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丰借壳背后的财富赢家

来源 :新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ngguoy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此资本交易中,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财富赢家——新三板挂牌公司中科招商。该公司在去年股市暴跌之后,大举在A股二级市场抄底,鼎泰新材即是其目标之一。目前中科招商是鼎泰新材的第二大股东,持股10.01%。顺丰借壳鼎泰新材之后,随着股价的走高,中科招商有望获得可观收益。
  在经过漫长的等待后,中国最大的民营快递公司顺丰控股,计划以433亿元的估值借壳鼎泰新材(002352),其低调的掌门人王卫由此在世人面前摘下了顺丰的神秘面纱。这一与分众传媒估值几乎相当的借壳案,注定要在2016年资本市场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顺丰登陆A股,是典型的借壳上市。在IPO等待时间很长的情况下,直接借壳也是较优的选择。不过,就其433亿的体量来讲,想规避借壳审核标准也难。
  净壳模式
  根据鼎泰新材2016年5月23日发布的公告,顺丰借壳上市方案由三部分组成。
  其一,鼎泰新材置出全部资产、债务和人员,变成一个净壳,估值8亿元。资产的接收方为顺丰控股的股东。
  其二,鼎泰新材收购顺丰控股100%股权,初步作价433亿元。鼎泰新材的对价支付方式包括了前述8亿元待置换出的资产,以及发行价值约425亿元的股份。
  其三,鼎泰新材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80亿元,用于顺丰的项目投资。
  无论是资产规模、净资产规模及营业收入,顺丰和鼎泰新材都不处于同一量级(表1)。加之重组后,鼎泰新材的实际控制人将由刘冀鲁变更为王卫,此次交易构成借壳上市。重组前,刘冀鲁持有鼎泰新材42.9%的股份。
  借壳鼎泰新材,也令顺丰控股当前的股权架构得以曝光(图1)。在顺丰庞大的商业版图中,王卫通过深圳明德控股间接持有了顺丰控股68.4%的股权。而顺丰的其他6位股东中,嘉强顺风、招广投资、元禾顺风、古玉秋创4家,系2013年入股的投资机构。它们背后,均是实力和背景非常强劲的机构,比如嘉强顺风的LP包括中国信达、中信资本;元禾顺风的LP包括中国人寿、太平洋资产;招广投资的全资控股股东为招商局集团。
  至于顺信丰合、顺达丰润,则是顺丰所设立的两个员工持股平台,二者合计持股10%。
  重组完成后,明德控股将持有鼎泰新材55.04%股份,王卫得以成为其实际控制人。刘冀鲁持有的约1亿股股份数保持不变,但持股比例下降到2.04%(表2)。按照2016年5月23日鼎泰新材每股27.7元的收盘价计算,刘冀鲁持有股份的市值在27亿元以上。顺丰注入后,其价值有望获得进一步的提升。
  盈利能力强劲
  王卫为什么不采取现在很多流行的手法,通过一定的策略,以规避借壳的方式将顺丰推向资本市场呢?估值规模大,难以找到一个合适壳体是原因之一;但更重要的原因,应是顺丰强劲的盈利能力使王卫有了足够的底气。
  2013-2015年,顺丰的资产规模、营业收入均呈现出较快增长的态势(表3)。其总资产由210亿元增加到347亿元,营业收入从274亿元增加到481亿元。不过,由于开拓电商业务,顺丰加大了折扣力度,其盈利状况从2014年起出现较大滑坡。2015年顺丰调整经营策略,盈利能力则有所回升。2015年,顺丰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净流入回升至27.8亿元。
  与国内其他快递企业相比,除了资产负债率稍高之外,无论是规模还是盈利能力,顺丰都远远优于竞争对手。从资产规模和收入来看,顺丰>圆通+申通,利润也差不多是二者之和(表4)。
  顺丰历年强劲的盈利能力,也能让王卫在未来业绩上敢于做出承诺。根据上市公司与顺丰控股原股东签署的《盈利预测补偿协议》,顺丰原股东承诺本次重组完成后,顺丰控股在2016-2018年扣非净利润分别不低于21.8亿元、28亿元、34.8亿元。
  根据顺丰2016年承诺的21.8亿元净利润,其433亿元估值,相当于动态PE 19.8倍;以2015年底扣非后16.23亿元净利润计算,相当于静态PE 26.7倍。从两种估值指标比较来看,顺丰估值与圆通、申通相差并不是很大(表5)。
  财富赢家
  整体而言,顺丰借壳上市的方案中规中矩,基本没有花哨或者多余的动作。那么,谁会是此次资本交易中的财富赢家?
