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性血液净化对腹内高压患者腹腔内压力及胃肠功能障碍的影响

来源 :中国基层医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rs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CBP)对腹腔内高压(IAH)患者腹腔内压力(IPA)及胃肠功能障碍的影响。

方法

选取IAH患者80例,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给予CBP治疗3 d;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分别检测治疗前和治疗后平均动脉压(MAP)、IPA及腹腔灌注压(APP),观察并统计胃肠道症状数量,采用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评估器官功能。

结果

治疗前两组MAP、IAP、APP及SOFA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的MAP[(88.46±8.93)mmHg比(87.76±8.04)mm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IAP[(9.02±1.06)mmHg]和SOFA评分[(1.32±0.45)分]较治疗前[(19.54±4.23)mmHg和(5.24±2.05)分]明显降低、APP[(85.34±7.59)mmHg]较治疗前[(70.76±6.43)mmHg]明显升高,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575、2.855、3.274、3.563、3.114、3.782,均P<0.05);治疗前,两组的胃肠道症状数[(44.56±8.53)次比(45.32±8.21)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胃肠道症状数[(6.54±2.24)次]较治疗前明显减少,且明显均低于对照组[(15.45±4.43)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22,P<0.05)。观察组30 d、60 d生存率分别为87.5%(35/40)、65%(26/40),对照组分别为80.0%(32/40)、55%(22/40),观察组虽然高于对照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CBP能显著降低腹内高压患者的IPA,使APP升高,改善胃肠道灌注,减少胃肠道症状,对改善胃肠道功能障碍具有积极的意义。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国产齐拉西酮注射液治疗精神分裂症急性期兴奋和激越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0例精神分裂症兴奋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0例,治疗组给予齐拉西酮20~40 mg/d,肌内注射;对照组给予氟哌啶醇10~20 mg/d,肌内注射。两组观察时间均为3 d。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中兴奋因子(EC)的减分率评定疗效,用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第2、6
目的探讨Mammotome微创旋切系统治疗哺乳期乳腺脓肿的疗效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37例手术治疗的哺乳期乳腺脓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4例行微创置管负压引流(微创组),23例行常规切开纱条填塞引流(常规组)。微创组在高频超声引导下应用Mammotome微创旋切系统抽吸脓液,切除坏死组织及脓腔壁,并放置负压引流管;常规组采用传统外科手术切开引流的手术方式;观察比较两者的脓肿大小、手术时间、术后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的米非司酮对于功能性子宫出血患者治疗效果。方法选取150例功能性子宫出血的患者,按照患者受到的米非司酮剂量的不同分为三组,每组50例;每组患者在接受相同的常规治疗之后,分别给低、中、高剂量组患者施以6.25 mg/次、12.25 mg/次和18.25 mg/次的米非司酮,每天1次,连续用药6个月。观察低、中、高三组患者治疗前后子宫体积、子宫内膜厚度、促卵泡生成素(FSH)、黄体生成
目的分析梅毒住院患者的科室分布特点、诊治情况,以提高诊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82例梅毒(史)病例的流行病学和临床资料。结果282例中,男∶女≈1∶1.9。高发年龄:女21~50岁,平均(41.68±0.96)岁;男41~70岁,平均(53.25±1.59)岁。合并其他传染病者占22.0%(62/282)。二级学科科室分布以妇产科最多(106例),其次是外科(86例)和内科(49例)。应治梅毒(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