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梦想地 盼得百花芳

来源 :青少年日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oljok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刊记者:杨丽芳 通讯员: 刘 敏 彭振军
  为了心中的那片梦想地,我们给了梦想一个开花的机会——守望希望。
  伟大出自平凡,成功源于勤奋。龙溪中学是一所平凡的学校,地处偏远,办学条件简陋,面临诸多困难。龙中人也是一群平凡朴实的人,没有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只有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坚守的日复一日。但是,平凡,不等于平庸;困难,也不等于畏难。一直以来,龙中人上上下下、老老少少,无不团结奋进,克己务实,他们在贫瘠荒芜中播种希望,在披星戴月中斩获硕果,在执着追求中守望希望。
  坚守篇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龙溪山青水秀,民风淳朴,是一个钟灵毓秀的好地方,但是却不是一个能让很多人坚持留下来的地方。因为它太偏僻,太闭塞,在这里工作,必须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忍得住眼泪。但是,龙中人天性中的开朗乐观和不服输会让他们在最短的时间里学会一件事,那就是坚守!因为在这里工作,不用多久,就会深深明白:农村需要更好的教育!农村的孩子和家长们渴望更好的教师的到来!所以龙中人擦干眼泪,选择坚守,选择以校为家!
  龙溪中学的住校制度是我们一贯的坚持。实行住校制,一是能加强对学生的管理,我校300多学生,有284名学生住校;教师也都坚持住校,人人参与学生的管理,这样也就优化了学风;二是能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教学研究。我校的教研会、教学研讨、业务学习,一般都利用晚上的时间进行,从而为教师的教学工作赢得了更为充裕的时间;三是能强化教师的集体观念,让学校有了“家”的感觉。不过,老师们经常顾了“大家”却无法顾及自己的“小家”,让人心酸。
  勤奋篇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勤劳是美德,勤奋是操守。朴实的龙中人就具备了这样的美德和操守!请看一下我们的校务日志:从早晨起床铃打响的那一刻到学生结束一天的活动就寝为止,每一个环节,都有老师勤奋的身影。他们或是晨光中校长查岗训话的忙碌身影;或是夜幕下值班行政深夜巡查的疲惫身影;或是教室走廊边班主任老师与学生交流谈心的亲切身影;或是任课老师下班后在烛光下辅导学生的执着身影;或是餐桌边总务主任细心询问学生吃得香不香的认真身影;或是教导主任在学生动员大会上慷慨喊话的激昂身影;或是政教主任在办公室里语重心长的威严身影。正因为有了这些默默付出的身影,我们才有了另外一些尽管依然稚嫩但每天都在茁壮成长的身影。
  务实篇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龙中人从行政领导开始,倡导务实风。榜样就是领导力,只有领导给教师、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才能够形成独特的人格魅力,带动或打动身边的人团结协作、形成合力。
  学校六位行政,除总务主任外,其他五位都担任了毕业班的教学任务,且大都任教主科。其中党支部书记和办公室主任还兼任毕业班的班主任工作。行政人员被称作是学校工作的“救火队”,只要学校工作出现了被动和为难,行政人员都会站出来,用自己勤勉扎实的工作来“灭火”。
  正因为有了学校行政人员的这种实干精神,才在全体老师和学生中赢得了好口碑,为他们树立一个充满力量的榜样。
  在学校的倡导下,教师中的务实之风越来越浓厚,潜心钻研教学的人越来越多。
  团结篇
