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金融视角下农民商业保险消费与投资倾向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abc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基于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查”项目数据,通过构建二值选择模型和倾向得分匹配模型考察了普惠金融视角下农民商业保险消费对农民投资倾向的影响。研究发现:(1)农民商业保险消费的提高显著地促进了农民参与金融投资活动的意愿,并且在控制自选择过程所产生的内生性之后这种促进作用依然显著;(2)普惠金融中商业保险的普及有助于提高农民参与正规金融投资活动,对非正规金融投资不显著;(3)保险知识的普及对于农民参与正规投资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说明普惠金融体系中商业保险的普及对于引导农民形成正确的投资观、参与正规的投资活动具有显著的正向指引作用。基于此,应进一步完善普惠金融体系并发展农村保险,为农民生产、投资活动提供保障。
  关键词:普惠金融;农民商业保险消费;农民投资倾向
  中图分类号:F3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21)05-0085-10
  收稿日期:2020-11-03  DOI:10.13968/j.cnki.1009-9107.2021.05.10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2013110091)
  作者简介:马学琳,男,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投资经济。
  *通信作者
  引 言
  金融对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未来金融体系的发展方向就是普惠金融。联合国在2005年“小额信贷年”首次提出普惠金融的概念,即在完善的法律和制度内,发展金融体系使得它可以为不同层次或者个人提供其所需的金融服务。之所以提出这个概念是因为,在当时大多数国家或地区的金融发展中都出现了严重的金融排斥现象,即金融机构为了降低成本和规避风险,采取关闭边缘地区分支机构、提高金融服务准入门槛等措施,将低端客户如农民群体、中小型企业等排斥在金融体系之外。如果低端客户想获得金融服务,则需要花费更大的成本,这往往使这些弱势群体陷入更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形成“马太效应”。因此发展普惠金融,完善金融体系便成为各国发展的目标之一。我国在2015年发布的《推进普惠金融体系发展规划》中正式提出我国要发展普惠金融体系,明确指出了中国普惠金融体系的构成包括:银行机构、新型金融机构(小额信贷、典当行、互联网金融等)、保险机构。保险市场是普惠金融体系的三大支柱之一,它作为一种风险的补偿方式,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对于经济补偿、投融资以及公共管理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消费结构的不断优化,我国居民对于保险消费的意识在不断增强,但总体水平依然较低,而且农村居民的保险意识整体上要远低于城市居民。由于缺乏保险意识,农村商业保险市场的消费需求远低于供给,造成了市场失灵。为了提高农村居民的保险消费意识,政府针对农民的保险推行了保费补贴政策。政府希望通过补贴可以唤醒农民主动参与保险的意识,构建一个有效的农村保险市场。农村居民在金融发展过程中一直处于相对弱势,他们也是金融排斥的主要对象之一。根据刘妍等的调查,2015-2018年在被调查的260户村民中仅有17户主动参与购买商业保险[1]。发展普惠金融,推进农村商业保险市场体系的完善应成为我国未来农村保险市场的主要发展目标。
  综上所述,研究普惠金融视角下农民商业保险的消费和投资倾向,对于提高农民的保险意识、帮助农民家庭资产结构的优化、激励农民参与多元化的稳健投资活动、促进农村商业保险市场的完善、推进普惠金融体系建设的进程和实现对农村贫困居民的“精准扶贫”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文献综述
