竖直平面内圆周运动的临界问题分析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iclin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竖直平面的圆周运动是高中物理的重难点内容,由于此类题型涉及变速曲线运动及牛顿定理的灵活运用,因此学生对其较难掌握,为了让学生对此类问题能有更清晰的认识和理解,下文就此类问题分四种情况进行讨论。
  一、绳拉球模型
  一轻质绳半径为r,绳端系一质量为m的物体,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的受力分析。
  1.最高点,如图1所示:
  (1)由于轻绳只能提供拉力,在最高点对小球受力分析,因此临界条件为刚好由重力提供向心力,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
  mg=m■ ①
  此时小球恰好能过最高点,临界速度为
  v=■ ②
  (2)当v<■时,小球不能通过最高点。
  (3)当v≥■时,小球可以通过最高点。可以看出,当小球运动速度越快时,其轻绳拉力越大。
  2.最低点,如图2所示:
  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
  F■=F■-mg=m■ ③
  由此可见,当小球的运动速度越大时,轻绳拉力越大。
  二、杆模型
  一根长为r的轻杆,其一端与一质量为m的小球相连,小球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
  1.最高点,如图3所示:
  由于轻杆与轻绳不同,除了可以提供拉力之外还能提供支持力,因此其受力:
  F■=mg±F■=m■ ④
  (1)当V=0时,小球的重力和杆对小球的支持力满足二力平衡,小球刚好能通过最高点。
  (2)当④式取减号时,轻杆对小球的作用表现为支持力,此时小球速度越大,轻杆支持力越小,当v=■时,F■=0,即只由重力提供向心力。
  (3)当④式取加号时,即v≥■时,轻杆对小球的作用表现为向下的拉力,此时小球速度越大,轻杆拉力越大。
  2.最低点,如图4所示:
  最低点时与轻绳情况相同,均表现为拉力,小球速度越大时,轻杆对其的拉力越大。
  三、圆轨内侧运动模型
  一内壁光滑半径为r的圆环竖直放置在平面内,质量为m的小球沿其内表面做圆周运动。
  1.最高点时的情况和绳拉球模型一样,如图5所示即可得出:
  (1)当v=■时,此时速度为临界值,小球刚好能通过最高点。
  (2)当v<■时,小球不能通过最高点。
  (3)当v>■时,小球可以通过最高点且对壁有压力。
  2.最低点,如图6所示:
  这时由③式可知;小球运动速度越大,则内轨的支持力越大。
  四、小球在竖直管内做圆周运动
  一内壁光滑竖直放置的半径为r圆管形轨道,质量为m的小球在其管内做圆周运动,小球直径略小于管内径。
  1.最高点,如图7所示:
  此模型和轻杆模型一样,轨道可能受小球的压力和支持力,牛顿方程和④相同。
  (1)当v=■时,此时只由重力提供向心力,小球不受轨道的作用力。
  (2)当v<■时,管道对小球表现为内管壁对小球的向上的支持力。
  (3)当v>■时,管道对小球表现为外管壁对小球的向下的支持力。
  (4)当v=0时,物体刚能过最高点;即为过最高点的临界条件。
  2.最低点,如图8所示:
  这时由③式可知;小球运动速度越大,则轨道对小球的支持力越大。
  总结:分析圆周运动时,找准向心力的来源尤为重要;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在最高点和最低点问题的求解关键就是对质点(小球)进行受力分析得出向心力即为合外力(F■),再由牛顿第二定律列出方程即可求解。
其他文献
近些年来,随着人口数目的急剧增加和医疗资源的相对匮乏,严重增加了社会的医疗负担。住院患者中,95%以上都会采用输液的方式进行治疗。但是传统的输液方式具有输液速度不够准确
摘 要: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在学校教学中的不断应用和普及,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逐渐深入课堂教学中,现阶段的教学更加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同步发展,这不仅顺应了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要求,更符合新课程对于实际课堂教学的理念。高中历史知识主要是以初中历史的学习作为基点进行的,以更广泛、更全面的中外历史为基础内容,实现学生以史为鉴,振兴中华的学习理念开展的教育课堂,教师要根据这一特点开展“动静结合”
活动教学是新课改背景下出现的新的教学手段,这种课堂学生参与度高,课堂气氛活跃,一经推广,被许多老师广泛采用。课改后的高中政治教材呈现“时代性”、“生活化”的特征,从操作性上看,具备开展活动教学的条件,并且从实际操作的效果看,打破过去一潭死水的政治课堂,如何在沸腾的活动教学中实现“活动、能力与分数”的有效对接,是值得思考的话题。  以王老师执教的《经济生活》第九课第一框《市场配置资源》新授课为例。 
在地理教学中只有结合生活才能培养学生学习兴趣。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标准中的生活化教学要求教师结合实际生活选择教学内容、寻找生活化的教学方法、设计生活化
摘 要: 社会在进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对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让课堂教学效率更高成为现代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新课改实施以后,地理课程教学更是面临如何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问题。本文对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并针对如何提高初中地理教学的有效性提出建议。  关键词: 新课程背景 初中地理 教学现状 高效课堂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直接影响新课程改革的效果。因此,
环糊精(Cyclodextrin,CD)是由D-吡喃葡萄糖基以α-1,4葡萄糖苷键连接而成的环形低聚糖,因环连的葡萄糖基数的不同而分为α-、β-、γ-、δ-、ε-、ζ-及η-环糊精等(葡萄糖基数分别为6、7、8、9、10及11),由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CGTase)作用于淀粉而产生。环糊精分子中央为环形疏水空隙,其内可包接多种化学物质,使其理化性质得到改善,因而在制药、食品、农业以及化妆品等领域
从初中地理教学的实际情况看,一部分学生对地理学科学习不够重视,积极性不高,这严重影响了地理学科教学整体质量。因此,在当前阶段对于地理教师来说,努力探索更为创新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和课堂效率,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和兴趣至关重要。a  一、比较分析,加深印象  在地理学科学习中,常常会出现很多相类似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如果不加以区分则往往会使学生将二者相混淆,不利于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教师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