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长安洛阳建都争执的几点浅显看法

来源 :颂雅风·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rroa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都城问题是古代中国的重要问题,在古代,建都地点是重要的论证内容,有多样的原因。周振鹤先生在《东西徘徊与南北往复——中国历史上五大都城定位的政治地理因素》一文中创造性地提出了政治地理这一分析视角,认为都城建设有存在稳固政权根据地的因素,以此来解释在短暂的时期内,某一政权往往出现建都地点在两地间徘徊转移的情况。这是政治观念对历史地理研究的重要投射,无论对于历史研究抑或当代规划,都应当予以重视。
  周振鹤先生对于各个都城的具体分析都具有创造性的见解,然对于隋唐之际长安洛阳的两地争执,可能是介于篇幅问题,周振鹤先生在此文中有未曾展开论述的部分,因此有立论不足的地方。周振鹤先生以为,西周至于唐代,长安洛阳两地均是适宜建都的地方,因此这一时期内,都城在长安洛阳两地间徘徊;同时隋唐之际,经济文化重心依然在黄河流域,加之关中本位政策的影响,长安地位不至于下降,只能用洛阳天下之中的地位来纠正长安的偏向,因此把都城局限在区位优势突出的长安洛阳两地。
  愚以为,隋唐之际长安洛阳的争执已经接近尾声,长安洛阳的区位状态此时也有不同。隋唐之际长安与洛阳并非能说成是同等地位上的建都地点,况且隋唐之际的文化中心是否在黄河流域,仍然是值得商榷的问题。此外,洛阳是否是“纠正”长安,还需要联系当时的政治现实,用政治地理视角来予以分析。
  首先分析第一点,隋唐之际长安洛阳的区位状态。对于隋唐时期来说,长安洛阳都是传统意义上的都城,况且两地都有周汉两代大的统一王朝作政治信用背书,自然对天下百姓形成向心力,因此不存在政治观念上的偏废之感。从这一政治观念出发,长安洛阳属于同等地位。当然不可忽视,隋唐两朝贵族均处于关陇之中,长安确实接近根据地,据险固守也有此考虑,但此处用关中本位政策来简单地划定长安洛阳何地更胜一筹,实有不足之处。
  隋唐贵族出于关陇是不争的事实,但不代表所有的隋唐贵族还要继续执行强化关中的政策。杨坚出于关中不假,但炀帝其人长居江南,身有明显的南方士大夫特征,自己也有广泛的江南情结,因此炀帝的执政特点有明显的弱化关陇势力,强化南北共生特征。炀帝出镇扬州期间,视江南为文化圣地,对江南文化体现出求贤若渴的态度,收纳了大量的南方文士来充盈自己的政治团体“招引才学之士……百余人以充学士”。炀帝在文化思想上贴近南方,通过“言习吴音”的方式博取江南士族的好感。而在登基之后,这些南方文人成为了炀帝打击关陇贵族的工具,炀帝时期的“五贵”集团中已不是单纯的北朝势力主导,宇文述、苏威为传统的北周勋贵,裴矩身有北齐背景,虞世基、裴蕴二人则有江南一系背景。“隋室旧臣,始终信任,悔吝不及,唯弘一人而已”的情景证明,炀帝时朝中官员的地域更替已卓有成效。炀帝以江南势力牵制北朝勋贵的同时,暗暗打击北朝势力,“魏、周官不得为荫”。由此江南与北朝士子在为官上并无二致,开始趋向同等地位。
  因此在炀帝登基之后,选择远离大兴城(长安),迁都洛阳,并非是如周振鹤先生所说,为了稳固关陇地区这一根据地。换言之,洛阳不是对长安的纠正,而是对长安的彻底反动。特别是炀帝对江南的看法也不能为周振鹤先生的观点提供佐证。炀帝一直将江南作为大本营来建设,开皇年间争夺储君地位时,炀帝曾经表示,如若事情不成,则“据淮海,复梁陈之旧”,实行割据之事。隋末三巡江都时,义军蜂起,炀帝意图“筑宫丹阳”,偏安江南。此两件事足以证明此时的国家根据地已经不是关陇地区。即使以李唐出身关陇为反例,但也应当认识到这一问题:李唐有关陇背景,但起事源于晋阳,《唐摭言》中提及唐太宗“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说明李唐擢才不以军功、郡望为限,已经打破狭隘的关陇认识。大业年间开始,直到李唐时期,缘何还以关中本位观念来认识此时的都城建立?