  首先看看鼎泰新材原实际控制人刘冀鲁。由于他持有鼎泰新材约1亿股,这些股份在顺丰借壳上市后,想必会获得不菲的收益,这是其一。其二,顺丰股东接收的原鼎泰新材8亿元资产,该等资产将以怎样的价格转回刘冀鲁手中呢?这无疑又是刘冀鲁的另一个收益来源。
  王卫,自不必说。他通过上市公司平台持有顺丰控股68.4%股权,价值近300亿元,而且公司上市后,这部分持股价值增长空间可期。
  这里重点盘点一下2013年入股的4家投资机构。其中除了招广投资外,其他3家均在2013年8月前后成立,成立的目的就是入股顺丰。根据公告,增资后,顺丰的股东由顺丰集团(明德投资前身)变成5家(表6)。
  2013年,顺丰向PE募集了约80亿元资金,让渡的股份比例为24%(详情参见《新财富》杂志2013年10月号《私募后顺丰》)。这意味着,对顺丰增资前的估值是240亿元左右(对应增资后的估值320亿元)。显然,现在433亿元的估值,又较当时增加了100亿元以上。
  有意思的是,这4家投资机构里面,嘉强顺风、元禾顺风、招广投资的出资人均保持了较好的稳定性,在入股顺丰后几乎保持不变,而剩下的古玉秋创则发生了变化。
  古玉秋创设立时,其GP是古玉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古玉投资”),但与通常GP在合伙企业象征性出资不同的是,该公司GP的出资额高达4000万元,占合伙企业总出资额的8%,这一比例显得有些偏高(表7)。
  果不其然,2014年10月,古玉投资将其4000万元的出资份额,分成两部分进行转让:500万元份额转让给新的GP苏州古玉浩庭股权投资管理合伙企业(以下简称“古玉浩庭”),3500万元份额转给新的LP苏州风铃股权投资管理合伙企业(以下简称“苏州风铃”)。与此同时,原LP古玉资本管理公司(以下简称“古玉资本”)将其2000万元出资份额,转给了上海锦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锦富”),而后者又在2015年8月将所有份额转让给了新余熠兆投资管理中心(以下简称“新余熠兆”)。   经查询工商信息,古玉投资与受让方古玉浩庭、苏州风铃都与林哲莹有关,其中,古玉投资是古玉资本的全资子公司,而古玉资本则是林哲莹的控股子公司。古玉浩庭、苏州风铃中都可以看到林哲莹的身影。
  追溯上海锦富和新余熠兆,则可以发现一名叫富国平的人,此人应为苏州锦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控制人。与其一同出现的还有杨小蔚、杨铮、汪俊及富轶婷等人。只不过从顺丰股权最终归属来看,当属于富轶婷、富国平二人所控制的新余熠兆(图2)。此前古玉资本、上海锦富或许只是过客,也或许只是为了给富国平打“掩护”,通过合伙企业层面的份额转让,使其曲线入股顺丰。
  此资本交易中,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财富赢家—新三板挂牌公司中科招商(832168)。该公司在去年股市暴跌之后,大举在A股二级市场抄底,鼎泰新材即是其目标之一。目前中科招商是鼎泰新材的第二大股东,持股10.01%。顺丰借壳鼎泰新材之后,随着股价的走高,中科招商有望获得可观收益。
  几个值得关注的细节
  顺丰借壳一案还有几个细节值得关注,其中有些地方体现了资本运营过程中的平衡之道。
  其一,顺丰骨干员工的入股价格。
