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光宇:令黄苗子念念不忘的人

来源 :北广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c3002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九年前,98岁高龄的画家黄苗子获得“中华艺文奖”,奖金100万元。他的书面获奖感言中频频谈及的却是另一位画家张光宇,“此奖应属引我上路的张光宇兄,然而,光宇兄正为今日艺术界所淡忘”。随后,他将所得奖金捐出,作为出版张光宇著作的专项资金。二十一天后,黄苗子离世。
  继承黄苗子愿望的人是他的儿子黄大刚和儿媳唐薇,多年来,两人一直执着地向外界介绍“被遗忘的大师”张光宇。近日,由两人主编的《张光宇小集》出版,书中既有张光宇生前最重要的几部作品,亦包含多位文艺界名宿对张光宇的追忆。
  《大闹天宫》
  “全世界都知道《大闹天宫》,却不知道人物造型的创作者是他。”《大闹天宫》编剧李克弱在回忆时提到。
  张光宇为《大闹天宫》担任美术设计,是因为1959年“中国动画片之父”万籁鸣的邀请。彼时,制作该片的导演万籁鸣、编剧李克弱等人,均隶属于上海美术制片厂,唯有张光宇是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教授,是参与该片的唯一“编外人员”。早在1945年,张光宇便创作过一部西游题材的漫画《西游漫记》。《大闹天宫》人物形象的雏形,正是来自这部作品。
  一面旗帜
  日后成为漫画家的张光宇,1900年出生于无锡的一个中医世家。父亲张亮生是彼时无锡有名的中医,也爱好书法和绘画。13岁那年,张光宇被家人介绍去钱庄做学徒,在钱庄只做一年,他便要求去上海将小学课程读完。在上海,他借住在亲戚家,住处附近有一家名为“新舞台”的京剧院。课余,他常去戏院后台涂涂画画。渐渐地,他和戏班演员交上朋友,就又常去台下空座免费看戏,对京剧的人物形象、脸谱、服饰等都产生了兴趣。多年之后,他担任美术设计的《大闹天宫》中的孙悟空,便借鉴了京剧中的脸谱元素。
  张光宇在上海的第二年,拜画家张聿光为师。张聿光是“新舞台”剧院的置景主任,亦身兼上海美专校长。张光宇拜师后,离开亲戚家,在“新舞台”后台搭了一张床铺,长居于此。
  告别学徒期之后,张光宇辗转多家公司工作。他35岁前工作最久的公司是南洋烟草公司和英美烟草公司,均担任绘图员,负责绘制烟盒、月份牌和报纸上的烟草广告。张光宇在烟草公司工作的业余时间,花在办刊和画漫画上。他先后与人创办《三日画报》《上海漫画》等刊物,还组织过国内第一家漫画会。
  1933年,随着国内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张光宇决定辞去英美烟草公司的工作,转去做出版事业。
  1992年,《装饰》杂志出版特刊纪念创刊人张光宇,夏衍、吴祖光、叶浅予、黄苗子、廖冰兄、丁聪、张仃、华君武、黄永玉等文艺界重要人士纷紛撰文,对这位早逝的漫画家、装饰艺术家、设计家不吝赞美,称他是“真正的大师”“亚洲的骄傲”“一面旗帜”。
  撰文中的漫画界人士,大多曾受到张光宇的帮助或影响。叶浅予的第一幅漫画,发表在张光宇主编的《三日画报》上。黄苗子19岁闯荡上海,在张光宇办的刊物发表漫画。廖冰兄自认是“光宇先生的私淑弟子”。丁聪作品署名“小丁”,来自张光宇对他的昵称。张仃也是19岁将屡被退稿的《买卖完成了》和《春劫》两幅漫画投给张光宇,张为其制了铜版,并标题为“全国漫画名作选”开付稿费15银元。华君武称张光宇为自己的“漫画引路人”。
  张光宇作为出版人的身份开始确立,正是从他离开英美烟草公司开始的。1934年,张光宇与邵洵美、叶浅予、鲁少飞、黄文农、林语堂、三弟张正宇等人合作,成立时代图书公司,出版多本杂志,如《时代画报》《时代漫画》《论语》《时代电影》《万象》等。