  普惠金融的概念一经提出,不仅得到了各国政府的积极响应,同时也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学者们对于普惠金融框架体系的研究主要从普惠金融产生的原因、普惠金融的测度和普惠金融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这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首先,对于普惠金融产生的原因,学者们一致认为是为了解决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金融排斥问题,但是不同学者对于金融排斥的研究角度各不相同。最初分析普惠金融中的金融排斥现象是从地理分割角度进行的,Leyshon等从地理因素来考察金融排斥形成的原因,认为偏远地区的经济落后是造成金融排斥形成的自然条件。由于金融排斥存在地理因素,必然造成金融市场发展不均衡,正规金融机构和非正规金融机构的分布也呈现出了显著的差异[2]。Conroy的研究发现,金融排斥是正规金融体系所特有的一种现象。弱势群体无法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服务,只能寻求非正规金融机构的帮助。由于非正规金融机构受法律法规的约束有限,往往会使弱势群体陷入更加困难的境地[3]。我国金融排斥的对象主要是生活在偏远地区的农民群体,董晓琳等对这些群体进行了深入分析,她认为我国农村产生金融排斥的主要原因是城乡建设的差异和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造成金融机构对农村的支持度较差[4]。为了应对金融排斥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學者们提出了发展微型金融机构的办法[5],但是这些微型金融机构在经营管理上难以弥补其自身的运营成本,因此无法真正解决金融排斥问题。其次,在联合国普惠金融概念的基础上,学者们开始着手于普惠金融体系的测度分析。他们对于普惠金融体系的测度虽然略有差异,但是主要维度基本一致。Beck等最先对普惠金融体系进行定性描述,在详细阐述了普惠金融体系内涵的基础上,总结出普惠金融包含的三个维度,即地理上的金融渗透,金融使用的效用,金融产品的可接触性[6]。随后学者们在这三个维度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研究分别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对普惠金融体系进行测度。Sarma借鉴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构建了一套测度普惠金融发展程度的指数,采用了银行的渗透度、银行服务的可利用性和银行服务的使用状况三个维度对普惠金融体系进行测度[7]。Arora则将银行的渗透度替换为银行的便利性和经营成本[8]。可以看出Sarma和Arora的测度方式各有优缺点,前者没有考虑成本,后者则忽略了金融体系的整体性。最后,关于普惠金融体系的建立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学者们也进行了大量的实证分析,证明了普惠金融体系的建立对居民收入和社会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9-13]。   具体到普惠金融下农村保险市场和农民投资的关系,学者们主要从政策性保险的保障和信贷市场对农民投资的影响两个层面进行分析。首先,学者们通过对历史数据的研究发现经济与保险的发展呈现一种“S”型[14]。不同学者试图找出呈现这种“S”型的影响因素。总体来看学术界对于这些影响因素的总结主要包括家庭财务与家庭结构[15-16]、教育因素[17]等。其次,就目前农村保险市场的发展情况来看又有其特殊性,具体表现为因农村保险市场的需求不足而导致农村保险市场失灵[18]。之所以出现这种特殊性,学者们从不同角度给予了解释,包括农村保险市场更加信息不对称[19-20]、农民受教育程度不足[21]以及缺乏保险意识[22]等。为了解决农村保险市场发展受阻的状况,切实加强农民财产的保障力度,大部分学者从政府的政策性保险方面进行研究。政府对农村保险市场采取了保费补贴的措施,粟芳等通过研究我国农村的政策性保费补贴政策提出了超率累退保费补贴模式,认为这种模式可以提高农村保险的覆盖率[23]。但是政策性保險加大了政府的财政支出,也在一定程度上挤占了商业保险进入农村地区的发展空间。最后,对于保险与个人投资倾向的微观分析,主要集中在保险对于家庭资产的重新配置。宗庆庆等通过分析社会养老保险与我国居民的风险资产持有量的关系发现,养老保险显著地提高了我国居民的风险资产持有量[24]。李丁等又从社会互动的角度对我国居民购买保险的行为和资产配置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社会互动对于居民购买保险呈现正相关的显著影响[25]。
  综上所述,学术界对于普惠金融的研究大多站在信贷市场角度分析,而对于普惠金融中保险市场如何影响农民投资的研究相对缺乏,并且对保险市场的分析大都站在了政策性保费补贴的角度,对于如何发展农村商业保险的研究也相对缺乏。保险市场是普惠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普惠金融的目标之一就是充分调动市场相关机构主体的力量去完善整个金融体系,逐步降低政府的财政负担。因此发展农村商业保险成为未来普惠金融着重发展的目标之一。只有研究清楚普惠金融中商业保险消费与农民投资的关系,才能进一步提升农民的保险意识,使其主动参与到商业保险中,完善保险市场,进一步实现精准扶贫。因此本文创新之处是:在普惠金融的视角下对商业保险市场进行维度分析,然后通过这些维度来进一步分析商业保险市场是如何影响农民投资偏好的,进而为推动普惠金融体系的完善和乡村振兴提供一些借鉴。
