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日本,赠答文化作为社交中一种不可缺少的手段以及交流方式,被广泛的使用,成为一种维持人际关系的重要方法,从古延续至今,受到日本独特传统文化的熏陶,逐渐变成一种潜移默化的“习俗”,形成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化。本文将通过对日本赠答文化的特点,习俗,以及礼品的选择与包装和回礼行为,注意点,社会意义等多方面来浅谈日本的赠答文化。
关键词:赠答;特点;意义;选择与包装;还礼行为;注意点
1.关于赠答文化
1.1赠答文化的广义和狭义
赠答,顾名思义就是相互赠送礼物,来延续亲朋好友之间的关系,是人际交往的一剂重要的润滑剂。广义上来说就是通过相互赠送礼物,来沟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甚至是世代的友好交往的一种形式。狭义上的赠答文化,也可说是赠答文化的不同表现形式,以及不同民族或人民的文化碰撞下形成的独特习俗,比如,赠答文化与日本人的独特思考方式有关,不同的思考方式源于不同的生活习惯以及地理原因,当然,这也与日本独特的传统文化和礼仪习惯不可分割的关系。赠答文化的起源很早,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古代就有很多的描绘赠答礼仪的古诗词文,如《诗经·大·抑》中就有:“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比喻人之间友好交往或相互赠送东西。
1.2日本的赠答文化
赠,即把东西无代价地送给别人;答,即收到了别人的好处,答复。即中国人所说的投桃报李,礼尚往来,《礼记·曲礼上》中的“来而不往非礼也”。在日本,最早的赠答是与神话传说中的神相关联的,日本人相信万物皆有灵,一草一木,山,川,云,雷,天地间存在的万事万物,不管多渺小,皆有神宿其中。于是人类就像诸神祈求平安健康,子孙安泰,人民给予诸神贡物,达成最早的赠答。而日本具体的赠答习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著名学者源了圆在《义理与人情》中认为要从中世纪后期开始说起,也就是武家社会成立之后。室町幕府的一位要人,即伊势贞亲,他在《伊势贞亲教训》中说的“他家送来的东西,应该相当的返还”,这也佐证了最早的赠答习惯的开始。而到了近代,随着贸易和商业的繁盛,商人们为了表示对顾客的谢意也开始在各大节日以及重要日子里,馈赠礼品。随着时代的变迁,又有了新的内容,除了亲人和家属外,还有往来的上司和客户。
1.3赠答文化的特点
日本人无论是语言上还是行为举止上都给人一种委婉的“谦谦君子”形象。赠答礼品就是将无法言于口的话,通过礼物的形式委婉的寄托的对方,而日本人在这一方面更是将其变成了一种文化现象,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首先,就是之前所说的委婉性。不要突然性的拿出礼物,这种惊喜日本人可能会吃不消,所以还是提前委婉的告知一下比较好,除此之外,提前告知,也可以看到对方是否会因为你这个礼物而感到麻烦,或是不喜欢,日本人不希望任何人给自己带来任何不必要的麻烦也不希望给别人添麻烦。其次,就是精致性。日本人习惯赠送一些小巧而又精致,价格又不算太贵的东西,来表达一份心意,而且日本人本身就特别注重包装,因此礼物的选择和包装,也是相当的精致的。如果要是送现金的话,也是需要放在纸袋中,而这种纸袋就体现出日本人赠礼的精致性,一般庆事通常用礼品绳扎在信封,礼品盒外面的蝴蝶结状袋子,而礼品绳又叫花纸绳,根据婚丧嫁娶等不同红白事而有不同数量和系法,不在乎礼物的本身价值,而在于在细枝末节的细节之处尽显完美和精致,这就是精致的日本人以及他们的礼物。最后,就是互赠性。即有赠有还的双向交流,有的需要当场回礼,而有的则不可以,有的需要还礼,有的则不需要比如,婚礼和葬礼是需要当场回礼的,入学,毕业,升职,慰问等是不需要返还礼品的,并且还有的要在同样的场合下赠还同等或同额的礼物,价格还不宜过低甚至过高,以免给对方产生麻烦,另外,还要在礼状上写着祝福的话语。