  2015年12月,王卫搭建了两个员工持股平台—顺信丰合、顺达丰润,这两家持股平台以39.22亿元认购了顺丰10%的股份。从估值水平来看,与顺丰此次借壳的433亿元估值相差并不是很大。这里面有两个考量:一是,员工认购的价格与市场价相差不大,体现出433亿元估值相对公允;二是,避免形成巨额的股份支付,造成对顺丰当期利润的冲击,动摇估值基础。而对员工而言,当前入股价格看似偏高,但看重的是未来上市后的收益。
  其二,募集配套资金的控制。
  顺丰借壳方案中,上市公司同时募集配套资金80亿元,乍一看上去很大,但实际上,其融资额还可以进一步提升。根据监管规则,交易方案中配套募集的资金额可以达到130亿元,但实际上顺丰打了6折。这其中既有避免过度稀释股份的需要,也许还有低调应对当下对借壳监管趋严呼声的需要。
  其三,剥离电商业务资产。
  如前文所述,顺丰的盈利在2014年前后出现了显著波动,主要是电商业务投入所致。按照当前资本市场的逻辑,电商的概念应该是一个非常好的题材,哪怕是亏损的业务,只要敢承诺未来高额的盈利,都有助于后期股价的走势。但顺丰却采取了反其道而行之的策略。
  2015年11月,在员工持股平台入股之前,王卫与先期进入的4家机构投资者,按照其在顺丰控股相同的股权比例,受让了顺丰100%持有的顺丰商贸控股100%股权。之后,以商贸控股为平台,收购了顺丰持有的顺丰电商、顺丰商业100%股权,将顺丰的电商业务从母体中剥离(图3)。
  于王卫而言,这次剥离有三个作用。
  一是,体现了王卫“踏实诚恳”的风格,坚决不将不盈利的资产注入上市公司。
  二是,剥离亏损业务后,顺丰的上市业务盈利情况得以进一步改善。以2015年为例,虽然其营业收入由481亿元下降到473亿元,但净利润却由10.9亿元上升到19.6亿元,改善效果非常显著。
  三是,留给资本市场一个无穷的遐想。王卫手中的这块“互联网+”业务,何时能注入上市公司呢?
  不过,从圆通快递借壳大杨创世(600233)时,交易所和证监会反馈问题的细致性来看,摆在顺丰借壳上市面前的,还有不少需要跨越的障碍。比如,顺丰在借壳前夕进行了15亿元的现金分红,可能给监管层留下“不缺钱”的印象,进而追问其融资必要性。
  对于本文内容您有任何评论或欲查看其他资本圈精英评论,请扫描版权页二维码,下载并登录“新财富酷鱼”和我们互动。
其他文献
自2013年中国民营企业“并购成长”的逻辑初步确立以来,国内并购市场日益风起云涌。发现依靠自身累积发展太慢的企业家,从2014年起纷纷加速并购扩张,2015年,并购更蔚为风潮,产业链上的横向并购、纵向并购乃至合纵连横案例令人眼花缭乱,诞生了不少教科书式案例。  并购堪称投行业务皇冠上的明珠,并购潮起,为国内投行带来了新的机遇。纵观2015年,并购的四大趋势,成就了相关投行。一是产业并购如火如荼,有
期刊
立足冰雪项目的先行优势,梅珑体育成为体育产业的弄潮者之一。然则,随着大量民间资本加速进入,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其急需借助资本的力量,巩固原有优势,实现品牌与业务的双向扩张。  就在中国资本以买下欧洲足坛的气势进军体育产业之时,国内运营小众运动赛事的公司也在悄然与资本进行亲密接触,仅在新三板挂牌的体育公司就已超过20家。2015年12月挂牌的梅珑体育(835282)成立于1993年,业务涉及赛事运营管
期刊
从2015年IPO发行人律师的战绩看,国浩重夺市场份额第一的桂冠。其与金杜、中伦、国枫组成的第一梯队,话语权提升,显示市场集中度上升。审计机构大格局相对稳定,但集中趋势同样显著,立信和天健两家独大。注册制来临将使资本市场中介机构的责任进一步彰显,市场评价高低将更多影响其份额的大小。  注册制下,作为实质性审核者的资本中介机构将面临更大的合规审查责任。其业务能力和信誉不仅为发行公司所重视,也将为投资