  其次,对于周振鹤先生所言隋统一后文化中心还在北方,认为洛阳是对长安地理偏向的“纠正”,愚以为此看法不妥。北朝彼此间战乱频繁,关陇集团因军功立身,在执政方式上也有先军政治的传统。军功集团把控朝政,使得北朝往往重视军功而不重视文教事业。战争较少的南方因此文化更盛,江南作为当时的文化中心,是“中原士大夫望之以为正朔所在”。南方文化在此时是有流行于全国趋势的。而周宣帝时期军事压力减轻,政治模式由军功立威转化文官政治的趋向开始凸显,且周宣帝本人的政治亲信团体中郑译、刘昉等人均具有更强的文人属性,这使得周宣帝为了加强君权,需要更加主动地提升文人势力,因而周宣帝集团与北周武夫有着完全不同的路线之争。这说明此时北朝统治者已经开始利用江南文化来改善政治模式。而从周宣帝到隋炀帝这一段时间线来看,政治模式已经有了打破关陇而全国共生的趋向,南方文化的抬头在其中做了引导者而非追随者,南北共生以北方向南方转化为发展契机,足以证明此时南方文化的主导地位。洛阳“纠偏”长安一说的前提是长安仍旧是全国的主流核心地区,但此时的政治形势证明,统治者在施政方案中重视南北共生趋势,并把南方作为两条线中更为主导的一条线来处理,说明洛阳在统治者心目中已经占据了主流的政治核心。洛阳既是核心,长安此时则是对南北共生的阻碍,统治者避之尤不及,怎么能够去纠正偏离了核心的长安?故周振鹤先生认为北方为文化中心,洛阳有纠正之用的看法并不妥当。
  愚见以为,隋唐两地的定都不能简单的用政治地理眼光分析。大興城定都一则受到了当时旧的长安城“水皆咸卤”的影响,二来与文帝个人的一些事件有关。《隋唐嘉话》载,“隋文帝梦洪水没城,因恶之,乃移都大兴”。虽然此书刻意附会洪水为高祖李渊,但也说明此时文帝并不属意旧的城池。况且此时长安地区并非如周振鹤先生所言是农业重镇,其粮食问题并未得到解决。直到隋文帝修建广通渠之前,长安地区的粮食问题都是无法解决的死结,开皇年间多大旱,一有大旱,往往文帝率领百官去洛阳“就食”,开皇末年文帝放关中百姓去洛阳“逐粮”,说明长安地区的环境承载力已经超过了极限。且不说大兴城,杨素修建仁寿宫大肆征发民役,也用了一年时间才修成,这等浩大的宫城需要大肆毁坏树木,这加速了环境承载力的破坏。炀帝时期即使愿意留在大兴城,何以解决环境问题?   然上文提及,李唐擢才不以郡望、军功为限,打破狭隘的关陇认识,且李唐起事中关东人才众多,何以不在洛阳建都?这与隋末的战争有关。隋末战争开始之后,炀帝本人当时居住在江都,晋阳起兵后李渊迅速占领了长安城。在此之后,长安一直被作为李渊集团一个稳定的后方,并未经历过大的战乱。与此同时,河东地区先后有窦建德、刘武周、王世充等人起事,李唐与这几股势力长期战争,导致关东地区成为主战场,这使得关东地区遭受破坏,李唐即使有定都关外的意愿,客观条件也不能容许其定都于此。更何况长期战乱下人口减少,在洛陽营建新都缺乏人口支持。大业五年隋户口鼎盛,共计人口四千六百一万九千九百五十六人,而历经战乱之后,“户口太半为复”,直到中唐的天宝十一载,人口达到四千八百一十四万三千六百九人,此时才大致恢复到与大业五年人口数相当的水平。人口达至某一水平需要长期累积,即使考虑到隐户这一情况的干扰,不能得出唐初的具体人数,但两相对比,足以佐证唐初人口锐减一事。李唐想要征发民役,一则无民可征,二则隋末不惜人力而败亡的结局正在眼前,稍有政治眼光的统治者都不敢重蹈覆辙。长安此时还有旧的大兴城可以使用,且两地之间有广通渠沟通漕运,定都洛阳一事反而并非急切之举。
  以上是关于周振鹤先生文章的一点愚见。愚以为,周振鹤先生在隋唐之际长安洛阳的定都争执分析中,在客观条件上,忽视了当时长安城本身的弱势情况与唐初人口不足以定都洛阳的现状;在政治地理视角下,对北方文化中心论缺乏史实支撑。同时愚以为,关陇集团下限何时,这是需要论述的问题,周振鹤先生应用某一种论断,认为隋唐定都长安是受到关陇根源的影响,本无可厚非。但周振鹤先生忽视了北周末年周宣帝开始对北朝军事贵族政治的反动情绪,忽视了隋炀帝时期政权南方势力抬头,南北共生局面逐步形成的现状。而这一史实与周振鹤先生政治视角的立论出发点紧密相连,缘何视而不见?况且从这一角度而言,隋炀帝并非守成之君,而是进一步开拓进取,从政治上建立新的国家的创业之君,因此周振鹤先生所言“王朝进取定都长安,王朝守成定都洛阳”的论断并不准确。事实上,王朝的政治态势只与统治者领导下的政治路线有关,而不与都城所在何处有所关联。决定定都地点的是城市的区位优势与政治条件是否成熟。长安洛阳被固化为进取守成的标准,是过于机械的论断,更无法解释隋唐两度并存的政治状态。故愚姑妄言之,认为周振鹤先生在隋唐之际的分析有不妥当之处。
  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其他文献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世界充满着好奇心、想象力,他们的心理世界丰富多彩,不受任何限制。正是由于这一特点,他们勇于探索内心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多种可能性。小学生DIY手绘制作艺术品,则让他们走上了发现艺术之美的梦想之路。  一、寻找梦想的初衷  (一)唤醒和激活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小学阶段是最富于想象力的阶段,小学生的心理世界充满无限的色彩和不受任何限制想象,他们勇于探索内心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多种可能性。成
期刊