  二、理论框架与变量处理
  (一)理论框架
  首先,本文根据学术界对于普惠金融理论的相关研究,站在保险市场的角度选择普惠金融的三个维度对商业保险市场进行分析。不同学者在研究普惠金融时对于普惠金融维度的选择略有差异,但总结起来主要包括三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普惠金融的使用效用,这个维度指的是普惠金融的服务对象是否可以获得适当的金融服务或者参与普惠金融活动。由于农村的保险市场不同于信贷市场,主要是因为农民保险意愿低而造成保险市场失灵,因此本文在这一维度选择农民保险的参与度作为分析视角,而选择的解释变量为“农民保险消费量”,农民购买保险消费越多,相对农民保险参与度越高。第二个维度是普惠金融的渗透度,它是指金融服务对于社会各阶层的渗透度,包括分支机构在地理上的分布、金融知识的传播是否到位等,本文在这一维度选择的解释变量为“农民获取保险知识的途径”。第三个维度是金融排斥,它是衡量普惠金融服务对象受到金融排斥的情况。农村保险市场的现实是农民购买保险的意愿不足,而不是金融机构采取措施将农民排斥在金融服务外,是一种农民不主动参与到保险活动中而产生的金融排斥,因此本文在这一维度选择的解释变量为“农民是否主动购买保险”。
  其次,农民购买保险是如何影响投资偏好的,从理论上分析是通过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来实现的。为了便于分析,我们将农民的消费定义为广义上的消费,即把农民保险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包含在农民的消费范畴。假设将农民的收入看作预算约束的话,那么在预算约束一定的情况下,随着保险消费支出的增多,必然会降低其可支配收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农民因为自我约束型储蓄[26]或者目标型储蓄[27-28]等原因不愿意降低储蓄来扩展其预算约束线的话,那么这时保险消费支出必然挤占农民投资消费的支出,表现为替代效应占主导地位。另一方面,保险消费的支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由于未来不确定性而带来的风险,从而使农民降低现期的预防性储蓄[29],收入预算约束线向外扩张,最终农民会增加投资消费的支出,表现出保险消费支出对投资消费支出的收入效应。可以看出,保险对投资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是相反的两种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相互抵消。同时由于不同国家或地区存在着差异,因此经济学理论无法对哪种效应占主导地位给出明确回答,所以通过实证分析普惠金融视角下农民保险消费对投资的影响就显得十分重要。
  (二)模型设定
  为了对以上理论分析进行验证,本文通过建立实证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如果用In表示农民的投资偏好,p代表农民保险参与度,i代表普惠金融渗透度,e代表普惠金融下保险市场的金融排斥,X代表控制变量,则以上理论分析可以用式(1)表示:
  In=f(p,i,e,X)(1)
  本文选择农民的保险消费支出作为保险的参与度变量。假设农民的保险消费支出为α,农民的收入为I,则农民的保险消费支出为:
  p=α*I(2)
  为了得到本文的基本回归模型,对式(1)两边进行全微分可得:
  dIn=fpdp+fidi+fede+fXdX(3)
  对式(3)两边同时积分简化后便得到本文的基本回归模型:
  In=β1p+β2i+β3e+β4X+C+μ(4)
  其中:β1~β4为回归系数,C为常数,μ为扰动项。
  因为本文的被解释变量为二元离散变量(农民是否参与该项投资),因此本文采用二值选择模型中的Logit模型进行回归。由于购买保险和农民投资之间存在自选择过程所产生的内生性问题,即农民购买保险后更加倾向投资还是投资后为了降低风险而购买保险,为了排斥这种内生性所产生的回归偏误,故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对回归结果进行进一步的验证。   [22] ANG M,LIAO C,YANG S.Are People Willing to Buy Natural Disaster Insurance in China? Risk Awareness,Insurance Acceptance,and Willingness to Pay[J].Risk Analysis,2012,32 (10):1717-1740.