期刊
移动支付线上场景已基本成熟,线下场景正成为多方抢夺的风口。支付宝和财付通以惯用的现金补贴方式,借助扫码支付确立了移动支付线上线下的霸主地位。然而,随着Apple Pay入局,移动支付市场也迎来了重新洗牌的机遇,曾错失良机的银联能否借力打力,扳回一城?  2016年2月18日,千呼万唤的Apple Pay在中国上线,果粉们的热情一度引发了一系统“塞车”—用户在添加关联卡时,出现了“系统繁忙,请稍后再
期刊
作为本土唯一一家中资再保险企业,中再集团可谓含着“金钥匙”出生,在“保护伞”下长大。作为“保险的保险”,中再集团受益于直保市场的快速增长,但相较于同期起步的直保公司,中再集团的发展不只是“慢了半拍”。  2002年中国加入WTO之后,虽然中再集团依旧稳坐国内再保险市场头把交椅,但12年间其国内市场份额下降之快令人惊讶,且在进军国际市场过程中后继乏力。站在全球的视角,在垄断特征明显的再保险行业里,中
期刊
在最富富二代王思聪的推动下,电子竞技在中国逐渐走向产业化。如今,突遇自上而下政策与资本高度重合的共同催化,电竞行业正加速与游戏、娱乐及体育产业的融合进程。  2016年4月18日,由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大唐电信主办的全国首届移动电竞大赛(CMEG)正式启动。国家体育总局有关人士根据以往办赛经验测算,此次大赛有望吸引100万人参加,而通过现场落地赛、直播、网上视频点播等,观众有望达到2700万人次。  
期刊
在众多融资平台“跑路”,P2P信用不断受到打击的背景下,宜人贷向纽交所发起了上市冲击并获成功。回过头看,宜人贷第三次冲击IPO的靓丽财报和惊人增速令人印象深刻。不过,这些漂亮数据背后,隐含的是与其宣称口径不一致的商业模式及非常规增长背后的风险敞口。这种结果的产生,与宜人贷大股东给予的“支持”密切相关。现在的悬念是,这种用关联交易方式带来的“拔苗助长”,能否令宜人贷顺利实现软着陆。宜人贷上市首日即跌
期刊
在大疆的挤压下,一些无人机公司开始从消费者市场转投企业级市场,寻找弯道超车的机会。无人机不仅是成人的航拍玩具,还以飞行机器人的形象深入农业、建筑业、物流等各行业。每一个行业都蕴藏着巨大的潜力,谁将成为下一个大疆?  在消费级无人机市场,大疆一骑绝尘,以70%的市场占有率独傲群雄。马太效应下,强者愈强,弱者愈弱。于是,它的同行们试图深耕企业级战场,实现弯道超车。  2015年11月,极飞科技宣布离开
期刊
近期中国巨头收购米兰双雄、阿斯顿维拉以及中国财团收购UFC的消息不绝于耳,A股也先后有贵人鸟投资BOY、互动娱乐收购西班牙人、道博股份收购MBS、暴风科技参与MP&Silva收购等事件,持续带动市场对体育产业的关注。再加上政策层面,红利持续释放,体育产业的多个领域已诞生了百亿估值级别的公司,潜力独角兽逐渐浮出水面。  近半年时间,体育产业的发展日新月异:体育IP领跑行业、带动行业发展,电竞、搏击等
期刊
在中国的基因行业,华大基因是名副其实的“黄埔军校”。行内几乎所有稍具知名度与影响力的企业,皆由华大离职者创办,它们的业务涵盖了科研测序、无创产前检测、个人基因组、肿瘤基因组、微生物基因组、基因大数据等所有细分领域。由于华大离职创业的人为数众多,这个群体被外界冠之以华小及华创之名。这些羽翼日渐丰满的华小及华创们,已汇聚起不容小觑的市场竞争势能。  “华十六年,俊王出走,睿王同行,烨宗上位……”  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