摘要:本文以油画艺术中的色彩情感表现为分析对象,首先介绍色彩情感表现的内涵,接着分析色彩在现代油画艺术中的重要性,再接着阐述了色彩在油画创作中的情感表达应用,最后论述中国油画艺术在色彩的情感表现,以便更好地分析油画艺术中的色彩情感表达。  关键词:油画艺术 情感表现 色彩  油画创作是画家以现实生活为基点,通过某一瞬时状态融入情感,以各种不同的颜色以及形状重新组合对现实生活场景创作作品,进而表达情
期刊
摘要:随着新时代新课标对中小学生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的教辅编辑也面临着必不可少的改革,教辅编辑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更新自我教育观念变得极为重要,这也映射出了出版社对我们的教辅导编辑资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目前来讲,我们国家对于学生教育方面,尤其是教辅图书方面的质量不容乐观。很多时候没有办法保证基本的书籍物质需求,这主要和教辅图书编辑的质量以及综合素质能力有关。此文从如何提升教辅编辑的政治素养以及
期刊
中外美术作品风格各异,有的色彩飞扬,如高更、梵高的作品,有的沉静内敛,如蒙德里安的抽象作品;有的潇洒狂野,如张旭的草书;有的俊逸潇洒,如现代艺术大师启功的作品。这些作品有时让我沉思它背后的东西,比如和人的性格气质的联系,而性格气质又有很大部分是与生俱来的。本文结合教学实际试探寻找性格和作品之间的联系。在心理学上把气质分为四种类型,即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胆汁质。而这四种类型都可以在绘画作品中找到
期刊
摘要:奥尔夫音乐教育是儿童音乐教学的必备手段之一。它尊重儿童的心理和成长规律,并进行有效的教学。本文是从奥尔夫音乐教育中节奏元素来论述。从奥尔夫本人的音乐经历开始,介绍节奏和声势的能力,并通过节奏的功能和特点为儿童服务,让儿童感受节奏带来的愉悦。  关键字:奥尔夫音乐 节奏 作用  一、奥尔夫音乐教育  奥尔夫出生在一个有很多艺术家出生的国家——德国。家庭的艺术氛围,影响了他的一生。喜欢戏剧音乐的
期刊
摘要:平川区教研室于2018年3月制定了《平川区农村学校经典诵读活动实施方案》,编印了以《弟子规》《三字经》和新课程小学阶段必背古诗词为主要内容的校本教材,并迅速在全区农村学校启动了以诵读经典为主要内容的“经典诵读”活动。与此同时,各学校筹备成立了经典诵读研究小组,在全区农村学校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  关键词:农村学校 国学经典 实践研究  “宁静致远”“和为贵”“天人合一”是经典国学中的三对关
期刊
2014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妙语连珠:“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歡迎。”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内涵丰富,立意高远,就像“定海神针”,给广大的文艺工作者指明了工作的方向。  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金句频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对于人才综合素养要求也越来越高。中小学教育作为我国的基础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培养高素质的中学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已经成为了当前中学教育的目标。合唱由于其独特的演唱形式在初中学生素质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提高初中合唱教学训练的有效性,对于初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于提高初中合唱教学训练效率的策略展开研
期刊
摘要:在文学作品中,意境是一种用于表现情感的方式,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与现实景物的融合统一,具有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特点,能够形成一种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在文学创作,意境是一种作者抒发情感的方式,意境在文学创作中的运用能够陶冶读者的情操,让读者沉浸于作者所创设的情境之中,身临其境地体会作品中的意境之美,感受作者寄托于作品之中的思想感情。本文结合具体的文学作品,对文学创作中的意境进行分析。  关键词:
期刊
摘要:在文学素养的培养过程中,阅读与写作是最为主要的两个途径。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是一种“鱼与水”的关系。阅读能够为写作提供源源不断的营养,而写作则能够使我们对文章理解得更加深入,融入自己的主观想法,从而将文章中的思想、情感内化为自身所具有的品质,真正实现文学素养的提升。现在不少人都将阅读与写作分割开来,以至于读了很多书,但感觉并没有实质性的收获,或者忽略了阅读积累,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