  如今这些漫画在市面大多已经难以见到,只能通过一些当时漫画家的回忆了解。画家黄苗子曾回忆说,“光宇想的和画的是什么呢?当时《十日杂志》每期的封面以及那个时期的漫画作品向我们说明这个问题:他用忧伤的感情观察时局,用同情的态度对待请愿学生,用轻蔑的笔调嘲弄那时的当权者。”
  1937年,“八一三”事变,张光宇被迫离开上海,此后10年左右时间,张光宇辗转多地,长年处于逃亡的生活中。
  张光宇的后半生
  1949年12月,在廖承志、夏衍等统战人士的帮助下,张光宇举家迁回北京。那时,他的本职工作是在中央美术学院担任教授,成为老友张仃的部下。后来,张仃和张光宇都调往中央工艺美院任职。在大学里,张光宇将大量精力投入到1949年后的多个重要活动:他参与了国徽设计,提供了建议———以天安门为基本形象;参与《人民画报》和《人民日报》的改版;参与每年国庆游行时队伍方阵的设计;人民大会堂仿漆器的搪瓷盘。
  1956年,张光宇患上高血压,之后,他受万籁鸣之邀,在病中创作了《大闹天宫》的人物造型和美术设计,算是以另一种方式弥补了《西游漫记》未能动画化的遗憾。
  1960年,他又一次发病,行动和说话都不再方便,多数时间都是在家休养。他为《文汇报》画了刊头,画《定军山》的老黄忠,画水墨京剧《金钱豹》。其中他将两幅《金钱豹》分别送给了画家丁聪和鲁少飞。鲁少飞收到的那份《金钱豹》中,张光宇题词“此戏已不再上演”。
  晚年,张光宇与黄苗子、郁风、王世襄住在一个院子里。这个院子曾是王世襄的一座四合院,后在“公私合营”中,被分割给多家一同居住。那时,黄苗子的儿子黄大刚还未到上学的年龄,经常一个人在院子里玩。他玩的时候,张光宇时常坐在一把藤椅上,笑眯眯地看着他。有时,张光宇也会给他找书看。如今,他回忆起张光宇,第一反应是,“那是一个慈祥的老伯伯”。
  1965年五四青年节那天傍晚,黄大刚听到外面有急促的脚步声,和“快点、快点”的催促声。他跑出院子,门口的一位大婶和他说,“老人家刚刚被救护车运走了”。第二天,他听见隔壁传来哭声,是张光宇妻女的声音。这时,黄大刚知道,隔壁的张伯伯去世了。
  据中新网整理
其他文献
吴敏霞先后参加过4届奥运会,共夺得了5金1银1铜。另外,她还夺得过8枚世界游泳锦标赛的金牌。她的父母都是普通人,丈夫张效诚也是普通人。她曾说过:“是亲情与爱情一直陪我在战斗。”  吴敏霞,1985年出生于上海市徐汇区,父亲吴钰明在电器公司上班,母亲朱金妹在莫干山景区就职。吴敏霞小时候,活泼可爱,胆子也特别大,身体的协调性明显优于一般孩子。5岁时,徐汇区体校的跳水教练袁连英来幼儿园选苗子,一眼就看上
期刊
“终于还是走到了这一天,要奔向各自的世界……”在小虎队风靡内地但是还没有推出这首《放心去飞》的时候,我们却终于走到了这一天。  一段有点虐心的情感终于让我和她都感到了无力,可是,曾经的美好总是叫人留恋,也让人不愿死心,毕竟,当初是两情相悦。于是,悄悄地给她留了一张字条:实在不舍这份情,如果还愿意继续,我们黄昏后在广场上见;如果不愿意再继续了,就把我们一起去草原,你那张在夕阳下的照片送给我当个纪念吧
期刊
人过三十,对不少运动员来说,职业生涯已经要开始进入“忆当年”的环节。田径选手也是这样———博尔特正是在31岁的年纪宣布退役。对苏炳添来说,今年8月就将年满31岁的他,既到了“年纪”,也有足够的资本来回忆当年。  不要活在纪录里  2018年6月23日,苏炳添完成了在他整个职业生涯、甚至亚洲田径史上都不可绕过的一场比赛。那年的国际田联马德里挑战赛,那时还“只有”28岁的苏炳添在男子100米决赛中,以
期刊