2.日本赠答文化的习俗
2.1以白喜事为例
在日本,婚丧嫁娶等事宜中就残存着浓厚的社会赠答礼仪。如某家发生不幸事时,就需要包裹上香典,并在香典的背面清晰地写着金额。而收到香典的人,需要在一本小册子上逐条记录下哪家包了多少的香典,而这个小册子就叫做“祝仪账”和“不祝仪账”。还要用不同颜色的花纸绳扎起来,前者为喜庆之事,后者为丧事,用黑白或双银的花纸绳,还要打着和结婚时相同的结子,与此同时伴随着两者的出现,互酬性原理的义理观念也出现,去参加葬礼其实就是“去完成义理”。在葬礼过后,“送禮”之人也会收到“返还香典”,有的是茶,有的是食品等。而这种回赠只是一种形式而已,真正的回赠是在日后给与香典之家有人遭遇不幸时,返还同等额度的香典,这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完成了互赠,并且赠与和返礼形成了完整的结构,世代延续下去。另外,在中元,岁暮时,如果对方正在服丧,最好不要在忌日的49天内送礼物,送的话,要送双数。再然后就是喜事庆典,通常送礼要送单数,如果是新婚夫妇的话,忌讳送2万日元以及2的倍数,送3万,5万,7万来说比较好,8也可以,还要放在祝仪袋里,并且纸币带有人物头像的一面要与信封正面相吻合,丧事则要把带人物的一面背对信封,用红白或金银颜色的花纸绳打在上面,新婚的庆事用的则是红白或是金银色的花纸绳,而且两头拉长,打成解不开的结,暗意白头到老,只限定一次。
2.2 礼物的选择与包装
日本人家中,每到中元,岁末之时,平均一家要送2.3件以上的礼物。选择的礼物大多数为啤酒,咖啡,水果,糕心,挂面等实用物品,也可以是一些工艺品,纪念品,如果自己能亲自制作一些带有诚意的物品或者食物,会更加有意义。随着时代的的发展,近年来,送保健品的人也在增多,这些礼品还要用奇数的硬纸绳绑起来,奇数代表吉祥,偶数代表凶事。颜色方面黑白代表丧事,不是特殊的场合尽量避免,大红大绿的颜色也尽量不要使用,一般花色纸比较好。这些礼品可以通过邮寄的方式到对方的家中,不会给对方产生麻烦,更不会浪费。价格通常在3000元左右,不可超过5000元,多了的话会让对方为难,觉得你有什么目的,会拒绝或者与你疏远关系。
关键词:赠答;特点;意义;选择与包装;还礼行为;注意点
1.关于赠答文化
1.1赠答文化的广义和狭义
赠答,顾名思义就是相互赠送礼物,来延续亲朋好友之间的关系,是人际交往的一剂重要的润滑剂。广义上来说就是通过相互赠送礼物,来沟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甚至是世代的友好交往的一种形式。狭义上的赠答文化,也可说是赠答文化的不同表现形式,以及不同民族或人民的文化碰撞下形成的独特习俗,比如,赠答文化与日本人的独特思考方式有关,不同的思考方式源于不同的生活习惯以及地理原因,当然,这也与日本独特的传统文化和礼仪习惯不可分割的关系。赠答文化的起源很早,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古代就有很多的描绘赠答礼仪的古诗词文,如《诗经·大·抑》中就有:“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比喻人之间友好交往或相互赠送东西。
1.2日本的赠答文化
赠,即把东西无代价地送给别人;答,即收到了别人的好处,答复。即中国人所说的投桃报李,礼尚往来,《礼记·曲礼上》中的“来而不往非礼也”。在日本,最早的赠答是与神话传说中的神相关联的,日本人相信万物皆有灵,一草一木,山,川,云,雷,天地间存在的万事万物,不管多渺小,皆有神宿其中。于是人类就像诸神祈求平安健康,子孙安泰,人民给予诸神贡物,达成最早的赠答。而日本具体的赠答习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著名学者源了圆在《义理与人情》中认为要从中世纪后期开始说起,也就是武家社会成立之后。室町幕府的一位要人,即伊势贞亲,他在《伊势贞亲教训》中说的“他家送来的东西,应该相当的返还”,这也佐证了最早的赠答习惯的开始。而到了近代,随着贸易和商业的繁盛,商人们为了表示对顾客的谢意也开始在各大节日以及重要日子里,馈赠礼品。随着时代的变迁,又有了新的内容,除了亲人和家属外,还有往来的上司和客户。
