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接骨板联合重建接骨板与螺钉联合重建接骨板治疗髋臼后壁骨折的疗效比较

来源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hui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比较微型接骨板联合重建接骨板与螺钉联合重建接骨板治疗髋臼后壁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3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51例髋臼后壁骨折患者资料,根据内固定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微型接骨板组28例,男17例,女11例;平均年龄为(35.3±27.7)岁;采用微型接骨板联合重建接骨板固定。螺钉组23例,男14例,女9例;平均年龄为(38.5±25.8)岁;采用螺钉联合重建接骨板固定。所有患者均采用Kocher-Langenbeck入路手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时髋关节改良Merle d'Aubigné-Postel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

结果

微型接骨板组与螺钉组患者术后分别获(15.4±5.1)、(18.7±4.2)个月随访。微型接骨板组患者的手术时间[(163.5±23.5) min]短于螺钉组患者[(204.2±42.2) min],术中出血量[(330.0±150.1) mL]少于螺钉组患者[(410.2±164.6) mL],末次随访时髋关节改良Merle d'Aubigné-Postel评分[(16.5±1.9)分]高于螺钉组患者[(15.2±2.4)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1.4% (6/28)]低于螺钉组患者[47.8% (11/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但两组患者的骨折复位优良率分别为92.8% (26/28)、87.0% (20/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微型接骨板联合重建接骨板与螺钉联合重建接骨板治疗髋臼后壁骨折均能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前者的手术时间更短、创伤更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且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更好。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多孔钛合金表面镁涂层改性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成骨效应。方法采用真空离子镀技术在多孔钛合金材料内、外表面制备镁金属涂层。扫描电镜观察材料表面及孔隙内部涂层形态,能谱分析涂层的元素组成。取成年家兔24只,随机分为2组(n = 12),建立双侧股骨外侧髁部骨缺损模型,分别植入未涂层的多孔钛合金(对照组)和镁涂层多孔钛合金(实验组),于取材前2周及前2 d分别荧光标记骨小梁。术后2、4、8周取材,应
目的建立股骨近段三维有限元模型,探讨股骨转子间六部分骨折分型的产生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64层螺旋CT对1例60岁正常男性志愿者左股骨近段进行扫描,所得图像以.jpg格式保存,并导人Photoshop 7.0软件进行三维模型绘制,再将所得三维图像运用Super 93软件建立股骨近段三维有限元模型,划分节点764个,单元531个(密质骨306个、松质骨225个)。运用该模型模拟人摔倒过程中髋关节内
目的探讨10年期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成人胫骨平台骨折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变化趋势。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诊治的成人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资料,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骨折AO分型及Schatzker分型等数据。将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的患者资料定为A组,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的患者资料定为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总结出10年期间成人胫
目的探讨年龄与地面性质对高处坠落伤致伤规律及其严重度的影响,以期提高高处坠落伤的诊断与救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1 230例高处坠落伤患者资料,男925例,女305例;年龄为1~86岁,平均38.5岁。应用损伤严重度改良评分(RISS)评估损伤程度,分析不同年龄段(<15岁、15~50岁、> 50岁)与地面性质(泥沙地面和水泥、石质地面)对高处坠落伤致伤规律及其
目的探讨关节腔内使用氨甲环酸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后失血量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4年5月期间行TKA治疗的60例患者资料,根据手术过程中关节腔内是否使用氨甲环酸分为两组:氨甲环酸组30例,在缝合关节囊后关节腔内注射1 g氨甲环酸,加生理盐水稀释至20 mL;对照组30例,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注射。术后闭合引流3 h,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24、72 h血红蛋白下降
目的探讨空心螺钉结合Cable-Ready钢缆针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应用空心螺钉结合Cable-Ready 1.3 mm钢缆针张力带治疗的46例髌骨骨折患者资料,男28例,女18例;年龄为22~84岁,平均52.5岁。骨折AO分型:A型3例,B型1例,C型42例。切开复位后对于仅有2个大骨折块的患者,垂直于骨折断面纵向置人2枚1.6 mm
目的分析锁定接骨板、锁定螺钉取出困难的相关因素,探讨相应的预防及应对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9月至2013年11月行锁定接骨板、锁定螺钉取出术的308例四肢骨折患者资料,男190例,女118例;平均年龄为36.8岁(12~82岁),骨折复位内固定术至内固定物取出术的时间间隔平均为16.3个月(2~56个月)。骨折部位包括肱骨、尺桡骨、锁骨、股骨、胫骨及踝关节。观察是否出现内固定物取出困难,记
目的探讨新型外固定牵屈器治疗膝关节僵直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17例膝关节僵直患者资料,男13例,女4例;年龄为21~59岁,平均38.2岁。术前膝关节屈曲5°~39°,平均18.6°。病程为5~19个月,平均13个月。所有患者均应用自行研制的新型外固定牵屈器治疗:术后2~3 d待患肢疼痛缓解后开始调整牵屈器,使膝关节逐步屈曲。牵屈速度开始为软组织水平≤1 m
目的探讨性别对金属对金属全髋表面置换术(RHA)后血清钴、铬、钼离子水平的影响。方法收集2008年11月至2013年3月因交通伤导致的24例单侧股骨头骨折患者,根据性别不同分为两组:男性组12例,平均年龄为(54.7±5.9)岁,股骨头骨折分型:31-C1型5例,31-C2型7例;女性组12例,平均年龄为(53.9±5.8)岁,股骨头骨折分型:31-C1型6例,31-C2型6例。所有患者均行金属对
目的探讨塞来昔布对膝关节镜手术患者术前疼痛的影响及术前预防性镇痛的有效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以2012年6月至2013年5月因外伤行膝关节镜手术的3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男8例,女22例;年龄为15~59岁。将3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塞来昔布组和维生素C组,每组15例。人院后第2~4天塞来昔布组患者口服塞来昔布,维生素C组患者口服维生素C,分别于人院当晚(用药前1 d)及用药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