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启蒙老师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flower3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芝媛是我的小学班主任。
  父亲在县城上班,我从小在父亲身边使嘴跑腿。到了该上学的年龄,按照户口,我必须回农村公社的村小读书。
  我的生日是三月一号。学校是三月一号开学。也就是说,我满了七岁才能上学,但又是从一年级下学期开始读的,属于插班生。父亲担心我学习跟不上,开学报到那天,他和石老师交谈了好一阵,生怕我在班上成为倒数第一名。石老师一直很温和,笑盈盈的,轻轻说话。
  没想到开学后,我的功课一点都不成问题。因为点横竖撇捺、一二三四五,还有个位加减什么的,上学前父亲抽空教过我,姐姐哥哥用铅笔在演草本上教过我,再加上那时的语文、算术都不难,我很快就跟上了。但做广播体操却让我出了洋相。
  广播体操本身不难,不难不学还是不会。班上同学已经做了一个学期,我才从头做起。这让我有些措手不及。课间做操,没有喇叭,只有老师的口令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二二三四五六七八……当所有班级在操场时,就改用口哨吹响节拍。一开始我站在队列中跟着比画,一会儿缩头探脑,一会儿熊猫转身,引来大家一阵窃笑。有一次,在做一节复杂动作时,脚为弓步,一手由掌变拳收回腰间的同时,另一手握拳向前冲出。这是一个连续动作,我压根儿就不会,一时呆若木鸡。石老师看见了,她走到我跟前,手把手地教我。也不知为啥,她一靠近,我反倒有些蒙了。我不知自己在慌乱中做出了什么动作,不仅使本班同学哄笑,还引来了旁边高年级同学的嘲笑。我自己当时不觉,但石老师却脸红了……
  那天放学回家,我跟姐姐哥哥要求,让他们教我做操。等到晚上做完作业,在煤油灯微弱的光照下,打开门,院坝中间,姐姐教我做动作,哥哥在一旁指点,像是教练似的。我一遍又一遍发狠地练着,汗水湿了衣裳。直到母亲有些不耐烦地招呼,我才回屋洗洗睡了。
  后来,再做操的时候,我昂首挺胸站在队列里,一招一式,一板一眼,引来同学们刮目相看。
  一个学期很快过去了。秋季开学,上二年级。石老师在班上宣布,让我当班长。当班长就是收发作业本,管管自习课纪律什么的,凡是遇到自习课或者老师临时不在,教室里总能保持鸦雀无声。为此,石老师一直很满意,她曾当着我父母的面夸我好多回。当然,我有时也会跟同学之间发生争吵甚至摩擦,但我私下都能跟同学和好。打小报告不是我的性格,也不是我的作风。
  有一次放学回家,我急着写作业。母亲喊吃饭了!我说我不吃,我要做作业。大概二十分钟之后,我把作业写完才去吃饭。后来,这件事不知怎么传到了学校,学校就把我当成了典型宣传,说我宁愿不吃饭,也要做作业。那一学年,我被评为三好学生。整个公社的中小学集中在操场上,中学校长点名表扬了我这个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并颁发了奖状。我的虚荣心得到了满足,但我之前并未向老师说明实情:我只是先做完作业,推迟了二十分钟吃饭而已。
  自那以后,我渐渐地骄傲起来。上课有时不专心听讲,贪玩、贪耍,还违反纪律。一天放学后,收齐作业本,石老师把我留下了。她温和地说:“我们都知道你爸爸是老红军,你不要背上了红包袱……”
  我父亲其实是1951年参加的抗美援朝,1958年5月才回到国内。在当地,乡亲们都说他是老红军。我想,他们说的老红军大概泛指所有的老革命。
