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偶像崇拜新探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youcao654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偶像作為大学生的精神标杆与学习对象,对于他们的生活、学习有着重要影响。为了解90后大学生偶像崇拜的新特点以及新媒体对大学生偶像崇拜行为的影响,本文以天津、广西、内蒙古三地为例,选取9所高校通过问卷调查及深度访谈的方法对90后大学生偶像崇拜现象进行了研究,发现90后大学生主要的崇拜对象仍是娱乐明星,但“追星”较为理智,且新媒体成为偶像崇拜的主要媒介渠道。
  关键词:90后大学生;偶像崇拜;新特点;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6-0081-02
  大学生追星现象早已屡见不鲜,甚至还表现出愈演愈烈之势。90后大学生的偶像崇拜出现什么新特点,新媒体对90后大学生偶像崇拜的影响是什么,这些都值得我们关注。为了研究这些问题,我们通过问卷调查及深度访谈对90后大学生偶像崇拜现象进行了深入探讨。
  一、调查情况简介
  本次调查主要以天津、广西、内蒙古三地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在天津选取了四所高校(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广西两所高校(广西大学、广西财经学院)、内蒙古三所高校(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及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共收回有效问卷1062份,其中男生310人,女生752人,男女比例为1:2.54。另有8名同学参与深度访谈,其中6人有偶像。
  二、90后大学生偶像崇拜的具体情况
  1.偶像崇拜的普及程度。首先,接受问卷调查的大学生群体中有偶像的人数为684人,占比64.4%,没有偶像的人数为378人,占比35.6%。有偶像的大学生群体中女生519人,男生165人,通过数据对比,笔者发现大学校园内,女生偶像崇拜行为更为普遍,占比达到了69%;而男生有偶像崇拜行为的仅为53.2%。女生中偶像崇拜的普及程度高于男生。这也符合以往偶像崇拜研究的结论“女生比男生具有更高比例的偶像崇拜现象”[1]。
  2.喜欢时间长短。喜欢偶像的时间长度方面,仅有6.58%的大学生是“刚刚开始”追星,选择“三年到五年”和“五年以上”的同学比例高达一半以上,由此推断,很多大学生在中学时期就有了自己的偶像。接受深访的有偶像的六位同学中,除却一名是在大学期间才开始关注偶像,另外五名同学则在中学甚至小学阶段就开始了“追星”。同学A说“:我从小学开始关注阿根廷球队,那时就产生了对球星亨利的崇拜。”这也验证了十年前学者的论断——“‘偶像崇拜’一般是在青少年初中阶段——14岁前后——频频出现的成长现象”[2]。中学时期是青少年最具有活力且最容易出现叛逆心理的阶段,其价值观、人生观都未成形,很容易受到媒介影响产生偶像崇拜行为。
  3.喜欢的偶像类型。问卷调查得知大学生所喜爱的偶像多来自娱乐圈,其占比超过了60%。而喜欢商界、政界人士以及体育明星的人数总和才为33.92%。接受深访的六位有偶像的同学中,仅一名同学崇拜的偶像是体育明星,其余均是娱乐明星。这体现了如今娱乐明星对于大学生强大的号召力和吸引力。
