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复习要有效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lrjlc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三的一轮复习正紧张地进行着,老师每天忙着下发习题、讲解习题;学生每天忙着做题、改正习题的错误答案。老师唯恐落下某个知识点,一个劲地撒大网;学生生怕落下老师讲得每个考点,不停地练,不停地写。
  我在用心地讲,学生在认真地练,看来复习效果肯定错不了了。
  已经复习一段时间了,想做一下检测。
  我自信满满地拿了一个讲过的诗歌鉴赏题让学生做,收上答题卡一看,学生的答案真得是让我大跌眼镜,答案千奇百怪,五花八门不说,全班竟没有一个同学的答案完全正确。
  这首诗我不是已经给学生讲过吗?他们怎么做成这样了呢?我不断地问自己,我真的无法接受这样的结果。冷静下来之后,我找了几个同学问问情况。他们的回答要么是忘了;要么是不会,更有甚者用很奇怪的语气问我:讲过吗?什么时候讲的?学生的答案,学生的回答让我感到无比的尴尬。我可真是用心在领学生复习啊,学生也真是认真在听我讲啊。可残酷的现实又让我不得不反问自己:前一段的复习有用吗?但我真的不死心,又找了几个刚讲过不久的题目让学生做,结果依然是惨不忍睹。
  经过一翻痛苦的反思我发现造成这种情况的罪魁祸首竟是我自己。
  1.无限扩充广度,盲目追求进度 作为一个有经验的老教师,对高考的考点和历年的模考及高考试题非常熟悉。有时在讲练习的时候总是围绕着高考的考点无限生发,无限扩充题目的广度,导致学生记忆的东西多且杂。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往往是下课了,却总觉得还有很多的高考考点没讲到,细讲又没时间,在量与质发生矛盾的时候,我不得不向量屈服了,于是每天一上课,我就开始讲,生怕讲少了,完不成所谓的进度。即使是让学生做练习,也总是刚发卷就讲,根本就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有时可能会给学生些做题时间,可又总是觉得这是浪费时间,所以给的时间总是远远不够,至于说复习就更不在我考虑的范围内了,因为心里总在想那得多耽误时间。这一切都导致学生东西没少学,知识没少记,但那只是记在纸上的冷冰冰的知识点,根本就没和学生融为一体。对学生来说那就是夹生饭,没什么营养。而此时的我却有了心理上的满足:高考考点我都讲到了,学生也听了,再碰上这样的题目学生应该会了。现在看来这是多么愚蠢的想法。
  2.以讲代思 每天上课我只是机械地在讲题,学生跟着记答案,我讲得多,学生记得多,根本就没时间复习消化,做题时,如能碰上原题还有可能答上来,稍有变通便不知所措了。
  要想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老师首先要明白复习的目的就是让学生真正掌握高考的知识点,而不是老师讲完高考知识点便万事大吉。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走出老师不敢放手的怪圈,要敢于给学生更多自主思考的时间,要知道在很多时候,学生自主完成的一道题的效果大于老师讲过的好几道题。不要只顾给学生讲题要多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要给学生提供多种学习方法,要教会学生自学、互学,要让学生明白:一道题只记下答案不是真会,只有自己能说出来,自已能写出来,能给别人讲明白才是真的会。
  想明白了这些,在这之后的课堂上,我讲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从学生的做题情况来看,我成功了。因为我所进行的复习是有效的。
  作者单位:黑龙江农垦建三江管理局第一高中。
其他文献
在西方,政治原本实指群体或集体,但群体或集体中的人首先是作为个体存在的,其次才作为必得在一定群体中生活的个体而存在.这种个体与群体(社会或国家)的关系问题就成为西方政
1921年,初入剑桥大学的徐志摩就对充溢英国的“大自然情结”充满浓厚兴趣。他发现,当时英国诗人大多都是大自然的观察者、爱好者和崇拜者,特别是湖畔诗人对于自然风物的长久痴迷和沉醉崇拜的风尚,强烈地触动了青年徐志摩的诗心,从而成为他的浪漫诗情的母体。  由此,他的文艺观开始形成。这时的徐志摩常常独自一个人痴痴地游走于康桥之上,聆听近村的晚钟声,河畔倦牛的反刍声。大自然的优美、宁静、和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