颈笛、十一孔的小横笛、九孔的大横笛、七孔玉笛等等。元朝后期,戏曲的蓬勃发展促使笛子成为诸多剧种的伴奏乐器,并按照伴奏剧种的不同分为梆笛和曲笛。
二、竹笛的构造与种类
竹笛是由一根竹管制作而成,里面去节中空成内膛,外呈圆柱形,在竹笛开端上有1个吹孔、1个膜孔,中间部分有6个音孔(低音大笛,如大G、大A有7个按音孔),下端有2个基音孔和2个助音孔。用软木材制成的笛塞,装在吹孔上端竹笛内一定的深度里。
竹笛的构造相对简单,但其种类及名称极为丰富,如以形制命名的“龙头笛”和“叉手笛”;以尺寸为名的 “尺八”;以典故为名的“柯亭笛”;以材料为名的“铜笛”、“铁笛”、“玉笛”;以地域为名的“姜笛”、“侗笛”;以剧种为名的如“曲笛”、“梆笛”等等。由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和民间乐曲的丰富多彩,在此就不一一列举。
三、竹笛的音色特征
竹笛的音色在演奏中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征:
(一)调性音色多样性
竹笛由于制成材料多样,同时其发音与气鸣发声原理相似,因此其调性音色具有多样性的特点。竹笛可以依据乐音体系中的十二平均律各音色的结构,能够很好地制作出调性不相同、长短不同的各种竹笛。竹笛调性的多样性,使其音色具有多样性。
(二)“ 贴膜变声” 性
“ 贴膜变声”是指在竹笛的吹孔与指音孔之间开一个膜孔, 在竹笛管内部贴上一层薄薄地芦苇膜, 使竹笛发出的音色变得更加清脆、明亮,从而使其音量也变得更加响亮。
(三)音色可控性
演奏者能充分地控制其所呼出气体生成的各种音色,使得竹笛的音色具有可控性。竹笛发出的音色是依据演奏者在演奏的过程中,射出气息的速度、口形状态的不同, 以及下唇盖压吹孔边沿多少的不同,使竹笛发出的音色多种多样。
四、竹笛的美学价值
竹笛在历史长河中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其中不乏优秀的代表作品如《武溪深》《云州曲》等,但遗憾的是历代众多的笛曲却没有谱子能留传下来。诸多的竹笛作品凭借其丰富地内涵、优美地曲调,受到人们喜爱。在作品中充分塑造和表达了竹笛蕴含的内在美,使竹笛之声,作者之音,与听者之心在精神、情感、意境等多方面达到共鸣。
在欣赏竹笛演奏的作品时,我们通常会把脑海深处深藏的自然景色与悠扬的笛声相结合达到乐曲的意境和神韵上的一致。听着慢慢地体会演奏者通过竹笛之声所传达出来的喜怒哀乐,抒发的爱情、亲情、友情等深刻的感情。同时,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赋予竹笛艺术更加广阔的发展环境,演奏者将对竹笛的演奏集中在舌、指、唇、气四个方面,运用呼吸的流动和起伏让乐曲更加缠绵和舒展,给音乐增添生命力和张力,以及通过对演奏技术技巧的改进和探索、创新的作品,使乐曲更加具有独特的美感,塑造的景物更加真实,这些都是成为竹笛发展至今的关键因素。
不同的艺术流派所演奏出来的笛曲艺术也不尽相同,人们对笛曲所表达出来的美的感受也千差万别,其中具代表性的就是形成了以冯子存、刘管乐等人为代表的北派和以赵松庭、陆春龄等人为代表的南派。竹笛的南、北两派均以深厚的功底谱曲及改编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笛曲,为之后的笛曲和笛艺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五、竹笛音乐表达分析
音乐表达指的是音乐表演者通过把握声音载体,确保作品制作者、音乐作品蕴涵思想内容和表演者求寻的意境、色彩得到实现,且向欣赏者顺利传达。竹笛音乐表达指的是竹笛演奏。为保证竹笛音乐内容可得到充分表达,演奏者需具备音乐风格领悟、娴熟技能、健康审美及良好心态。
(一)风格表现