  [23] 粟芳,方蕾.政策性农业保险补贴最优模式探析——基于“千村调查”的研究[J].财经研究,2017,43(11):140-153.
  [24] 宗庆庆,刘冲,周亚虹.社会养老保险与我国居民家庭风险金融资产投资——来自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的证据[J].金融研究,2015(10):99-114.
  [25] 李丁,丁俊菘,马双.社会互动对家庭商业保险参与的影响——来自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19(7):96-114.
  [26] THALER R H.Anomalies:Saving,Fungibility,and Mental Accounts[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1990,4(1):193-205.
  [27] CARROLLO C D.Buffer Stock Saving and the Permanent Income Hypothesis[J].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7,112(1):1-55
  [28] SAMWICK A A.Tax Reform and Target Saving[J].National Tax Journal,1998,51(5):621-635.
  [29] HUBBAR R,SKINNER J,ZELDES S.Precautionary Saving and Social Insuranc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5,103(2):360-399.
  Analysis of the Impact of Farmers’ Insurance Consumption on Invest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clusive Finance
  ——Based on Data of the “Thousand-Village Survey” Project
  MA Xuelin1,XIA Liying2*,YING Wangjiang1
  (1.School of Public Economics and Administration,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Shanghai 200433;2.Deparment of Economics and Information Management,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Zhejiang College,Jinhua Zhejiang 321013,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data from the “Thousand-Village Survey” project of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this paper examines the impact of farmers’ commercial insurance consumption on farmers’ investment propens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clusive finance by constructing a two-direction selection model and a propensity matching score model.The research found that:(1) The increase in farmers’ commercial insurance consumption significantly promoted farmers’ willingness to participate in financial investment activities,and after controlling the endogenity generated by the self-selection process,this promotion effect is still significant;(2)Inclusive finance and the popularization of commercial insurance in China help to increase farmers’ participation in formal financial investment activities,and it is not significant for informal financial investment;(3)The popularization of insurance knowledge also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 farmers’ participation in formal investment.This shows that the popularization of commercial insurance in the inclusive financial system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guiding role in guiding farmers to form a correct investment outlook and participate in formal investment activities.Based on this,the inclusive financial system should be further improved,and rural insurance should be developed to provide protection for farmers'production and investment activities.