  4.偶像信息的获取渠道。在偶像的信息获取方面,大学生观看偶像作品主要通过电视、手机和平板等终端。偶像的其它信息主要来自明星微博账号、百度贴吧、ins等国内外社交平台。在访谈中学生D就谈到:“对于朱亚文的关注主要是通过他的微博账号,正是朱亚文在微博中经常发布与妻子、孩子相关的内容,让我感觉到朱亚文不仅拥有精湛的演技,最重要的是在生活中,是一个有责任心的好老公、好爸爸。”可见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关注偶像的重要途径。
  5.喜欢偶像的特质。调查数据显示当代90后大学生更注重的是偶像的个性、成就以及品质三个方面,仅仅因偶像“长得好看”而产生崇拜的不足一半。同学B:“喜欢张国荣,因为他的品性和人格魅力打动了我。”这反映了大部分90后大学生更关注偶像给予自身的精神财富。另外,有多达57.46%的受访者认为偶像会影响自己的生活态度,这也说明了偶像在大学生心目中扮演着“精神导师”和 “生活向导”的角色。
  6.偶像崇拜的金钱投入程度。根据问卷调查的数据,90后大学生追星时消费比较理性。据统计有多达43.86%的大学生从不为偶像“买单”,而有选择性的购买和参加活动的人数仅占31.14%。接受深度访谈的同学中,只有喜欢亨利的A和喜欢王嘉尔的H两位同学在偶像崇拜的过程中有金钱投入,主要是有选择性地购买一些专辑、代言产品及周边产品等,购买过程较为理性,没有疯狂消费行为。而其他四位同学则未在偶像崇拜过程中消费过金钱。从中也不难看出,大学生在偶像崇拜的过程中往往根据其经济状况和能力进行理性消费,不会过度投入金钱。
  7.对偶像的精神迷恋程度。相比金钱消费上的节制,90后大学生对于偶像精神上深度迷恋的情况非常常见,在接受访谈的六位有偶像的同学中,有五位同学表示,偶像从未做过让其失望的事情,可见大学生对偶像的喜爱比较盲目,有着较深的精神迷恋。崇拜亨利的同学A提到偶像曾有让其失望的行为,但他认为可以理解,不会影响他对偶像的崇拜程度,他提到:“在一次世预赛中亨利手球犯规,但他所在的法国队还是因这记‘绝杀’挺进世界杯决赛圈。对于亨利的表现有些小失望,但仍敬佩他在赛场上永不放弃的拼搏精神。”另外,这些大学生偶像崇拜者都希望见到偶像本人,学生E表示“想要去周杰伦的演唱会亲眼看看他”。但现在当下 “粉丝”群体中流行的管偶像叫“老公”的行为,及过度迷恋甚至幻想嫁给偶像等过激行为并没有在受访的大学生中体现。比起像“杨丽娟”这类将偶像崇拜付诸于疯狂行动的“粉丝”,大学生对“粉丝”身份的理解更为理性,对于偶像的崇拜大多停留在精神层面,没有将偶像与现实生活相混淆。
  8.与谁分享偶像信息。在分享所获取的偶像资讯时,相比“家人”、“父母”等分享对象,多达78.65%的受访90后大学生表示更愿意与朋友和同学分享,这可能归结为三个原因:其一,同龄人间的话题更多;其二,是由于大学生活全日制的特殊性所造成的;其三,与家人在“追星”这件事上有一定的分歧。   9.如何面对偶像被诋毁及自己是否想成为偶像。当他人诋毁自己的偶像时,数据表明90后大学生奋起反驳的受访者与选择保持沉默不予理睬的受访者人数基本持平。90后大学生追星似乎没有想象中那么狂热。同时,自己想成为他人偶像的受访者与没有此意愿的受访者也基本持平。部分90后大学生对自己成为偶像心存幻想。
  三、新媒体对90后大学生偶像崇拜的影响
  在有偶像的90后大学生群体中,74.12%的受访者表示近几年经常使用新媒体,且有50.15%的受访者表示会通过微博等社交平台关注偶像信息。同时大约9成受访者认为新媒体在获取偶像信息方面更便捷,7成受访者认为新媒体拉近了自己与偶像之间的距离,近五成的受访者认为通过新媒体可以更多地了解到明星的私生活或其他方面。超过半数受访者认为新媒体的发展对追星有两方面的影响:其一,获取信息方式的转变,从以前的看报纸、杂志到今天的使用网络主动搜索,其二,获取作品方式的转变,从以前的电视观看到今天的网络下载、手机离线观看等。
