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改革进路——以反悔机制的构建为视角

来源 :山东审判:山东法官培训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yan182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刑罚轻缓化已成为法治国家刑事司法制度的发展趋势,随着刑事审判负荷的日益严重,我国顺势提出刑事速裁程序及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对案件进行繁简分流,缩短审判流程提升审判效能是制度设立的本意。而现实中司法部门对被追诉人认罪认罚自愿性审查不足的现状,导致辩诉协商不对等,社会各界亦对程序公正提出质疑。为保证司法公正与司法效率,保障被告人认罪认罚出于自愿是底线要求。但现有的单向正面的自愿性审查机制明显力不从心,无法全面保证被告人的意志自由。构建双向互补的反悔机制可对现有程序瑕疵予以补正,充分保障被告人的程序选择权。为避免反悔机制沦为形式,必须完善反悔机制的程序化设计,如反悔的提出、法定期限的设置、举证责任的明确等。并通过适用法官回避、禁止使用不利陈述、上诉权的限制等规定,让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更好的服务于刑事审判,体现司法的公平正义。
其他文献
摘要:建议把113号元素的中文名称命名为“钅日”(读音为/rì/,声调为去声)。不赞成把113号元素命名为“钅尔”(读音为/nǐ/,声调为上声),因为这样的命名不仅存在严重的同音问题,而且还会引起严重的多义冲突和多音冲突,违背了科学技术术语的单义性原则,在使用中容易产生歧义和误解。  关键词:113号元素;歧义;误解  中图分类号:N04;O611文獻标识码:ADOI:10.3969/j.issn
2017年10月1日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10条规定了习惯作为整个民法的一般法源地位。在实践中如何适用习惯,需要精致的司法技术予以支撑。实践中,存在缺乏对习惯
近年来,人民法院内设机构理论研究和改革实践的良性互动,要求我们及时总结试点经验,发现和运用司法规律,不断巩固扩大改革成果。本文通过对各地法院的实践模式的总结分析,从
摘要:文章以国内公开发表的三篇典型术语误译纠错论文为例,对术语误译使用的翻译方法和术语正译使用的翻译方法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三篇术语误译纠错论文中术语误译所使用的翻译方法均为“现有译法”,而术语正译所使用的翻译方法均为“找译译法”。文中的“找译译法”指的是依据原语术语的含义,通过适当的方法,直接从译语专业文献中找出与原语术语相对应的译语术语的翻译方法。“现有译法”指的是在目前翻译专著、论文中经常
合同诈骗犯罪在经济犯罪中是比较常见的类型,对社会经济危害显著。其从诈骗罪中分离出来,有诈骗罪的基本特征,又有特定的犯罪构成。合同诈骗罪的事实认定比较难把握,也是大量
对法官遴选委员会中律师代表的职业伦理风险防范,应在坚持伦理与专业并重、风险防范系统化和从本国国情出发的原则基础上,通过构建系统严密的程序和规范来加以实现。首先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