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孩子说话等

来源 :阅读与鉴赏·文摘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ttrthjfd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子和我在香港生活了两年,从他14岁到16岁。他对我和朋友们的谈话主题兴趣很浓,15岁的他会很专注地倾听、提问,也谈自己的看法。
  有一天,一群朋友刚离开,他说:“妈,你有没有注意到你朋友们的一个特征?”我说没有。
  他说:“当他们要问我什么问题的时候,他们的眼睛是看着你的,而且,就站在我面前,却用第三人称‘他’来称呼我。”
  啊?!
  我其实没听懂他的意思,但是我们接着做了一次实验,就是观察朋友下一次来的时候所做的举动。结果是这样的——
  甲教授进来,我介绍:“这是中文系甲教授,这是我的儿子菲力普。”
  他们握手,然后甲教授对着我问:“好俊的孩子,他会说汉语吗?”
  我说:“会,说得不错。”
  甲教授问:“他几岁?”眼睛看着我。
  我说:“15岁。”
  甲教授说:“他读几年级呢?”眼睛依旧看着我。
  我说:“你问他吧。”甲教授这才转过去看菲力普。但是没说几句,又转回来了,“他懂几国语言啊?”
  菲力普在一旁用偷笑的眼神瞅着我。
  这个实验之后。我也变得敏感起来。16岁的菲力普在我们做过多次实验后,曾经下过这样的观察总结,他说:“妈,我觉得,差别在于,欧洲人是看年龄,譬如在德国学校里,你只要满14岁,老师便要用‘您’来称呼学生。但是中国人看的不是年龄而是辈分,不管你几岁,只要你站在你妈或爸身边,就是‘小孩’,就没有身份,没有声音,不是他讲话的对象。所以他才会眼睛盯着你的妈或爸发问,由‘大人’来为你代言。”
  菲力普做这总结的时候,我真的傻了。
  此后,即使站在朋友身边的孩子只有酱油瓶子那么高,我也会弯下腰去和他说话。
  (摘自《视野》2010年第19期)
  
  不要弄脏别人的衣服
  邓 海
  
  市里来了一位美国的教育学专家,学校辗转联络邀其过来做场讲演,我和同事开车去接。那天偏偏下起了大雨,这位叫怀特的专家倒也和蔼可亲,上了车不断用半生不熟的中文和我们开玩笑。
  从市区到县里的一段路正在大修,恰好是中午下班的高峰时间,人流如织,泥水雨水自行车小汽车交织在一起,路面上积水一块块的,车轮飞过,多半躲闪不及地会被溅得泥头土脸。尽管路面还不算太坑坑洼洼,在上这段路前,我们还是小心地提醒怀特先生要坐好,他起先也没在意,依然谈笑风生,在我们不断按喇叭的声响里他警觉地看看窗外,才发现走的是这条路,他立刻一边摆手一边扯大嗓门儿叫“NO、NO、NO”。同事赶忙刹车,英语老师颇有微词地说,怀特先生,请坚持一会儿,马上就到了,路面整修呢。他直摇头,说:“我不是这个意思。”搞半天,我们终于明白,他是担心我们飞转的车轮把泥水溅到行人身上,而且提了两个要求:一是这段路上不得按喇叭催促行人和其他车辆;二是遇到小水潭要先让行人通过。同事问:Why?他只一个理由:因为我们坐得比他们舒服。
  后来他在讲座上谈到“尊重学生”的问题,举了这个例子,他说,“尊重”就是你别弄脏人家的衣服,而不是弄脏了之后再去道歉和清洗。
  再次听到“不要弄脏别人衣服”,是从德国回来的好友邀请我去下乡采风的那次。晴好的天气,凉风习习,我正换运动衣旅游鞋呢,可他突然来电话说不能去了。我问他原因,他说不能开车。我笑笑说,我也有驾照可以开啊。他说,不是车的问题也不是人的问题,是风的问题。我很疑惑,告诉他没有龙卷风台风什么的啊。他急急地解释说,是他忽然看到天气预报说风力五级左右,而去乡下的那条路很长一段是沙石路,车一经过尘土飞扬,遇到稍微大点的风,估计行人会更遭殃的,不能弄脏别人的衣服啊……
  我终于理解了8200万人口就有5000万辆汽车的“汽车王国”德国,居然路面秩序井然:因为他们不“善于”见缝插针,因为他们敬畏黄白线,因为他们关心着车外同一马路上陌生人的衣服和心情。一切就是我们说得太多做得太少的简单的两个字——“尊重”而已。
  