1.3赠答文化的特点
日本人无论是语言上还是行为举止上都给人一种委婉的“谦谦君子”形象。赠答礼品就是将无法言于口的话,通过礼物的形式委婉的寄托的对方,而日本人在这一方面更是将其变成了一种文化现象,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首先,就是之前所说的委婉性。不要突然性的拿出礼物,这种惊喜日本人可能会吃不消,所以还是提前委婉的告知一下比较好,除此之外,提前告知,也可以看到对方是否会因为你这个礼物而感到麻烦,或是不喜欢,日本人不希望任何人给自己带来任何不必要的麻烦也不希望给别人添麻烦。其次,就是精致性。日本人习惯赠送一些小巧而又精致,价格又不算太贵的东西,来表达一份心意,而且日本人本身就特别注重包装,因此礼物的选择和包装,也是相当的精致的。如果要是送现金的话,也是需要放在纸袋中,而这种纸袋就体现出日本人赠礼的精致性,一般庆事通常用礼品绳扎在信封,礼品盒外面的蝴蝶结状袋子,而礼品绳又叫花纸绳,根据婚丧嫁娶等不同红白事而有不同数量和系法,不在乎礼物的本身价值,而在于在细枝末节的细节之处尽显完美和精致,这就是精致的日本人以及他们的礼物。最后,就是互赠性。即有赠有还的双向交流,有的需要当场回礼,而有的则不可以,有的需要还礼,有的则不需要比如,婚礼和葬礼是需要当场回礼的,入学,毕业,升职,慰问等是不需要返还礼品的,并且还有的要在同样的场合下赠还同等或同额的礼物,价格还不宜过低甚至过高,以免给对方产生麻烦,另外,还要在礼状上写着祝福的话语。
2.日本赠答文化的习俗
2.1以白喜事为例
在日本,婚丧嫁娶等事宜中就残存着浓厚的社会赠答礼仪。如某家发生不幸事时,就需要包裹上香典,并在香典的背面清晰地写着金额。而收到香典的人,需要在一本小册子上逐条记录下哪家包了多少的香典,而这个小册子就叫做“祝仪账”和“不祝仪账”。还要用不同颜色的花纸绳扎起来,前者为喜庆之事,后者为丧事,用黑白或双银的花纸绳,还要打着和结婚时相同的结子,与此同时伴随着两者的出现,互酬性原理的义理观念也出现,去参加葬礼其实就是“去完成义理”。在葬礼过后,“送禮”之人也会收到“返还香典”,有的是茶,有的是食品等。而这种回赠只是一种形式而已,真正的回赠是在日后给与香典之家有人遭遇不幸时,返还同等额度的香典,这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完成了互赠,并且赠与和返礼形成了完整的结构,世代延续下去。另外,在中元,岁暮时,如果对方正在服丧,最好不要在忌日的49天内送礼物,送的话,要送双数。再然后就是喜事庆典,通常送礼要送单数,如果是新婚夫妇的话,忌讳送2万日元以及2的倍数,送3万,5万,7万来说比较好,8也可以,还要放在祝仪袋里,并且纸币带有人物头像的一面要与信封正面相吻合,丧事则要把带人物的一面背对信封,用红白或金银颜色的花纸绳打在上面,新婚的庆事用的则是红白或是金银色的花纸绳,而且两头拉长,打成解不开的结,暗意白头到老,只限定一次。
2.2 礼物的选择与包装
日本人家中,每到中元,岁末之时,平均一家要送2.3件以上的礼物。选择的礼物大多数为啤酒,咖啡,水果,糕心,挂面等实用物品,也可以是一些工艺品,纪念品,如果自己能亲自制作一些带有诚意的物品或者食物,会更加有意义。随着时代的的发展,近年来,送保健品的人也在增多,这些礼品还要用奇数的硬纸绳绑起来,奇数代表吉祥,偶数代表凶事。颜色方面黑白代表丧事,不是特殊的场合尽量避免,大红大绿的颜色也尽量不要使用,一般花色纸比较好。这些礼品可以通过邮寄的方式到对方的家中,不会给对方产生麻烦,更不会浪费。价格通常在3000元左右,不可超过5000元,多了的话会让对方为难,觉得你有什么目的,会拒绝或者与你疏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