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胎记”、红“胎记”

来源 :祝您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sbutcher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欣欣出生了,十分惹人喜爱:红扑扑的小脸,长长的睫毛,水汪汪的大眼睛,花骨朵似的小嘴。惟一美中不足之处是脑后有一块蚕豆大小的红斑,表面平坦,用手指按压后褪色,放松后又回复如初。当欣欣哭闹、吃奶、叫喊时,斑块就更加显眼,给面部这块诱人的“风景区”抹上了不和谐的一笔。再看看,不好,背部和屁股上还有两块青斑。
  缺了半嘴牙的远房奶奶看了以后。说:“这些斑,是孩子投胎时阎王老爷盖的印,赶快去庙里拜拜菩萨,烧几炷香,才会消去,不然会越长越大。”
  两个年轻人听了直乐:老人真有想象力。他们不信,也不打算去庙里烧香拜菩萨,但暗地里还是有些着急:背部、屁股上的“印章”还好说,脑后这一小块,真是“盖”错了部位。如今孩子出生3个月了,身上的色斑依旧。“孩子在长身体,这斑要是越长越大,该怎么办呢?”于是他们抱着欣欣去了医院。
  医生为欣欣做了体检,告诉父母,孩子身上的色斑是“胎记”,“胎记”通常有色素性和血管性两大类,其发生当然与压根儿就不存在的阎王佬无关。欣欣背部和臀部的淡青色胎记,是由真皮内色素积聚沉着所致。据对比研究,青胎记是炎黄子孙的特殊标记,白种人和黑种人没有。青胎记随着孩子年龄增长,真皮细胞内沉积的色素逐渐减少,2岁左右大多可完全消失,少数可部分地保留终身。
  “那么,欣欣脑后的红胎记就是血管性胎记了,能消掉吗?”欣欣爸爸有些担心地问。
  医生点点头,说:“不错,红胎记是血管性胎记,又称之为血管瘤,是由胚胎时期残留的毛细血管生长而来,多数像欣欣那样出生时就有,也可在出生后发生。多见于婴儿脑后、面部,尤其是眼皮上方,是淡红色或橙色。血管瘤并非真正肿瘤,其种类很多,表现不一。可分为鲜红斑痣、毛细血管瘤和海绵状血管瘤等几种。欣欣的红胎记正是鲜红斑痣。其发生与家族遗传因素有关。一般来说,日后很少扩大。少数可自然消退,大多会保留终身。如生在面部,可影响容貌。欣欣的鲜红斑痣位于脑后,部位比较隐蔽;女孩子日后留起头发,就更加看不见了;再说对身体也无妨碍,因此不需治疗。”
  听医生这么一说,欣欣爸爸妈妈心头一块石头落了地。但妈妈还有些不放心,问:“会不会是毛细血管瘤,或海绵状血管瘤?”
  医生说:“海绵状血管瘤,是由扩张的血管窦和充满血流的腔隙形成,外观似海绵,大小及形状不规则。不仅见于皮肤,全身各器官均可发生,有时体积很大而且深至皮下组织或肌肉层。有时还可能同时有脑膜血管瘤和先天性神经系统畸形。可先观察一个阶段,再作处理。毛细血管瘤,早期与红色‘胎记’外表相似,大多数于婴儿出生后半个月左右出现,生后6个月内生长迅速。它的特点是高出皮肤0.3~0.5厘米,呈紫红色,以后逐渐变成鲜红色。少数孩子半年后颜色逐渐变暗,中央发白,变薄变瘪,至1岁左右呈黄褐色,局部松软。2~3岁时大部分吸收。到学龄期可完全消退。但绝大多数毛细血管瘤不治疗,不会自行消失,且有不断发展的趋势。因此,主张在出生后3个月至1岁时进行治疗。此外,还有蔓状血管瘤,是由动脉、静脉互相沟通而形成的血管瘤,比较少见。目前,对血管瘤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冷冻、激光及硬化剂注射,也可用放射性磷、放射性锶敷贴于肿物表面及手术切除等。早期治疗,不但效果良好,而且治愈率高,不会留下痕迹。”
  医生的一番话。使欣欣的父母如释重负,他们抱着孩子高高兴兴和医生道别。
  
  (编辑 樊明)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