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本土艺术多元化现状的思考

来源 :文化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at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以及它所带来的现代生活和全球化的文化进程,使得中国传统本土艺术面临着更深层次的困惑。这种困惑反映了本土艺术在转型期所受到外在、内在的刺激下,一种自我反思、蜕变与创新的困惑。面对着多元化的价值规则、评判方式以及潜在的商业利益并行不悖的时代,传统本土艺术的继承与背叛以及对继承的多元阐述方式是当代本土艺术面临的时代主题。这种争论所预示着社会发展中面对的历史性选择,它反映了本土艺术从传统的一元论向多元化发展的历史必然图景,争论是推动艺术创造的动力,中国本土艺术正是在这种争论中演义着丰富而多元的20世纪中国本土艺术史。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信息高速更替下的社会分工日益狭小,艺术创作行为的职业化突显以及艺术市场的出现,艺术创作面貌上片面的个性化追求成为这个时代艺术家的主要目标。这种商品时代产品商标式的“品牌”追求往往以忽略艺术最本体的精神追求为代价,无论对艺术家还是观众,只有把艺术作品个性化与艺术思想内在的人性化回归完美结合才是艺术创造的本质要求。艺术面貌上的个性化只有与其表达思想上相统一才有其意义,片面为个性而个性的所谓创造都不能代表艺术的真正创造。
  引起公众的广泛关注是商品社会下商品利润所追逐的目标,这种广泛的关注所带来的“轰动”以及“轰动”中所赢得的名利效应,对于传统思维式的本土艺术作品几乎不可能达到。那么,在市场环境中,艺术家如何通过作品去达到这种“轰动”与“效应”?首先,其指向必然是趋向于公众的。在这个全球化与工业化的时代,商品经济下的社会消费形态冲击并改变着中国人的传统生活与价值观念,价值规则的重新洗牌带给人们新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精神上的困惑与迷惘。在无所适从中寻找个体价值的存在方式,这是全球化的时代带给中国本土艺术家的时代宿命。
  在这种个体价值选择的多元时代,艺术行为上的多元争论滋生思想与价值的多元化体现,预示着几千年以来中国本土艺术的价值评判方式的改变,体现了对传统价值评判标准一元论的颠覆,多元化人性个体回归的时代体现,艺术的价值追求趋向于公众性的个性价值追求。
  “文化的多元化是社会多元化的组成部分,也是社会多元化的推动力,同时,可能成为社会多元化的先行者,文化中从来蕴藉着人类社会最为丰富的善良憧憬,它们的生动而富魅力的呈现方式是化干戈为玉帛的利器,它们是社会多元化进程的天使。”(《清华美术》卷首语2006年第二期,杜大恺)
  


  全球化时代商品经济的流通是促成文化多元化的重要基础,商品流通确立了社会消费文化形态,促使了大众性审美趣味的形成。在这个意义上,本土艺术审美趋向大众性,个性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大众性并不能等同于商业目的的大众献媚性,大众性是一种广泛意义上更为尊重“人”的个体精神的普遍个性存在,而大众献媚性则是被消费社会中资本利润所操纵了的大众献媚心态。就本土艺术而言,艺术面貌上多元化的形成,艺术面貌的个性化将成为这个时代本土艺术家对探索可能性的各种尝试,这种尝试最为外在的方式就是对新材料、技法以及观念上的各种尝试与探索。
  商品时代在艺术上这种产品商标式的品牌追求往往以忽略艺术的个体价值追求即人性复归为代价,无论对艺术家还是观众,只有在艺术作品外在形式的个人化与艺术思想内在的个性化完美结合才是艺术创新的本质要求。就此而言,艺术面貌上的“商标化”只有与艺术表达语言、思想观念的统一才有其意义。片面地为个人化的所谓个性(商标化)探寻都不是艺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对当下而言,我们仍然要对艺术中的一些丑野狂怪的极端行为保持判断力,亦如对后现代思潮下的价值平面化倾向应有公允的判断一样。人类社会面对多元化的时候,不能完全无视价值底线,价值底线一旦崩溃,多元化亦会因为价值的广泛化而失去基本秩序”。(《清华美术》卷首语2006年第二期,杜大恺)
  在消费社会形态中,引起大众的广泛关注是商品社会下商品利润所追求的目标。在艺术市场环境中,艺术家如何通过作品去达到视觉与利益上的“轰动效应”?指向必然是作品的大众化趋向。随着这种大众化的程度越深,其作品大众性展现则更趋向表面形态上的媚众心理,由此而出现了本土艺术探索上的一系列问题。首先,艺术大众性的个性复归误解为献媚于大众趣味为标准;其次,艺术精神层面的创造性被忽视,艺术创新误解为技术或观念上的创新;再次,艺术作品的公众性在资本利润的操作下演变成艺术家的“公众人物”展现。在这些有意无意的时代误解中,本土艺术价值评判的底线被泛化,艺术评价的标准转向话语权操纵下的大众趣味与市场效应,“各领风骚三五天”。这种消费时代中的商业文化模式的热闹,无疑只是我们这个社会结构大转型时期所衍生出来的爆发图景所产生的躁动心理罢了。本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需要多视角,多元化的语言探索,并依赖于建立在当代生活基础上的自内与外的反思与创新。
  无论是维护传统笔墨、主张中西结合等各种艺术形态与主张,都将对整个当代本土艺术的发展与创新做出自身的历史贡献。在这种多元化热闹的背后,各种观念、呐喊与躁动的繁荣之后,我们还得冷静地回到艺术与生活这一千古不变的艺术创新规律上来。
  艺术来源于生活,离开真实生活的艺术将会被时间无情淘汰。生活是艺术存在的基础,是艺术创造的源泉,也是艺术创新的法宝。艺术创新既不是祖宗传给我们的,也不是西方人带给我们的。中国本土艺术的发展与继承,最终还得回到我们生活的这个真实时代与艺术家本人身上,艺术家的生活、学养、天赋与技巧决定了艺术真正的命运。昨天已成为今天的传统,今天也将会成为明天的传统。
其他文献
我喜欢找一个多云或者有些阴沉的冬日去逛798,我觉得这样的天气与798以前和现在的形象都很符合。  很多人都说喜欢找一个秋日的一个好天气去798,原因是当秋日的阳光透过枝叶光影斑驳地投在厂房的红墙上,加上蓝天、秋风、鸟鸣和咖啡的香气。让人恍然感觉如身处一幅绚丽的油画中。记忆里在那个“赶英超美”年代中像798这样的工厂的烟囱里都应该冒着浓烟,而在新时代蜕变为艺术区的798又多了艺术家们忧郁的气质。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