  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
  走进龙溪中学的校园,就有一股不同于别处的欣欣向荣的精神风貌,这也是每一位来龙溪中学人的同感。究其原因,是因为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都怀抱着一个要把学校建设好的共同的理想,有一颗宽容大度之心,所以能相处融洽,团结友爱。这种和睦与团结,不仅体现在老师与老师之间——老师之间经常进行教学教法上的探讨;老师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相互关心,相互理解;领导与老师之间——学校经常召开民主生活会,在交流中加强理解,加强合作;还体现在学校与社会、家长之间。例如:村上办公楼建好之前,村上的党员代表大会、支部工作会议、表彰大会等一系列会议都是在龙溪中学召开。学校工会也常举办各种联谊活动,促进学校与外界、学校内部成员之间的和谐发展。通过这些活动,丰富了师生的文娱生活,加强了与兄弟单位和学校的联系,又增强了教师之间的凝聚力,为相互理解和沟通搭建一个平台,并在社会上树立了起了良好的口碑。
  成果篇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一路走来,正因为龙中人忘我的工作,所以收获亦多。
  我们“创思乐学,厚德求实”的校风,奋发拼搏、团结进取的班风,为我们开创了一个和谐、平安、健康向上的校园,也为我们赢得了群众不少好评与感谢。
  在学校硬件建设方面,学校积极响应创建“两型”学校、国家森林城市的要求,新建了礼堂,新装配了物理、化学和生物实验室,改建了食堂,维修了锅炉,整改了垃圾池,硬化了水泥地面,扩大了绿地面积,增加了学校的标语牌,使学校校园环境日益改善,创造了一个更好的育人环境。本年度来更是加班加点的进行合格化学校建设的前期筹备工作,以期能更好地改善学校的办学环境,为孩子们提供一个更好的学习舞台。
  安全工作是我们常抓不懈的学校中心工作,基本上学生每周每天每时每刻在校的活动,甚至包括学生在假期的注意事项,都是学校领导和老师们关注的重心。正因为如此,龙中建校以来未发生一起安全事故,在各年度的检查中,得到了上级部门的一致好评和表彰。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大会上,龙溪中学党支部被评为“2011年优秀党支部”,并得到县党委和教委的表彰与奖励。
  今年中考,学校教学成绩硕果累累,特别是在学生及格率、后30%学生及格率、学生平均分方面屡创佳绩。学校整体排名进入全县八强。
  为了打造一支厚德博学,业务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我校的师训工作经常、有序、有效的开展,并受到了县局的表彰。   特色篇
  寒木春华,陌上生些。
  1985年,湖南省桃江县龙溪中学“百花”文学社自雪峰山麓贫瘠红壤中破土而出,几经耕耘浇灌,这棵稚嫩的弱苗,现已根深叶茂,硕果累累。
  作为一所乡村中学的一开始极不起眼的学生兴趣组织,“百花”文学社以另人惊讶的方式存在着,也以令人惊叹的速度成长着。自1997年始,龙溪中学“百花文学社”社团与社刊已在国家、省、县各级评比中累计斩获大奖40余次,受到表彰与嘉奖若干。
  文学社团广纳会员,已累计发展文学社员四千二百余人。文学社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学社活动,吸引学生纷纷入社,每期学生的入社率均在90%以上。每次文学社举办活动,都会成为了学校、老师、学生和家长共襄盛举的一件大事,大家欢乐、忙碌、锻炼自己、培养能力也交流着感情。
  文学社引导学生将文学与乡土、文学与自然、文学与生活贴近与融合,培养学生朴实、自然、清新、讴歌真善美的文风。迄今为止,文学社已出刊47期,文学社员在全国各地各级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的作品已有数百,在各级各类作文竞赛中也屡创佳绩。
