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师自身行为的道德规范,直接和间接地影响学生和社会,对于学校工作的和谐开展、社会新人的培养和社会进步的推动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加强师德修养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 师德修养 建设 方法
一、加强师德修养建设的必要性
所谓师德修养,是指人们为了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而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自我陶冶、自我教育的过程和所用的功夫,它可以指一个人已经达到的道德境界,又可以指为达到这种境界而进行的自我锻炼和陶冶提高。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社会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肯定和赞誉。足以可见教师在社会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人师表者,除了必须具备丰富的学识,春风化雨般的点拨技巧,重要的还要有超平常人的良好品德。教师自身行为的道德规范,直接和间接地影响学生和社会,对于学校工作的和谐开展、社会新人的培养和社会进步的推动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加强师德修养是非常必要的。
二、加强师德修养建设的方法
人的道德水平与自我道德修养关系密切,没有个人的主观努力,就不可能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必定是一个自觉进行道德修养的人。教师良好的道德修养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进行锻炼的结果。师德修养,必须学会掌握科学方法,没有科学的方法,师德修养就无从下手。下面我结合实际就加强师德修养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1、学习道德知识,认识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
道德知识不仅是道德行为的基础,而且对整个道德行为起指导作样,因此,学习道德知识,了解道德要求是养成道德品质的前提。自由懂了规矩,才可能自觉守规矩。教师只有认真学习和掌握各种道德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并对所学的道德知识和人生哲理进行深入思考,才能在自己的心灵深处培养趋善避恶的道德意向和情感,从而择善而为。古代儒家把“遵德行”与“道问学”连在一起,强调“格物致知”在道德修养中的基础地位;在西方,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出于有知,知识是一切德行之母。教师可以从书本学习,在接受教育的活动中学习,把握教育规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2、严于解剖自己
师德修养就其本质来说,是教师在心灵深处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解剖、自我教育、自我斗争、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开展自我批评,严于解剖自己。首先要学会认识自己。作为教师不能认识自己,又谈何了解、教育学生。俗话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贵有自知之明。聪明的人不仅能够正确认识别人,还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别人不容易,认识自己则更难。从师德修养上看,如果一个教师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就根本谈不上进行以自我教育为特征的修养。其次,要善于发现自己身上的缺点和不足。根据社会主义的师德原则和规范,经常反省和检查自己思想和行为上的问题,明确前进的方向,增强修养的动力。再次,要用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认识自己、发现问题,还不是师德修养的目的,只有在这之后,为自己提出新的修养目标,努力改变现状,才能使师德水平真正提高。离开对自己的高标准和严要求,任何认识和解剖自己都是毫无意义的,师德修养也只能走走过场而已。
3、认真向革命前辈、英雄模范和优秀教师学习
向模范先进人物和优秀教师学习 进行师德修养和重要方法。他们都具有崇高的革命理想和忘我的奉献精神;他们不图名利、地位,全心全意地为国家、民族和人民谋利益,甚至为了追求真理则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在工作中忠于职守,不怕艰难险阻,善于战胜困难,敢于攀登高峰。所有这些可贵的思想品行、高尚的道德境界,都是我们每个教师进行师德修养的榜样,值得认真地学习。因为这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净化我们的心灵,鼓舞我们的斗志,激励我们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
4、善于从教育对象中汲取营养和力量
在学校生活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最为密切。教师和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学生的窥视之下,学生喜欢评论老师,常常把教师平时的言行与教师在课堂上讲的道理加以对照,并对教师是否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行为是否符合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等作出反应和评价。教师应善于从学生的各种反馈信息中,检查自己、审视自己,寻找自己在思想、工作和行为上的不足,并努力加以改进。同时,在学生身上有许多可贵的品德,也值得教师学习。与他们接触,会发现许多道德品行上的闪光点,教师可以从中汲取营养来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从教育对象中汲取营养。首先,教师对学生要有正确的态度,要诚恳、主动、虚心地向学生学习,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注意听取学生的建议,做到有则改之,列则加勉;其次,教师要主动到学生中去,利用课余时间同他们一起活动,一起娱乐,一起谈心,做到多听、多看、多观察,从各种渠道中了解学生的心声和对自己品行的评价,以便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反省和检查自身,进一步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5、提倡“慎独”
“慎独”是对个人内心深处比较隐蔽的意识、情绪进行管理和自律的一种方式。“慎”是小心谨慎、随时戒备;“独”是独处或独自行事。“慎独”,是指个人在独处无人监督时,仍能谨慎,遵守道德原则。“慎独”强调从“微”处和“隐”处下功夫:一方面,不因善小而不为,不因恶小而为之,,防微杜渐,从小事入手。另一方面,在人们不注意或注意不到的地方严格要求自己,按道德要求行事,有利于形成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师德修养水准的高低,取决于教师的内心信念和道德意志,取决于是否达到“慎独”的境界。因为教师工作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单独活动和单独开展工作的机会较多,无论是备课、上课,还是辅导学生,教师的工作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劳动个性的特点具有“隐蔽”的特点。其所费耗的精力和心血是难以计算的,伸缩性很大,别人是不易觉察的,这时,衡量教师的真正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只有在别人看不见、听不到的地方自觉履行师德规范,养成良好的师德行为习惯,这样,就无需制裁和强制的压力来推动师德行为。一个教师离开了“慎独”,就无所谓“良心”,也谈不上什么师德修养了。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哲学系.古希腊罗马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31.
[2]姜岩.“道德”的多版本解读[M].中国教育报,2009-05-25(40).
[3]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3.