  90后有偶像的大学生群体中,44%的受访者关注偶像信息时选择同时使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43%的受访者选择只使用新媒体而不使用传统媒体。对于传统媒体较少使用的原因,主要归结为信息滞后及使用不方便两方面。可见在新媒体不断发展的大环境下,多数大学生选择用新媒体平台来了解偶像,逐渐抛弃了传统媒体。
  四、没有偶像的90后大学生对偶像崇拜的态度
  笔者对没有偶像的90后大学生也进行了相关问题的调查。对于偶像崇拜的态度,超过70%的受访者认为无所谓。同时,65.34%的无偶像的受访者明确表示不想成为别人的偶像。这项数值比有偶像的受访者高15.34%。也就是说,有偶像崇拜行为的90后大学生更有意愿在生活中成为他人的偶像,而没有偶像崇拜行为的学生则对这一意愿的诉求明显偏低。对于身边同学的“追星”行为,两位接受深访的没有偶像的同学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同学F:“对于身边朋友的偶像崇拜会给予一定的建议,不会反对”;同学G:“身边很多同学都有偶像,这很平常。”从他们的对话中看出大学生群体对于偶像崇拜行为已经习以为常,更多的是对同学偶像崇拜的理解、支持等,对“追星”抱有相对开明、包容的态度。
  五、结 语
  学者岳晓东曾通过历史资料定性研究了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将近百年来中国大陆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变迁历程分为:民国时期(1911年~1949年)的幼稚多元化阶段、过渡重建时期(1949年~1966年)的相对单一化阶段、“文革”时期(1966年~1976年)的绝对单一化阶段、改革开放二十年(1979年~1999年)的探索型多元化阶段、及二十一世纪(2000年~今)的成熟多元化阶段,他称二十一世紀的青年“‘三星(歌星、影星、体育明星)’崇拜依然兴盛但趋于理性”[3],大陆青少年偶像崇拜的整体趋势是“走向现实化、理性化、相对化”[3],而笔者的实证研究恰好印证了这几点。
  通过本次调查笔者发现,90后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着偶像崇拜现象,且女生的偶像崇拜普及程度高于男生。很多大学生早在中学甚至小学时期就有了自己的偶像,喜欢的偶像仍然以娱乐明星为主;他们更看重偶像的个性、成就以及品质,在偶像崇拜过程中金钱消费较为理智,但是对偶像的精神迷恋程度较深,更乐于与朋友和同学分享偶像相关信息;当偶像被诋毁时他们的反应不一、态度多元。整体看来尽管偶像崇拜在大学生群体中非常普及,但是大学生“追星”还是较为理智的。另外,笔者还发现新媒体已逐渐成为大学生追星的主要渠道。没有偶像的大学生对身边朋友的“追星”行为较为包容。因此,人们对待大学生的“追星”现象大可不必过于紧张,适当地稍加引导即可,诸如引导他们从对娱乐明星的过度迷恋转向对杰出人物的欣赏。
  参考文献:
  [1] 岳晓东,严飞.青少年偶像崇拜系列综述(之二)——偶像崇拜的性别差异[J].青年研究,2007(4).
  [2] 潘一禾.青少年“偶像崇拜”现象调查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03(2).
  [3] 岳晓东,梁潇.青少年偶像崇拜系列综述(之五)——论百年来中国大陆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变迁[J].青年研究,2010(4).
