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欺凌不应成为防控死角

来源 :教育·教学科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llwl2003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庆期间,海南文昌一名少女被多名同龄人殴打的视频,引发关注。从视频看,一名身材瘦弱的少女坐在水泥平台上,八名年龄相仿的男女轮番上前实施欺凌行为。其中,扇耳光31次,脚踹3次,另有若干拉扯衣领、拍打头颈部等动作。事发后,当地政府官网发布消息称,被打女生已辍学,且由于发生地在校外,不属于“校园欺凌”。
  客观地说,当地政府的声明,是实事求是的。官方信息中,强调本次事件与学校无涉。虽然有一定道理,但也留给了学校一个课题:难道学校只对孩子“在校期间”负责吗?说好的“为人生奠基的教育”呢?
  其实,每个人都知道,学校并不同于各管一段的铁路警察。其教育效果的指向,从务实上看,是形成基本的知识技能;从务虚上看,是形成足够的理解力、适应力和创造力。无论何者,都指向一个人的终生性。任何欺凌事件的产生,本质上都是孩子在“务实”或“务虚”两个发展维度上出现了问题。
  当然,欺凌現象的确不是教育行政机构、各级各类学校,所能全盘预见和杜绝的。但我国有未成年人保护法,依法落实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尤其是家庭教育出现问题的孩子,不能仅靠公安民警,街道、社区,教育局、学校也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就教育局来说,核查和提升适龄青少年的就读率、在校率,提供和开辟多样化办学渠道、培训渠道,是减少社会闲散力量的有效途径。
  就学校来看,需要积极利用家委会、联络群,以及学校开放日、定期家长会等制度平台或活动平台,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作联动,对特殊家庭建立个性化的走访、转化等跟踪档案;同时,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社会安全警示教育,根据不同条件,选择情境模拟、案例再现、现场问答、影视观摩、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建立起一套科学、实用的安全观、社交观。面对社会发展本身带来的诸多挑战,不管校内校外,学校还需承担起更多的责任。
  (摘自2018年10月10日《中国教育报》)
其他文献
随着交通工程项目的不断扩大.相关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复杂.对项目成本的控制也越来越严格.为了顺应当前形势的发展,交通勘察设计行业提出了成本控制的概念。所谓的成本控制是在一定
红色旅游作为一种学习和传承红色文化的载体应运而生 , 使游览者在参观的同时可以潜移默化的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沂蒙山作为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结合,是在自然人类历史长期发
谚语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它以朴实无华的形式尽显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丰富多彩,内容包罗万象,形式优美,语言简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珍贵的文化遗产,表现了人们创造语言财富的艺术才华。  把握谚语内涵,亲近民族文化  谚语的界定 谚语具有悠久的历史,在古代典籍中常被称为“谚”或“语”。马占坤在《词汇》中这样定义:谚语是通俗浅易、生动活泼的韵语或短句,主要以口语形式流传习用,是群众生活经
我踏上这三尺讲台的时间是2014年9月,面对一群可爱的孩子,我满心憧憬,也因此有了自己的班级愿景:希望孩子们每天都在挑战自我中收获新知,幸福成长。我下定决心要成为新教育的一员,
从公路建设的发展趋势来看,正向大规模、高速度、高质量发展。路面基层作为行车荷载的主要承重层,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公路的使用寿命。由于对质量要求的提高和对工期、效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