  在我上三年级期间,石老师的感情生活遭受了一次严重的波折与打击。她大概有四五天没来上课,我们小孩子也不敢多问。学校临时指定了一个代课老师,他通常就布置几道题,或者让我们自习。每一节上课铃响起的时候,我们都不约而同地望着教室门口,期待着那个熟悉的身影出现。直到确认她不会来时,我们这才把心思收回到课本上来。
  一个星期之后,石老师回到教室,她面容有些憔悴。课堂上,我们小心翼翼地聽,遇到问题时,也不敢出大气地问,生怕再惹她不高兴。又过了几天,她才眉头舒展,笑靥如初起来。
  上四年级的时候,换了班主任。村小也换到了公社小学,语文数学由不同的老师教。一直到区中学读完初中,这期间我未曾再见石老师。
  1986年寒假,我读完高一上学期。大年三十那天吃过晚饭,我们兄弟姐妹特别想看春节联欢晚会。那时,春晚是必不可少的节日盛宴。农村没电,更没有电视,我们几个一筹莫展,心神不宁。忽然,我眼前一亮:“到学校石老师家里去看!”“好!”哥哥姐姐随即附和。妹妹也吵着要去,被我们挡下了。因为在老师家里,准确地说,在一间宿舍里,我们三个人就已经够多的了。
  我们姐弟三人兴冲冲地赶到学校,石老师的宿舍里亮着灯。我怂恿姐姐前去喊门,石老师应了。她开了门,笑盈盈地让我们进屋。姐姐说明了来意,她从床底下找出小板凳。我们坐下后,她随即打开了那台十四英寸的黑白电视机。到这时我才注意到,石老师的怀里抱着一个婴儿,她一会儿放下,一会儿又哄着。她爱人是乡政府的一名工作人员,我们都认识。
  那夜的节目,我们看得津津有味,如痴如醉。一直看到《难忘今宵》的旋律响起。大年夜打扰了老师,我们怀着歉意向她道谢告别。石老师抱着孩子,起身送我们。直觉告诉我,老师并没有不悦,她送我们出了门,还一直招呼着“你们经常到家里来坐哈”……
  石老师的爱人后来调到县广播局工作。他们搬进了县城,住进了广播局宿舍楼,一直到石老师退休。
  现在,我经常回老家。父亲常说,我在菜市场有好几次都遇见了你的启蒙老师,她每次都要问起你,我跟她说了你的情况,她很高兴……
  责任编辑:李 梅
  插图选择《外国黑白插图资料》
其他文献
一晃六年过去,寒来暑往,风吹雨打,新小区也就变成了旧小区。一些基础设施,渐渐开始出现了问题。比如,部分栅栏锈蚀倒塌了,有些门禁失灵了,楼栋的防盗门关不严实了,门锁扣不上了,路边、楼道、车库、地下室的灯不亮了,可视电话有的看得见人像听不到声音,或者听得见声音看不到人像,楼道的电表箱搬东西时你碰他撞,叮叮挂挂,面目全非了,诸如此类。虽然物业偶尔派人维修,或有业主反映后派人维修,但总是不彻底不到位,或者
期刊
对游子而言,“乡”菜,也许是他们今生挥之不去的乡愁,而对我来说,乡菜就是妈妈做的菜,不管吃啥,每一口是滋也是养,是疼也是爱。  妈妈常对我说,她和我的嘴是有分工的,我从她身上出来之前,妈妈要替我吃,现在得还上,我要替妈妈吃、吃好的,总之,妈妈是舍不得吃的。上小学那会儿,我有一次问妈妈:“您最喜欢吃的菜是什么呀,会做吗?”妈妈说:“我们老家这儿最好吃的数清蒸鳜鱼啦,妈妈特喜欢,会做,不过鳜鱼太贵了,
期刊
到达的时候,是立夏前一天傍晚。  似乎是特意到这里来告别春天的。春天并不想离开,它还缠绵在柳条上,缱绻于花枝里。但没有办法,万物都长大了呀,蝼蝈将鸣,蚯蚓待出……春天忍不住下了一场雨。  安静的欢快,这是酒仙湖给予我的第一感受。此时,我还没有见到它的真面目,就像我走进一座庭院,还没有拜会它的主人。如果这个比喻还算贴切的话,那高耸的夯土大坝更像是一扇门,一扇从不上锁的门——它是关着的,但你随时可以推
期刊