  Key words:inclusive finance;farmers’ commercial  insurance consumption;farmers’ investment tendency
  (責任编辑:董应才)
其他文献
摘 要:為了有效预防地铁站施工事故的发生,以地铁站施工中的险兆事件为研究对象,建立了行为安全“2-4”模型的预警行为模型,分析了地铁站安全施工对险兆事件实时监测预警系统的要求,总结了无线Mesh网络的特点、基本结构以及网络拓扑结构,对比了测距定位方法的优缺点,阐明了无线脉冲定位原理。基于无线Mesh/有线光纤网络设计了一种地铁站施工险兆事件实时监测预警系统,该系统可加强施工现场与外界的通信沟通,提
期刊
摘 要:准确的材料力学参数是结构完整性分析与评价的重要基础,冷加工硬化现象会造成材料力学性能参数的改变,而受冷加工硬化作用力学性能发生变化的局部区域往往是需要进行结构完整性分析的关键部位。为获取不同冷加工硬化量下材料的力学性能,文中采用数值模拟和力学试验相结合的方法,以常用的金属材料304奥氏体不锈钢为研究对象,通过单轴拉伸试验获得了10%,20%,30%,40%等4种不同冷加工条件下的工程应力应
期刊
摘 要:用传统高温固相法制备了锆钛酸钡BaZr0.2Ti0.8O3(BZT)掺杂的铌酸钾钠K0.5Na0.5NbO3(KNN)无铅压电陶瓷,研究了不同BZT掺杂量和烧结温度对KNN陶瓷微观结构、形貌和电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从样品的X射线衍射图谱可以看出,全部样品均呈现出主晶相正交钙钛矿结构,但随着BZT掺杂量的增加,样品中的第二相的含量逐渐增多;从样品的形貌分析中可以看出,掺杂BZT的样品晶粒
期刊
摘 要:构造和水文地质条件对煤层气富集成藏和开发具有重要影响,为研究煤层气富集和产出过程中不同构造和水文地质条件耦合效应,文中以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为例,通过详细研究不同区块构造、水文地质条件对煤层气富集和产出的影响,总结出构造和水文地质条件耦合作用下煤层气富集模式,并且结合典型煤层气开发区块产能特征提出了有利于煤层气开发的高产模式。结果表明:逆断层、向斜轴部以及单斜构造下部有利于煤层气的富集保存,而
期刊
摘 要:民族杂居地区社会治理兼具乡村治理和民族事务治理的双重属性。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和社会治理需要将村民组织起来再造乡村集体,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以青海民和杏儿藏族乡为例,从文化资本视域展示一个藏土汉三种语言交汇、藏汉信仰交融、半游牧与农业等多元文化共存、多民族共居的民族杂居社区是如何通过深度挖掘、整理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并进行有效融合建构出一个乡村文化振兴与社会治理的耦合文化单元的内在逻辑。针
期刊
摘 要:應用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 V及其辅助工具VOSviewer对分子筛领域的27519篇SCI英文文献进行分析,结合Web of Science(WOS)核心集中的SCI E,SSCI,CPCI S数据源,时间跨度为2000—2019年,研究了全球范围内相应文献的时空分布。基于文献计量和统计分析,生成了相应的期刊共被引知识图谱、作者合作知识图谱、作者共被引知识图谱、关键词共现知识图
期刊
摘 要:碳酸鹽岩储层发育有孔隙、洞穴和裂缝3种储集空间,孔隙空间组合关系复杂多样,储层物性差异大,均质性差,连通性评价难度大。为了综合评价碳酸盐岩储层孔隙连通性,以X射线CT扫描成像和数字岩心技术为基础,以四川盆地川中地区高石梯-磨溪区块龙王庙组和灯影组碳酸盐岩为例,将孔隙划分为主要孔隙、次要孔隙和死孔隙3种类型,从定性与定量2个方面开展碳酸盐岩孔隙连通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储层以溶蚀孔隙和
期刊
摘 要:为了掌握无煤柱切顶留巷的矿压显现规律并检验巷道支护效果,以澄合矿区董东煤矿50107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监测的手段对无煤柱切顶沿空留巷受采动影响条件下的顶板下沉规律、帮部变形规律及单体支柱受力变化规律进行了实测,并同时对切顶效果、挡矸效果及巷道稳定性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巷道矿压随工作面的临近而逐渐增大,采动过程中靠近采空区侧的巷道矿壓显现程度更为剧烈,表现出明显的非对称性特征
期刊
摘 要:作为河套盆地油气勘探的主要目的层系,盆地白垩纪地层划分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文中利用古生物、岩性及录井资料,确定吉兰泰地区白垩系只发育下白垩统。通过合成记录标定与不整合面建立了吉兰泰地区白垩系地层格架。固阳组固三段在部分剖面中表现为一厚度急剧增大的楔状体,根据钻遇其的ZK500井岩心、露头显示及正演模拟,楔状体主要为胶结松散的砂泥岩砾岩沉积物。根据形态及内部反射特征将其分为Ⅰ,Ⅱ2种类型,Ⅱ
期刊
摘 要:随着新发展格局战略的持续推进,激发农户消费需求和降低消费不平等、扩大内需对于促进经济良性循环畅通意义重大。基于山东省农户调查数据,采用OLS和2SLS方法探究了金融素养对农户消费不平等的影响,运用Bootstrap中介效应模型检验了金融素养影响农户消费不平等的作用机制,利用分位数回归模型剖析了金融素养对农户消费不平等的异质性影响。结果表明,一是金融素养显著降低了农户消费不平等,对生活性消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