(作者单位:湖北襄阳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 师德修养 建设 方法
一、加强师德修养建设的必要性
所谓师德修养,是指人们为了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而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改造、自我陶冶、自我教育的过程和所用的功夫,它可以指一个人已经达到的道德境界,又可以指为达到这种境界而进行的自我锻炼和陶冶提高。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社会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肯定和赞誉。足以可见教师在社会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人师表者,除了必须具备丰富的学识,春风化雨般的点拨技巧,重要的还要有超平常人的良好品德。教师自身行为的道德规范,直接和间接地影响学生和社会,对于学校工作的和谐开展、社会新人的培养和社会进步的推动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加强师德修养是非常必要的。
二、加强师德修养建设的方法
人的道德水平与自我道德修养关系密切,没有个人的主观努力,就不可能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必定是一个自觉进行道德修养的人。教师良好的道德修养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进行锻炼的结果。师德修养,必须学会掌握科学方法,没有科学的方法,师德修养就无从下手。下面我结合实际就加强师德修养谈一点自己的体会。
1、学习道德知识,认识道德规范和道德要求
道德知识不仅是道德行为的基础,而且对整个道德行为起指导作样,因此,学习道德知识,了解道德要求是养成道德品质的前提。自由懂了规矩,才可能自觉守规矩。教师只有认真学习和掌握各种道德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并对所学的道德知识和人生哲理进行深入思考,才能在自己的心灵深处培养趋善避恶的道德意向和情感,从而择善而为。古代儒家把“遵德行”与“道问学”连在一起,强调“格物致知”在道德修养中的基础地位;在西方,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出于有知,知识是一切德行之母。教师可以从书本学习,在接受教育的活动中学习,把握教育规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2、严于解剖自己
师德修养就其本质来说,是教师在心灵深处进行自我认识、自我解剖、自我教育、自我斗争、自我改造和自我提高,开展自我批评,严于解剖自己。首先要学会认识自己。作为教师不能认识自己,又谈何了解、教育学生。俗话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人贵有自知之明。聪明的人不仅能够正确认识别人,还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别人不容易,认识自己则更难。从师德修养上看,如果一个教师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就根本谈不上进行以自我教育为特征的修养。其次,要善于发现自己身上的缺点和不足。根据社会主义的师德原则和规范,经常反省和检查自己思想和行为上的问题,明确前进的方向,增强修养的动力。再次,要用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认识自己、发现问题,还不是师德修养的目的,只有在这之后,为自己提出新的修养目标,努力改变现状,才能使师德水平真正提高。离开对自己的高标准和严要求,任何认识和解剖自己都是毫无意义的,师德修养也只能走走过场而已。
3、认真向革命前辈、英雄模范和优秀教师学习
向模范先进人物和优秀教师学习 进行师德修养和重要方法。他们都具有崇高的革命理想和忘我的奉献精神;他们不图名利、地位,全心全意地为国家、民族和人民谋利益,甚至为了追求真理则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在工作中忠于职守,不怕艰难险阻,善于战胜困难,敢于攀登高峰。所有这些可贵的思想品行、高尚的道德境界,都是我们每个教师进行师德修养的榜样,值得认真地学习。因为这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净化我们的心灵,鼓舞我们的斗志,激励我们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
4、善于从教育对象中汲取营养和力量
在学校生活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最为密切。教师和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在学生的窥视之下,学生喜欢评论老师,常常把教师平时的言行与教师在课堂上讲的道理加以对照,并对教师是否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行为是否符合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等作出反应和评价。教师应善于从学生的各种反馈信息中,检查自己、审视自己,寻找自己在思想、工作和行为上的不足,并努力加以改进。同时,在学生身上有许多可贵的品德,也值得教师学习。与他们接触,会发现许多道德品行上的闪光点,教师可以从中汲取营养来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
从教育对象中汲取营养。首先,教师对学生要有正确的态度,要诚恳、主动、虚心地向学生学习,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注意听取学生的建议,做到有则改之,列则加勉;其次,教师要主动到学生中去,利用课余时间同他们一起活动,一起娱乐,一起谈心,做到多听、多看、多观察,从各种渠道中了解学生的心声和对自己品行的评价,以便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反省和检查自身,进一步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5、提倡“慎独”
“慎独”是对个人内心深处比较隐蔽的意识、情绪进行管理和自律的一种方式。“慎”是小心谨慎、随时戒备;“独”是独处或独自行事。“慎独”,是指个人在独处无人监督时,仍能谨慎,遵守道德原则。“慎独”强调从“微”处和“隐”处下功夫:一方面,不因善小而不为,不因恶小而为之,,防微杜渐,从小事入手。另一方面,在人们不注意或注意不到的地方严格要求自己,按道德要求行事,有利于形成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人。师德修养水准的高低,取决于教师的内心信念和道德意志,取决于是否达到“慎独”的境界。因为教师工作的职业特点决定了教师单独活动和单独开展工作的机会较多,无论是备课、上课,还是辅导学生,教师的工作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劳动个性的特点具有“隐蔽”的特点。其所费耗的精力和心血是难以计算的,伸缩性很大,别人是不易觉察的,这时,衡量教师的真正品德,是看他在知道没有人发觉的时候做些什么。只有在别人看不见、听不到的地方自觉履行师德规范,养成良好的师德行为习惯,这样,就无需制裁和强制的压力来推动师德行为。一个教师离开了“慎独”,就无所谓“良心”,也谈不上什么师德修养了。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哲学系.古希腊罗马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31.
[2]姜岩.“道德”的多版本解读[M].中国教育报,2009-05-25(40).
[3]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3.
(作者单位:湖北襄阳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