  [责任编辑:传馨]
其他文献
摘 要:新闻,作为依托互联网等媒介为载体获得蓬勃发展的一个行业,它的教育工作,随着网络发展不断进行调整,由早期的新闻教育向更广泛的传播教育扩张。本次调查在英国卫报于2016年选出的新闻专业排名前十的院校和QS世界大学2016排名前150的院校中进行,通过分析这些院校的课程设置和学业要求,结合相关文献和各大学官方网站上所展示的课程内容,对互联网时代新闻教育的改革进行研究。目前,英美大学的新闻教育主要
期刊
编者按: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对今天的传媒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新媒体传播环境也对传媒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新的传播格局下,面对专业教学与社会人才需求不平衡等现实问题,革新理念、转变思路、创新模式是传媒教育发展的重点。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是湖南省新闻教育的标杆和典范,在多年的传媒教育中不断创新、不断实践,课程设置特色突出,人才培养机制完善,为我国传
期刊
摘 要: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环境产生巨大变革,传播渠道多样化、舆论形态多元化,致使舆论反转新闻事件层出不穷,并引发了广泛关注。本文以“中国老人在日碰瓷”事件为例,回顾舆论的演变过程,探讨新媒体时代网络舆论生产与传播机制,建议媒体、新闻从业者以及公众都应加强对自身的管理,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舆论引导;问题解读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
期刊
摘 要:微信公众平台凭借其受众数量多、一对一互动、个性化服务、二次开发等特点,被企业、政府和服务机构等广泛采用[1]。公众微信平台上的订阅号与服务号其实与当时流行的传统媒体的报纸杂志并无二致,读者只需扫描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公众平台杂志名称添加关注即可阅读。本文结合新媒体的发展趋势,以《她刊》的运营成功为例,从内容和运营策略两个方面分析该公众号,从而总结出它发展成功的原因。  关键词:微信公众号;运营
期刊
今传媒·立新论·聚经典(四篇)  主持人:艾 涓  (今传媒编辑部副主任)  主持人语:在数字环境和全球化语境下,信息传播理念和传播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认知传播在这种环境下也有了新的研究范式和研究方法,理论和实践已经把认知传播学视为以认知文化传播(或称知识文化传播)为研究对象的新兴传播学,研究认知传播及其功能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人文学科建设以及学科跨界的融合,更好地推动认知传播在全球化体系下的长远
期刊
摘 要:近年来,雾霾灾害频发,面对每年必有的大气污染问题,网民却表现得愈发“淡定”。社交网络充斥着各种戏谑段子、吐槽表情包和雾霾神曲,公众以娱乐化的表达方式参与到公共环保议题的讨论,并以此宣泄情绪、抵抗主流话语。基于此,现以网络雾霾话题为例,通过分析雾霾舆论的娱乐化表达方式与特征,探究其娱乐化表达成因,并就娱乐化表达的正负功能提出反思与建议。  关键词:雾霾议题;网络舆论;娱乐化表达  中图分类号
期刊
摘 要:网络舆情回应与引导是当下社会关注的焦点和政府行政的重点。本文从互动视角出发,以天津港大爆炸为例分析突发网络舆情政府回应的现状,认为其中依然存在回应滞后、态度被动等问题,认为强化互动、建立健全回应机制是政府回应未来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网络舆情;政府回应;互动  中图分类号:G2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6-0054-02  在互联网时代,网络舆情回应
期刊
摘 要:国家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一个国家综合实力,而文化产业更是国家形象建设中重要的一部分。以动漫产业为例,从文化自信、文化符号和文化价值三方面,分析中国动漫产业应帮助我国进行国家形象的建构与传播。并参考美国、日本等国家的成功经验,探究塑造一个更加良好的国家形象的一些先进做法。  关键词:文化产业;国家形象;传统文化;大众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
期刊
摘 要:文章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采集数据,拟从体验者角度了解陕西理工大学云课堂的普及与使用情况。为探究“互联网+”时代提升地方本科高校云课堂的发展对策提供第一手的资料。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地方本科高校云课堂发展面临起步困难、学生深度接触体验差、学生学习内容选择高度个体化和云课堂课程资源不完善等诸多问题。针对地方高校云课堂推进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做了进一步的反思。  关键词:“互联网+”;地方高校;云课堂
期刊
摘 要:自十八大首次提出“美丽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了国家政治性议题。新媒体环境下,大众传媒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突出报道,能加强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通过分析天山网对新疆生态环境的报道,来了解它在反映新疆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上是否具有真实性和全面性、是否起到了舆论导向作用,然后总结出天山网在报道这类议题中的特点、媒介责任和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天山网更好的报道新疆生态环境,为实现“美丽中国”做出贡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