  为了能让文学在乡村也能扎下根,即使在遭遇“寒流”的情况下,社团的负责人依然咬牙坚持。文学社编委成员为了开创“百花”新局面,及时撰写论文总结工作经验,并且与外校优秀的文学社团建立联系、开展活动,学习外校文学社的先进经验。目前已有与文学社发展有关的十多篇论文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或在各类比赛中获奖。
  “百花”文学社自诞生之日起,就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志同道合的朋友们的帮助与扶植。其间,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主席庞中华同志为“百花”题写了《百花》刊名;县教育局曹墨林、薛柏青同志经常过问并亲临指导;县作家协会主席胡统安、副主席汪月阳同志不虑山路崎岖、从百忙中抽空到龙溪中学为文学社员讲课;当代著名作家学者,中国鲁迅文学院副院长孙武臣、当代著名诗人汪国真、关心“百花”成长的省市领导专家如符汇河、袁铁基、马年、石祥、陈金明、刘桂英、唐浩明、卢国良等先后为“百花”题词勉励。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在“百花”文学社的成长过程中,有太多的人一路扶植相伴,大家耗费心血就是希望能让文学的幼苗在乡村这块土地上也能摇曳出芬芳的花朵,而我们,也唯有用更出色的成绩方能回报一二。
  展望篇
  人之所以能,是因为相信能;两粒种子,一片森林。
  一个缺少希望的民族是一个沉寂的民族,一个没有希望的人生是一个死水般的人生。无论怎样,我们都要对未来怀抱希望,一个民族如此,一个学校如此,我们对待学生的态度更应该如此。无论多么糟糕的学生,我们都要让他们看到希望。我们要通过学校这块平台在学生中播种能长成参天大树的种子,而不是偏见、狭隘、自私和虚荣,所以,我们需要更多的支持。关爱每一位学生,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成长,我们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更好地诠释“教师”这一称号。不论前进的路途上是否困难重重、荆棘遍布;是否遥远未知,一片茫茫;是否谣言滋生,充满伤害。为了心中的那片梦想地,我们是播种希望的人,也是守望希望、守望幸福的人。
  “百花”文学社团刊历年来得奖情况:
  自1997年起至2002年,“百花”文学社连续六届被桃江县教育局评为优秀文学社,《百花》社刊也连续六届被评为一等校刊。
  1998年度 第五届中华“圣陶杯”中学生作文大赛指导三等奖。
  1999年度 社刊《百花》在“桃江县中学生文联第二届社刊评优活动”中被评为“优秀社刊”。
  2002年度 社刊《百花》在全国中语会课堂教学研究中心年会上,经学术委员会评审,被评为第18届年会优秀校刊校报,荣获一等奖。汪正初老师获校刊校报优秀指导老师荣誉。
其他文献
2014年10月16日 晴   暮色黄昏下的老牌坊,如一位老者,历尽沧桑,不动声色地看着人间的欢情悲苦。一旁的赌场,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整日沉迷于纸醉金迷的福贵,就在这里,败光了家业,然后,气死了爹。随之而来的变故,终于让福贵清醒,带着借来的旧皮影唱戏养家。   这是最初的最初,当一把长刀刺破福贵的皮影幕布,原本平静、充实的日子就此结束——他被抓去为国民党军队做苦工。战场上,枪声,硝烟,鲜血,这里
期刊
亲爱的爸爸、妈妈:   你们好!   我内心里有很多话想给你们说,以前不敢在你们面前提,今天借此机会,给你们说说我的心里话。   爸爸、妈妈,你们一直把我当成“掌上宝”,可是,你们有没有想过你们女儿的苦衷呢?每一次,你们打工走的那一瞬间,我为什么拽着你们的衣角不让你们走,你们知道吗?   你们在我很小的时候就离开我,把我一个小女孩扔给爷爷照顾,此时我像一个被人遗弃的孩子,顿时感觉无依无靠。我甚至忘
期刊
