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新课程强调“动手实践,自我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为此,新课程大大地加强了探究性学习的比重,而探究性学习指的是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景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下面就此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情境教学是一种运用具体生动的场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教学方法。教师应从多角度多渠道来整合探究的学习材料。心理学研究表明,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主动参与。
比如在教学“24时计时法”时,老师可以先用多媒体播放新闻联播的片头音乐,然后再提出问题:这是同,学们都熟悉的节目,那么它是什么时候播出的呢?接下来出示:小吴一天的作息时间表,并配上图画,让学生观察时间,从而引入新课。这样,使用适当的生活化的情境音乐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提供时空,给予学生探究机会
我们一些教师认为课堂上有时间还不如让学生多做些作业题目,或还不如让教师讲解。殊不知实际上是教师剥夺了学生说话的权利,扼杀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寻求时间短、效率高的形式,如同桌说、小组说、个人说等方式。
比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时。可以在课前布置“找一找哪些物品上有百分数?想一想表示什么意思?”的调查任务。这样,学生一方面通过预习了解了百分数表现形式和意义,另一方面叉知道生活中有很多地方用到百分数。如:衣服标签上写有成分100%棉;牛奶盒子上标明的脂肪0.4%,钙2.7%,蛋白质1.6%;方便面的包装盒上标有加量20%等。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弥补了学生抽象能力的不足,有利于发掘和提升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从而也拉近了教材与生活的距离。
三、实践应用,激活学生探究内需
学习数学知识后用其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并探索其应用价值,让学生在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更加认识到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必要性。最终使应用数学成为他们真正的内在需要。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或者提出具有思学中,教师可设评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或者提出具有思考性的问题,使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得到锻炼,最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一位老师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与体积”这一课后向学生提出问题:“生活中我们见过各种大小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纸盒,你们知道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吗?是否表面积越大体积就越大呢?”学生产生了疑惑,然后教师就向学生布置了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后收集几个纸盒,测量并记录下每个纸盒的长、宽、高,计算出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再比一比。学生在反馈时提供了大量的数据,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大的体积不一定大的道理,更为可贵的是,教师接下来要求学生自己设计一种纸盒方案,并说出这样设计的合理性。这节课气氛相当热烈,学生情绪高涨,处处闪现着智慧的火花。学生在设计纸盒的过程中,充分应用了已学的有关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知识,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设计出自己认为合理的方案,体会着成功的喜悦。在这一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应用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学生还了解到生活中许多事例都蕴涵着丰富的数学知识,从而逐步培养了他们自觉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习惯。数学应用真正成了学生的内需。
四、体验成功,促进学生探究习惯养成
把探索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同时要充分相信每个学生的探究潜能。因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我们不仅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探索欲望,而且要让学生有更多参与探索的机会和成功的情感体验,学生在克服困难时,教师要调动学生所有的经验和智慧,去积极攻破难点,一旦攻破,学生就会异常兴奋,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兴奋上升为成功的体验。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独立实践能力。教师应创设情境,引发认知矛盾,营造良好的氛围,引导学生围绕学习目标积极主动地探究。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一定要把思维的权利还给学生,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做的过程让给学生,避免一切由教师包办代替,以促使学生的自主发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情境教学是一种运用具体生动的场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的教学方法。教师应从多角度多渠道来整合探究的学习材料。心理学研究表明,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主动参与。
比如在教学“24时计时法”时,老师可以先用多媒体播放新闻联播的片头音乐,然后再提出问题:这是同,学们都熟悉的节目,那么它是什么时候播出的呢?接下来出示:小吴一天的作息时间表,并配上图画,让学生观察时间,从而引入新课。这样,使用适当的生活化的情境音乐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提供时空,给予学生探究机会
我们一些教师认为课堂上有时间还不如让学生多做些作业题目,或还不如让教师讲解。殊不知实际上是教师剥夺了学生说话的权利,扼杀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寻求时间短、效率高的形式,如同桌说、小组说、个人说等方式。
比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时。可以在课前布置“找一找哪些物品上有百分数?想一想表示什么意思?”的调查任务。这样,学生一方面通过预习了解了百分数表现形式和意义,另一方面叉知道生活中有很多地方用到百分数。如:衣服标签上写有成分100%棉;牛奶盒子上标明的脂肪0.4%,钙2.7%,蛋白质1.6%;方便面的包装盒上标有加量20%等。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弥补了学生抽象能力的不足,有利于发掘和提升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从而也拉近了教材与生活的距离。
三、实践应用,激活学生探究内需
学习数学知识后用其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并探索其应用价值,让学生在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更加认识到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必要性。最终使应用数学成为他们真正的内在需要。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或者提出具有思学中,教师可设评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或者提出具有思考性的问题,使学生的知识与技能得到锻炼,最终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一位老师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与体积”这一课后向学生提出问题:“生活中我们见过各种大小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纸盒,你们知道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之间有什么关系吗?是否表面积越大体积就越大呢?”学生产生了疑惑,然后教师就向学生布置了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后收集几个纸盒,测量并记录下每个纸盒的长、宽、高,计算出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再比一比。学生在反馈时提供了大量的数据,得出长方体的表面积大的体积不一定大的道理,更为可贵的是,教师接下来要求学生自己设计一种纸盒方案,并说出这样设计的合理性。这节课气氛相当热烈,学生情绪高涨,处处闪现着智慧的火花。学生在设计纸盒的过程中,充分应用了已学的有关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知识,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设计出自己认为合理的方案,体会着成功的喜悦。在这一实践活动中,学生的应用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学生还了解到生活中许多事例都蕴涵着丰富的数学知识,从而逐步培养了他们自觉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习惯。数学应用真正成了学生的内需。
四、体验成功,促进学生探究习惯养成
把探索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同时要充分相信每个学生的探究潜能。因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我们不仅要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探索欲望,而且要让学生有更多参与探索的机会和成功的情感体验,学生在克服困难时,教师要调动学生所有的经验和智慧,去积极攻破难点,一旦攻破,学生就会异常兴奋,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兴奋上升为成功的体验。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独立实践能力。教师应创设情境,引发认知矛盾,营造良好的氛围,引导学生围绕学习目标积极主动地探究。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一定要把思维的权利还给学生,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做的过程让给学生,避免一切由教师包办代替,以促使学生的自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