竹笛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如东北“小八路勇闯封锁线”(二人转风格)、江南风情的“水乡船歌”、新疆风格“帕米尔的春天”与内蒙的“牧民新歌”等,均是借助竹笛表达。由此可见,竹笛属于语言丰富的一种乐器,演奏者只要把握准确,就可对不同区域音乐语言予以准确表达。 竹笛音乐和我国民歌间的联系。因地形、地势或地域所限,在不同地理环境中生活的人们有特点不一的民歌。如山歌是在山区中居住、劳动的人们唱的民歌,因山区环境空旷、地势高,两座山之间相隔较远,因此山歌的音调长、音区高、幅度大、滑音慢等。在利用竹笛对山歌情绪与音调加以表现时,通常应用音域较高的梆笛,才可将山歌高亢、辽阔的特点予以展现。
竹笛音乐和戏曲间的渊源。戏曲音乐是中国音乐大家庭的重要成员。竹笛和戏曲之间具有很深的渊源,不论是南方的粤剧、沪剧、昆曲,还是北方的梆子戏、京剧及二人台,竹笛在其乐队伴奏中均承担着重要职责,而昆曲是和竹笛关联最密切的戏曲种类。对于昆曲而言,竹笛的地位与京剧中京胡的地位相当,曲笛这一称呼即是因昆曲中获得。
竹笛音乐和少数民族音乐,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音乐为我国民族音乐中重要成员。不同民族有不同风俗文化,各民族的音乐也不尽相同。虽然少数民族的音乐风格种类较多,但其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其音乐中大多数段落的情绪较快,竹笛演奏者在对少数民族的音乐风格表现时,不仅需要对其特有演奏技法加以把握,同时还应熟练掌握“双吐”技巧,以便对乐曲情绪表达需求予以满足。
(二)具有良好的文化底蕴
纵观竹笛的发展历程,可知竹笛演奏手法日益丰富。在现代前卫作品中应用传统技法,是一种创新。很多演奏家均是在继承基础之上加以创新,这就推动了竹笛艺术的不断发展。艺术需要讲究文化底蕴与文化根基,若艺术品缺乏文化底蕴,则将难以打动人心,其文化价值也不会高。竹笛音乐艺术也并不例外。优秀竹笛演奏者需将作品文化来源置于重要位置。竹笛起源于民间,并逐渐走入专业学府,其根基在民间,因此要通过竹笛对中国民族文化予以体现,就需要回民间。而如何回到民间呢?这就需要竹笛表演者多唱、多听,以身心去对作品艺术性加以体会,而并非单纯地展现演奏技巧。
六、结语
竹笛演奏艺术毫无疑问是人类文明历史发展的重要成果之一。虽然竹笛在我国拥有悠久而漫长的发展历程,但在今天它仍处在发展中尚未成熟。由于历史车轮的不断前进和社会文明的不断发展,竹笛艺术的发展进程也应与时代发展的步伐相协调。作为社会的未来继承人,对于竹笛艺术的发展,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勇于创新,为竹笛艺术的发展贡献我们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赵斌.浅谈竹笛的艺术表现[J].艺术探索,2009(3):81-82.
[2]耿涛.谈中国竹笛的音特征在艺术表现中的作用[J].中国音乐,2001(2):69-70.
[3]陈佳.谈竹笛演奏艺术中的内涵美[J].黄河之声,2014(2):109.
[4]喻晓庆.中国竹笛表现与发展之我见[J].专题研讨,2009:33-35.
[5]张娜.竹笛艺术的再度创作和审美实现[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33(12):110-113.
[6]何家伟.结合竹笛艺术审美探究竹笛演奏中情趣与韵律的融合实践[J].音乐时空,2015(22):68.
[7]王明辉.对20世纪竹笛艺术创作的思考——由“20世纪经典笛曲音乐会”说起[J].丝绸之路,2015(24):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