2014年9月19日晴   我愿生命待你好,也愿你被这世界温柔以待。   后来啊,我一直在想这应该是马修最想对那一群生活在“池塘畔底”的孩子们说的话吧。   影片的开始,世界著名指挥家皮埃尔·莫翰奇手中破旧的日记本将我们带入了他对音乐启蒙老师马修的遥远的回忆,而那时他正流浪在他们的一片风景里。   过气的音乐家马修来到这所素有“池塘畔底”之称的辅育院当代课老师。捣蛋的学生,近似酷吏的院长,还有让孩
期刊
2013年12月12日 晴   小时候的冬日,一觉醒来,门便推不开了,母亲喊“还不去扫雪”,父亲应一声,费劲的把门搡开。开始扫雪,常常是先铲出一条深深的壕沟,小孩子们站在自家扫出的雪道上与邻家孩子搭话,只能露出小半个身子,扫雪一般都是男人的事,等几个哥哥可以搭把手干活的时候,家里的雪便比其他人家的扫的快了。   父亲在工作单位老实,与周围人相处谦卑,但在家里酷爱和妈妈吵架,小时候总觉得自己的生活永
期刊
2014年3月24日 晴   那年,我到贵州参加了为期3个月的志愿者活动,我在一所山村小学当了一名老师。   没来之前,就有人告诉我,那里的生活环境很艰苦,要我有个思想准备。来了之后,映入眼帘的贫困,比我当初想象的不知要贫困多少,心里变得沉甸甸的。   这所山村小学太简陋了。这是几间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生产大队办公用房,如今已年久失修,屋内阴暗,四处通风;桌椅坑坑洼洼,有许多桌凳缺了腿,被垫在砖头上;
期刊
2014年11月4日 晴   在闪烁的霓虹灯下,在喧嚣的行车道边,眼花缭乱的新型科技产物像术后的绷带,一层一层迷了人们的眼,再难见夏夜儿童嘻闹,再难见邻里街坊畅聊,我们获得着,却也失去着太多……   新闻申报里称:华盛顿新辟行人道,避免急步上班的人们被低头看手机的行人阻挡行进。这一消息无疑是现代社会的典型影射。   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手机已然成为了人们使用率最高的科技产品之一,我们身边出现了
期刊
2014年5月13日 晴  没事的时候,我总喜欢乱翻,这天,我翻到了一张旧照片,这是爷爷的一张照片,照片上的爷爷把我带到了回忆之中……  我的爷爷,常常穿着一身老式的中山装,高高的个子,中等身材,岁月在他的脸上留下了一丝丝记忆,那满脸的皱纹像一颗老树的皮那样粗糙,那双眼睛炯炯有神,仿佛任何事物都逃不过他的法眼。  爷爷住在老家,患有哮喘病,总是咳个不停,但每次我回到老家的时候,爷爷总是和蔼地笑着说
期刊
2014年2月19日 晴  在我懵懂的孩提时代,总能听到父辈们饭后茶余论道社会人生的云云种种。每每说起旧时青年对祖国的期盼和希冀等理想抱负时,却又总在结尾感叹一句“如今的年青人啊,只怕早就没有那梦了吧”,那时我还小,无法理解大人的杞人忧天。  直至今日,年轻的我有了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期待,自己对世界的认知,明白了父辈的忧患。那种忧患源于抱负,饱含的应该就是现代人津津乐道的中国梦吧。  诚然,建国六
期刊
『拟 题』   有这样一位老人,他(她)在酷暑的烈日下,在火烧的岗地上,正为他(她)不孝的儿女挣命;有这样一位老人,他(她)褴褛的衣衫,肮脏的蛇皮袋,正在热闹都市的垃圾箱里刨着废品以度余生;有这样一位老人,矿难让他(她)失去亲人,那崩溃的神态,那神经兮兮的怪笑让人不忍目睹……请关注这些可怜的老人吧,只有这样,我们的这个社会才会有真正的和谐,真真的梦……   请以“有这样一位老人”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期刊
2014年3月6日 晴  “上课时间到了,都安静下来!”这不,教学楼里又传来一声“波涛汹涌”的叫声。也许,你还在纳闷,这是谁呢?没错,这就是我,接下来,我就介绍一下我的长相吧!  我啊,呆头呆脑的,矮矮的,一双小小的眼睛上镶嵌了一副大大的黑框眼镜,一条长长的“马尾辫”,却总被同学调侃为“猪尾巴”,一看到我的人肯定会以为我是一个文静的“稳重女”,但了解我的人,可都知道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捣蛋大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