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的教学案例研究

来源 :湖北教育·科学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jduj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持人簡介:史瑞娣,曾代表我国参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优秀示范课的拍摄活动,江苏省素质教育先进个人,江苏省“特级教师后备班”学员,江苏省无锡市科学学会理事,江苏省无锡市“又红又专青年教师”,江苏省无锡市“十佳教师”。
  勇辉,江苏省教育学会小学科学专业委员会理事,教育部“国培计划(2015)”示范性综合改革项目——小学科学特级教师后备能力提升研修班学员,江苏省无锡市乡村骨干教师培育站导师。
  一年前初次相聚,宜兴史瑞娣、勇辉名师工作室成员们那份青涩还分外清晰,转眼间,一年光阴倏忽已逝,真可谓“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1.加强阵地建设
  工作室配备了独立的办公区域和专用教室,收集、整理并购买了与科学探究有关的书籍一千多本,配备了办公电脑,为每位工作室成员订阅了《科学课》等科学教育专业杂志。同时,讨论制定了工作室建设三年规划、工作室章程、成员工作职责等制度。
  2.加强活动引领
  一年多时间,工作室组织成员参加全国、省、市级公开课活动,并组织师徒结对课、个人研修和集体研修、交流展示、跨区域联盟等活动,引领成员们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工作室1个精品课堂教学模式的创设、3次无锡市级以上的大规模展示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应。
  3.加强教育科研
  在探索课堂实践的同时,工作室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承担了江苏省“十三五”重点课题《科学、工程、技术整合的教学案例的研究》,以及无锡市《小学生科学探究思维可视化研究》《主动参与式课堂有效学与教研究》等课题研究,为工作室确立了研究方向。
  江苏省宜兴市新庄小学(214266)
其他文献
“备课”就是教师课前做的准备工作,需要教师在充分地学习课程标准、钻研教材、开发教学资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弄懂弄通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然后创造性地设计出目的明确、方法适当的教学方案。对于开放性的科学课,“备课”是值得我们潜心研究的问题,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和完善。科学课到底应该怎样“备”?笔者有以下几点心得。  一、课程目标是“备”的核心  课程目标是指导课程设置、编排、
期刊
2017年6月28-29日,教科版小学《科学》新教材培训暨研讨会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经纬小学成功举办,来自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350名一线教师、教研员参加了本次培训。  聚 焦  简短的开幕式后,教科版《科学》教材主编、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郁波,课程标准修订小组成员、教科版《科学》教材编写组核心成员喻伯军,分别以《教材修订说明及教学建议》《2017版的几个特点》为题将参会教师的注意力聚焦
期刊
科学课堂应该追求“简约而不简单”,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获取科学知识、发展实践能力、提升科学素养。下面,笔者以“物质的变化”内容为例,谈谈小学科学“简约”课堂教学的策略。  一、简约不等于简单——科学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1.简约教材,敢于取舍  课程改革的深化对科学课提出了新的要求,教材不再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唯一依据,而是一种教学资源,是学生学习的范例。新课程要求教师不再单纯地“教教材”,
期刊
笔者有幸参加了在南京召开的“2016年新媒体时代的小学科学教育改革国际论坛”,聆听了来自美国普渡大学的L.Bryan教授执教的小学科学课——《科学中的模型》,感慨良多。比较这堂课和国内的大部分科学课,发现在东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观念之下,过程和结构相近的科学课堂往往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这些不同的特征对于我们进一步深化小学科学课程改革、变革课堂教学形态具有一定的启发。  一、节奏慢VS节奏快  美国小
期刊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对低年级的探究要求是:在教师指导下,能从对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能依据已有的经验,对问题作出简单猜想;了解科学探究需要制订计划;能利用多种感官或者简单的工具,观察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能用语言初步描述信息;能简要讲述探究过程与结论,并与同学讨论、交流。  一、二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比较好动,喜欢表现自己,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在教授一年
期刊
编者按:近年来,全国各地陆续设立了小学科学名师工作室,尽管授予单位、经费划拨、管理措施、考核办法、授予年限等不尽相同,但相同的是,各工作室都由知名、资深的小学科学教育专家、优秀特级教师领衔,集合了区域内小学科学教育的核心教师团队,是带动区域教研乃至推动全国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力量。  同时应该看到,在实际运行中,各工作室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的如跨区交流不足、经费保障欠缺、成果输出受限等,但这些问题
期刊
小学生对大自然充满着好奇,并不断地探索周围的世界。将学生的好奇心和科学能力相结合,开展一些户外探索是十分有意义的。它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建构一些科学概念,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也能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机会。此外,户外探索还能够培养学生各方面智能,加深他们对大自然的理解。  随着学生对自然世界的理解不断加深,他们也在逐步建构对事物规律的理解。教育家威尔逊认为:“在户外的经历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学
期刊
湘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材是整套教材的起始册。本册教材从儿童的已有经验、生活实际和周围环境要素出发,在卡通人“指南车”的引导下,以认识周围常见现象、事物的特征或性质及学习认识事物的方法为线索,设计了33个丰富有趣的探究活动。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分类、小制作、小实验等多种形式的探索,学习有关的科学知识,发展观察、描述、比较、分类等认知能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他们关注人与自然
期刊
教育部2017年新颁布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素养包括多个维度,不同的素养要通过不同的学习活动加以培养,科学教师应尽可能掌握多种科学教学方法和策略。要多采用能激发学生兴趣、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以及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使学生愿意主动学习。戏剧表演、科学游戏、模型制作、现场考察、科学辩论会等,都是科学学习的有效方式。”可见,新的课程标准把游戏提到了一个重要
期刊
编者按:2017年颁布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媒体的建议”指出:“现代教学媒体及技术具有许多优势:它能将抽象的科學概念具象化,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它可以创设虚拟的问题情境支持学生的探究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教育信息技术日益普及、软硬件不断完善的今天,3D技术作为一种新兴技术,已经在电影、游戏等领域取得成功,它作为一种教育技术,已经在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方面有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