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学校的4174张课程表

来源 :润·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ql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赵天啸和饶硕平是北京十一学校高一年级的学生,但他们的课程表却截然不同。
  甚至每第一节课的科目和教室都不同。在北京十一学校,全校有4174名学生,就有4174张不同的课程表。学生们采取“走班上课”制,每个人都按照自己所选择的课程安排一天的“行程”。校方表示:给学生安排课程和学生自己选择课程,完全是两个概念。因为有选择,每个孩子才能找到自己的“最爱”。
  除了那些传统课程,学校还有许多“非典型性课程”。
  初二年级的张同学酷爱写作,在网上写了一部20多万字的小说,点击率颇高。为此,学校“枣林村书院”的魏勇老师为她“量身定制”了一个人的写作课。她每周一下午的写作课,就是和老师一起讨论小说的细节以及写作手法。
  还有的学生选择在学校影院里看电影,或者听“名家大师进校园”的讲座,也可以获得一定的学分。再比如,如果学生自己組织一个社团,并且能够持续一个年度,可以获得4个学分;如果学生在一个年度中积极参与一个社团的活动,可以获得2个学分。
  算下来,这所学校除了17门是必修课,其他全部为选修课。
  徐子晗,学习成绩飘忽不定,但他身上依然有亮点——他的诸多头衔中包括“星月共辉”文学社创始人、校文学院院士、学生管理学院行政班助理、模拟联合国骨干成员、松林书院特别管理员以及“名家大师进校园”活动常任主持人。他这样描述自己:“爱品读经典,爱享受生活,不爱枷锁的束缚;成不了学霸,也不期待大神,只是特立独行与非主流的代表;我和你一样,都是世界的奇葩。”像这样的“奇葩”,十一学校还有很多。
  比如学生王珑正很不喜欢数理化,只对画画感兴趣。父母不理解他,但学校接纳了他,让他有了自己的“工作室”。2012年,王珑正被全世界最顶尖的艺术学院芝加哥艺术学院录取。
  在十一学校,没有所谓的好学生和坏学生,每个人都只是他自己。
  2013年9月的开学典礼上,学校里设置了一面“梦想墙”,每位学生都将自己的梦想贴在上面。有的学生想成为IT精英,有的想当作家,有的想当明星,有的想做新闻工作者,有的只想获得一份体面的工作,让家人过上幸福的生活……这些梦想各不相同,却并非遥不可及。
  校长李希贵说:“我们的路径很清晰:发现每一位学生的不同,唤醒每一位学生的潜能,让每一位学生成为自我发展的承担者。只有解放了学生,让他们拥有相信自己的信念,他们才能去实现心中的梦想。”
  (赵世英摘自《解放日报》)
其他文献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目前大多仅停留在实物的收藏层面上,如何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必须探索一个适应时代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生存方式。本文从设计的角度对绥德
【摘要】文化是农民工融入城市的桥梁,对广大农民工融入城市意义重大。长期以来,农民工公共文化服务的缺失严重阻碍了他们市民化的进程。文章阐述了农民工享受城市文化服务的必要性,分析了农民工文化服务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最后从政府、用工单位、社区等角度提出了完善城市农民工文化服务的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农民工 文化服务 市民化  农民工中的多数人游离于城市与农村之间,享受不到农村文化服务,又由于长期的“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