如今,79周岁的郑皆连,庞眉皓发、精神矍铄,按照传统虚岁的计法,已至80岁高龄。“我已经是80岁的人了,干不了什么事情,只能尽量发挥一些余热。”他调侃道。  就是这位“发挥余热”的耄耋老人,带领大跨拱桥关键技术研究团队,攻克了超500米跨径钢管混凝土拱桥关键技术,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前不久,該团队刚刚摘得全国创新争先奖牌。  八成拱桥用了他的技术  在郑皆连眼中,桥不仅是天堑变通途的土木工程,
期刊
2020年夏天有一部剧很热,《三叉戟》。  在《三叉戟》中,陶红饰演“警察”陳建斌的妻子,深明大义、雷厉风行,陈建斌天天答应着:女皇您说了算。  陶红,1969年生于重庆,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先后出演过《三寸金莲》《生活秀》《米香》等,曾获得金鸡奖最佳女主角、金爵奖、华表奖优秀女演员奖等。  在电影《生活秀》里,陶红演活了武汉餐饮店的老板娘。所以,才有了疫情期间陶红给武汉餐饮90后老板点赞、写信的
期刊
提起运动员,很多人对他们抱有“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偏见。然而,来自菲律宾的女排运动员玛丽-乔伊-巴伦,以自己的行动打破了人们对职业球员的固有看法。还不到25岁的她,活成了无数女性羡慕的样子。玛丽-乔伊-巴伦(MaryJoyBaron)6月7日登上国际排联官网首页,正在菲律宾国内俱乐部效力的她,入选过国家队,并代表菲律宾征战亚洲赛事。除了在运动场上为国争光,玛丽还拥有另外一重身份———兼职模特。 
期刊
贾成武今年67岁,退休前是北部战区总医院和平医疗区神经外科主任。从2001年开始,贾成武先后18次到青海,十万里奔波往复,为青海省湟源、湟中两个县搭建起了生命之桥,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2020年5月底,贾成武第18次来到了青海省湟源县人民医院。退休后,他仍然坚持每年自费到这里来,看诊、手术、上课……这次的青海之行,贾成武还特别要为一位“老朋友”复查。  15年前遇见小患者  15年前,12岁的王振
期刊
植被覆蓋率高达89%的天坛公园,已有600岁的高龄,园区古树参天、郁郁葱葱,绿地环抱中的各种树木多达6万多株,更有3500多株百年以上的古松柏、古槐。天坛公园就像一个繁华都市中的大氧吧,被人们形象地比喻成“京城里的肺”。苍翠的古树与古老的建筑,在这里相映成辉,已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里是人们休闲、纳凉的好去处。
期刊
谁没有过惊鸿一瞥的时刻,比如第一次遇见你的老婆,比如第一次无论以何种方式见到你的梦中情人……  我必须说说三十年前上大学那会儿的“惊鸿一瞥”。咱上大学前真没谈过恋爱,只是在电影、电视和《中篇小说选刊》中觉得恋爱或许很美好。上高中时身边好像也有谈恋爱的“大龄”同学,但那时觉得他们不太正经,是谈“乱爱”,但心里多多少少也会夹杂着些许酸味儿。后来再想起这事儿,只能怪自己,谁让咱“情感发育”慢人半拍呢。 
期刊
徐学成是新中国第一代字体设计师,中文字体设计历史的见证者,汉字印刷字体书写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  徐学成,1928年出生于江苏武进的一个农民家庭,1952年,进入了苏州美专。他是学生会的宣传干事,经常要写一些横幅,那个年代的横幅,一般都会用到美术字。为此,他练就了一手好美术字。  毕业之后,徐学成进入了上海人民出版社。当时,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都是一些政治读物,没办法像别的书籍一样,设计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