攸县之行,感触良多,并且提供的各种介绍和文章足足装了一布包,给我们这些作家的提示装满了一大脑子。欣喜若狂地回到家里,静下心来,却不知从何下笔,真是应了那句“狗咬刺猬无从下口”。尤其是建伟仁弟弱弱的提醒——老哥,近期少喝点酒啊!下半句他没点明,我心领神会,在此补上——快下笔呀!  于是,我闷头重新翻了攸县提供的几种书籍、资料,徒然产生了选项越多越选不好的感觉。有道是“吃人家嘴软,拿人家手短”。在此行
期刊
朗诵家姬国胜老师说:“在攸县能找到梦。”没错,实诚,点赞。  从株洲到达攸县后,我首先去的地方叫石羊塘,在那里,结识了一位叫夏昭炎的教授,他一直在追梦。夏教授工作在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2004年,夏教授罹患了胃癌,被迫切除了四分之三的胃,躺在病床上的他,格外思念家乡攸县,心里萌生了返回石羊塘的念头。办完退休手续后,他就回到了攸县。虽然不是衣锦还乡,但也算是功成名就,夏昭炎只需安心养病、延年益壽,
期刊
五月初的南方,阳光和雨水如一对冤家,你来我往,特别是丘陵地区。湘东南的攸县,或许挟有罗霄山脉的气象,形成了这初夏气候的变化无常,感受很特别。眼前的石羊塘镇谭家垅村,被细雨和阳光洗礼得格外鲜亮——明镜似的水田,一块块,一畦畦,阔大平整,近处屋场水面,几许嫩娇的小荷含苞待放,与细密的浮萍聚合成或圆或方、大大小小的图案;不远处,长腿水鸟在禾田中双双觅食。四周村落,远近错杂,白墙黛瓦,绿意葱茏,风烟俱净,
期刊
《诗经》云:“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意思是说春天日子渐渐长了,草木也长茂盛了,黄莺鸟在枝头歌唱,采蘩的姑娘说说笑笑,热热闹闹的,一蓬生机勃勃的气息。诗经年代,物草丰美,民风淳朴,所以那些脍炙人口的句子,时至今日,读来依然留香唇齿间。  这样的春天,真是令人陶醉。躺在春光里,适合好好地做个梦吧。  那天,就梦见外婆了。开满野花的田埂上,外婆拄着拐,拎着个小板凳,往我家的庄稼地里蹒
期刊
在春州大学任教一年的张涛,第一次代函授班的课。  开课的那天早上,特意理了发的张涛显得格外精神。他提前来到教室,心里却咯噔一下,怎么?才来了大约一半人。  上课了,他做了自我介绍后开始点名。点到王伟时,站起来的是个看上去有六十岁的老太太。花名册上明明是男生,张涛略显吃惊地问:“你?”斯文的老人从容地说:“我姓谢!代儿子上的,他援藏去了,我会把您课上讲的内容都转达给他。”  之后的几天里,不是这个请
期刊
“山那边是湖南的攸县,攸县好歇。”小时候,常听已经腿脚瘫痪的堂爷爷这么说。  “好歇”是我的家乡江西莲花县的土话,好玩的意思。攸县与莲花县是邻县,中间只隔着一些山。堂爷爷年轻时是去过攸县的,当年腿脚利索的他与村里一帮小伙相邀好几次徒步翻山去了攸县。只是,攸县到底如何“好歇”,堂爷爷每次欲言又止,并没有详说。但,堂爷爷每次提到攸县时那股神往的表情与暧昧的语气,除了常常激起我童年的好奇,亦会冷不丁招来
期刊
书桌上摆着一本狗年的日历,我几乎每天都要翻看日历上的日期。  今天是立夏的日子,我很兴奋。早饭后,就要陪北京来的作家们,到攸县东部采风,去一睹酒仙湖的胜景。  头天晚上,下了第一场夏雨。雨的湿润和清凉,全都弥漫在酒埠江的群山溪流、峡谷与湖泊上。车子刚旋上山巅,一片如雪花般蓬松厚软的油桐花就映入眼帘,在早晨明丽的阳光映照下格外耀眼。  这样漫山遍野的油桐花,我还是第一次看到。此时,坐在车上的作家们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