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对毛岸英“约法三章”

来源 :作文周刊·高二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x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6年初夏的一天,在中央机关大食堂吃晚饭时,田志芳发现新来了一位同志,高个,体格健壮。他发现这人有些面熟,寻思半天,可怎么也没想起来。
  吃完晚饭,田志芳看到自然科学院院长徐特立和一个青年慢慢走来,细瞧正是那位面熟的新同志。他们一边走,一边亲切交谈,从他身旁走过。他连忙问身边的一位同志:“和徐老在一起的是谁啊?”
  “那是毛岸英同志,刚从苏联回来。”
  “毛岸英?”
  “就是毛主席的儿子。”
  哦!田志芳猛地拍了一下脑门,怪不得面熟呢,原来是毛主席的儿子。
  可他又有了疑问:“怎么毛主席的儿子还和咱们一起吃大灶?他刚从苏联回来,能吃惯咱这小米饭、山药蛋?”
  那位同志瞥了田志芳一眼说:“毛主席一向对自己要求严格,与毛岸英‘约法三章’,要他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
  过了一段时间,看不到毛岸英同志来大食堂吃饭了。后来,在国民党向解放区大举进攻的前夕,毛岸英又回来了。他的脸变黑了,身体也瘦了。一打听,原来是毛主席把自己的儿子派到最艰苦的山区,上“劳动大学”去了。在那儿,他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选自《老年生活报》2019年9月27日)
  素材解读
  毛泽东对长子毛岸英要求十分严格。毛岸英从苏联回到延安时,毛泽东对毛岸英“约法三章”——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毛澤东身为人民领袖,始终与人民打成一片,从不搞任何特殊化,从不为自己和亲属谋私利,毛泽东的这种高风亮节堪为共产党人的楷模。毛泽东是一面镜子,能真实映照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适用话题
  严以教子 不搞特殊 平民意识 人民情怀 不忘初心
其他文献
写记叙文,同学们往往会对写人、叙事比较上心。写人力求栩栩如生,细致入微;叙事追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殊不知,在写人叙事时穿插恰到好处的情境描写,反而能更好地烘托氛围、暗示人物性格特点、蕴含作者丰富感情,进而更好地打动读者。  【讨论技法】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大自然是五颜六色、色彩纷呈的;其实,不同的人眼中,幸福也是有不同颜色的。  你认为幸福是什么颜色呢?谈一谈你的看法吧!  请以“
期刊
作者简介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1929年发表第一部小说《灭亡》。其后创作的“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影响了一代代青年。  内容梗概  《家》是巴金代表作“激流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写于1931年,当时巴金27岁。作品以“五四”运动高潮后二十年代初期的四川成都为背景,展现了一个封建大家庭由盛而衰的过程。故事梗概
期刊
2021年2月4日,教育部官网公布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2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新的一年,教育部将重点抓好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管理。他要求,小学阶段作业不出校门,随堂作业在校园内完成,初中阶段作业不超纲,高中阶段作业不越界,中小学生睡眠时间也将纳入监测考核。  我国给中小学生减负已经20年。每次减负,都把控制作业总量作为一条重要措施。2018年,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中小学生
期刊
互联网时代的巨潮在短短几十年间,将全世界长久以来的生活习惯冲了个天翻地覆。但是我们的日子是满的,生命却是空的;我们的头脑是满的,心却是空的。泥沙俱下的各类信息充斥着头脑,快餐式的浅阅读惰化了人的思维方式,互联网是“一个人的狂欢”,透过方寸间的屏幕,我们与整个世界相连。  殊不知,在巨大的信息浪潮与舆论导向中,我们早已半推半就地忽视了细小的声音,也半推半就地同巨大的声音一同嘶吼。因为一声质疑往往带来
期刊
文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1.我们永远要记住:我们都是平凡的人。  ——周正  2.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  ——张瑞敏  3.人生最低的境界是平凡,其次是超凡脱俗,最高是返璞归真的平凡。——周国平  平凡造就平庸也成就伟大,关键是看如何在平凡中积淀,在平凡中突围。在这个人人都可以成功,人人都可以堕落的时代,认知平凡的意义与价值显得尤为重
期刊
议论文分论点的拟定设置是有要求和技巧的。  一、类:是什么  这种分论点的设置主要是回答类别、性质和内涵方面的问题,即判断由话题转化而来的中心论点的内涵或外延,对中心论点进行价值性判断,揭示这个中心命题的基本属性。同学们在运用时需要关注四点:一是“是什么”的前后两个要素之间必须有一定的关联性、相似性,绝不能风马牛不相及地乱点鸳鸯谱;二是“是”其实就是一个判断,可能是认定、断定、承认、接受时的一种状
期刊
小时候,我是跟着爷爷奶奶在茶馆的后台里长大的。爷爷是一名唱竹板书的老艺人,每日都會在老家的茶馆里演一段。每当爷爷上台时,我便被后台的叔叔阿姨们抱在怀里。于是在我的童年记忆里,陪我最多的不是儿歌和动画片,而是一段段的太平歌词和竹板碰撞出的清脆回声。  光阴流转,我早已过了那个需要叔叔阿姨抱着的年纪,但每次回老家,还是喜欢在厚重的幕布后看着爷爷在台前演出。在观众期待的目光中,爷爷浑厚的声音与清脆的竹板
期刊
解题技巧  语言特色,又称语言特点,泛指有别于其他语言的风格特点。  一、设问方式  1.这篇文章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段从语言上看有什么特点?请举例分析。   3.分析本文的语言风格或谈谈文章的语言艺术。  4.本文语言很有特色,请结合文中××两处分别加以赏析。  二、答题思路  应该从哪些角度去赏析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的语言特色?  1.从用词的角度。  寻找文段中有无极富表现力的词(如
期刊
《尚书》有云:“玩物丧志。”然而玩物是否真的丧志呢?我以为不然。物,与心相对,是心之外独立存在的东西。“志,知也;知,接也。”志,是接触外物的感知能力。通过“玩物”,我们其实是可以“长志”的。  实际上,失志与否不在于是否玩物,而在于玩的是什么物,以及我们如何玩物。“玩物”其实是一种艺术,也是一门学问。  首先,我们玩的是什么物。就比如我们现在所说的生活情趣,就有高雅与庸俗之分。庸俗情趣如抽烟、喝
期刊
2020年11月14日,安徽马鞍山。一工厂门口,员工发现停在路边的一辆白色轿车上有两个孩子,一个孩子被轿车车窗玻璃卡住脖子,十分危险,而孩子的母亲却不知去向,救人者凌先生就拍了整个救人过程放在网上,希望能找到孩子母亲并起到教育警示作用。而后孩子的母亲却要找律师起诉他“侵犯隐私”,这让凌先生觉得非常寒心。  针对此事,网友纷纷站队,有人说这是现实版的“农夫与蛇”,孩子母亲的做法令人不齿,也有人称凌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