  (摘自《读与写·初中生》2009年第5期)
其他文献
高二那年,他遇着她的时候,他18岁,她17岁。那天,纯属巧合,他和几个同学在操场上踢球,一不小心,足球被他踢飞,砸着了操场路边的一个女孩儿。  女孩儿是他隔壁班上的校花,他注意过她。这下,他慌了,赶忙跑过去。他刚想向她道歉,她却回头朝她一笑,说:“想把球送给我吗?”  他紧张地连声说:“是,是,不过,等踢完球,我亲自把它送给你!”  “那你说话要算数哦。”女孩儿漫不经心,像是调侃。  踢完球,他发
期刊
他是《梨园春》戏迷擂台赛中年龄最大的戏迷,86岁,白发,清瘦而矍铄。他站在那个华丽炫目的舞台上,一段京剧《武家坡》,铿锵有力,底蕴十足,台下掌声雷动。  都只当他是个普通的戏迷而已。  可是,在那个参赛者无不盛装出场的舞台上,他只着朴素的衬衫长裤。被主持人问及,才知道,这是他最好的衣服,衬衫是村干部给的,裤子做了四年第一次穿。而后,他背后艰难的家境浮出水面:一个精神障碍的女儿,一个同样有残疾的女婿
期刊
他出身贫苦,在一家俱乐部里打工。每天,他都要面对许多繁重琐碎的工作。繁重的工作并未使他感到疲倦和畏惧,他最头疼的是:自己每天得步行40多分钟去俱乐部上班。他做梦都想拥有一辆自己的汽车,可他微薄的薪水总是让他的希望一次次地破灭。  后来,有朋友劝他:买彩票试试运气吧。  他从积蓄中拿出10美元买了彩票。谁知这一次命运之神光顾了他,他买的彩票居然中了大奖!他用这笔钱买了辆小汽车,从此,他开始驾着自己的
期刊
“你爱我吗?”“很爱很爱你。”“那你会爱我多久?”“一辈子,此生只爱你一个,当你是宝,你哭,我心碎了,你笑,我就觉得世界都是我的。”  这样的对话,恋爱中的男女大抵都会说,都觉得眼前遇到的这个人,便是自己的一生一世。殊不知,时间,可以还原爱情的模样,以及当初的那些山盟海誓。  世纪末的台湾,知名歌手陈升做过一件极其浪漫又充满着伤感的情事。他在计划下一年的跨年演唱会时,决定提前一年预售门票,而且只售
期刊
我的一位异性朋友因为厌倦平淡呆板的婚姻生活而选择了离婚。离婚后,她和老公成为朋友,两人偶尔会相约喝杯咖啡或看场电影,彼此间又有一些情感火苗开始蠢蠢欲动。  她说:我似乎又找到了当初谈恋爱时的感觉。  她的老公也是我的朋友,一次聚会时,我调侃他说:离婚是一次进修啊,你小子进步不小啊,都懂得哄女人了!  朋友指天呼地。大喊冤枉,说:我绝对没有刻意改变任何东西,以前怎么做的,现在也是怎么做,只是她的心态
期刊
每当黄昏降临,她便欣然期待着邮差那美妙的敲门声。  她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15岁以前,她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女孩子,到乡间总骑着小白马在绿色的草原上驰骋。15岁那年,她骑马时不幸摔下来,此后二十余年,她一直与床榻相伴。  不幸接踵而至:先是母亲去世,尔后是陪她在乡间养病的弟弟溺死在从她窗前流过的河里。她不得不从乡间回到伦敦,但城里阴冷潮湿的气候使她的身体越来越糟。她蛰居在屋里,像一只冬眠的睡鼠,动弹
期刊
我注意到小唯,是在一次歌唱比赛上。我记得自己得了第一,下台后骄傲地坐在选手席上,却并没有几个人,朝神采飞扬的我看过来。我甚至试图用大声的咳嗽,来引起落选歌手的关注与仰慕;可惜,周围依然是一片清冷,有几个女孩,还在我得意的低声哼唱里,不屑一顾地白了我一眼。我的快乐,在外人的冷落里,瞬间黯淡无光。小唯就在这时,从背后拍拍我的肩膀,微笑说道:安,你的歌声,真美。我回头,在忽闪忽灭的灯光里,看见一股暖流,
期刊
他身体前倾,手紧紧相握,指尖都有点发白。脸,埋在黑色礼帽里。  他是个潇洒的舞者,在健身机构上班。他爱上了前来健身的大学女生小琪。热恋期间,他曾经把一枚戒指缝在玩具熊里,送给女友。针脚肯定很蹩脚,却让对方十分感动。  相恋两年,因为种种原因,女友决意离去,不接电话,不回短信,拒绝见面。生性骄傲的他不得不求助电视台某档节目,宁肯在大庭广众曝光私密,也要做最后一搏。  讲完自己的故事,他听到主持人说:
期刊
小时候,她和他玩得很好,放学总是一起回家。那条曲曲折折的小路,不知被他们走了多少遍,春天路上有油菜、粉蝶,夏天有西红柿,秋天有稻谷,冬天有白雪,总也看不够。五年级,他有了人生第一辆自行车,每天开始从大路骑车上学,她还是一直走小路,她和他碰面的机会少了。后来,他书读得越来越差,高中没毕业就辍了学,跟着村里人去大城市打工,倒是她,一路磕磕碰碰,竞读到了研究生。  那么多年,他从没和她联系过,她也从没联
期刊
办公室的晓琳和她的男朋友相恋五年,马上就要走上红地毯了。我发现晓琳这些天一直愁眉不展,心事重重。按说即将做新娘了,应该很快乐才对,晓琳怎么会这样呢?一问才知道,晓琳正在和她男朋友因为买房子的事闹别扭,晓琳坚决要求把她的名字也写进房产证,可这个想法遭到男朋友父母的强烈反对,毕竟购买这套两居室的房子男方出了所有的钱。晓琳也有她的理由,既然他爱我,还在乎房产证上有我的名字吗?我劝晓琳想开点,反正以后结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