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2016年词汇学研究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cf30311320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词汇学研究是语言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本文以2016年第一季度知网中的词汇学文章为研究对象,发现:词汇学内容涉及比较广泛,但是各方面文章数量相差悬殊,内容主要集中在现代汉语词汇研究上,历史词汇研究和词汇应用研究文章数量均衡,词汇学理论、研究相对比较薄弱,有待进一步加强。就研究视角来说,重微观轻宏观。同时对词类问题的探讨,对中文信息处理中的词汇研究、海峡两岸的词汇研究、对外汉语教材中的词汇研究等都未见涉及。这些薄弱方面在研究力度、广度、深度上都有待进一步加强。
  【关键词】:词汇学;研究综述;研究内容
  词汇是语言的三要素之一,是语言最基本最重要的建筑材料,離开词汇就无法表达思想、进行言语交际。韩礼德指出“词汇是最精密的语法”,表明了词汇的重要性。因此,对词汇的研究也非常重要。本文对2016年第一季度词汇学的相关研究,按照研究内容进行分类,并进行综述,旨在管中窥豹,浅析词汇学研究现状。
  一、統计方法及结果
  笔者在知网中以词汇学为关键词或主题进行检索,统计了2016年第一季度的相关研究,本文根据研究内容对其进行分类,包括:词汇学理论、历史词汇研究(汉语)、现代汉语词汇研究和词汇的应用研究。其中,历史词汇研究包括词汇的断代研究也即专书词汇研究、词汇的专题历时研究、某一个词或词类的历史研究;现代汉语词汇研究包括词的构成、构词方式、词义、语用;词汇的应用研究包括工具书和词典的编撰、语言之间的比较及二语习得。
  笔者共检索到111篇。一方面鉴于有些文章含有词汇学内容极少,只谈及“词汇学”这个术语,并未对词汇学相关问题进行深入论述,或论述内容不属于词汇学范畴,另一方面考虑到文献来源的层次(本文研究的文章以CSSCI和学院学报为主要文献来源),故将其中64篇剔除,剩余47篇用作研究。本文根据上述分类标准对文章进行分类统计:词汇学理论研究2篇,历史词汇研究(汉语)14篇,现代汉语词汇研究20篇,词汇的应用研究11篇。
  二、2016年第一季度词汇学研究综述分析
  (一)词汇学理论研究相对薄弱
  与词汇学理论研究相关的2篇文章,所探讨的内容主要有:(1)探讨西方语义学史的重建问题。如李葆嘉、刘慧梳理了西方语义学的发展轨迹及其趋势、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未把其纳入研究视野的原因,探究西方语义学史的研究内容和目标,对西方语义学史的重建提供了新线索和新思考。(2)探讨新汉语史的建构问题。如刁晏斌对汉语史涵盖时间范围、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建构新汉语史要以“复线多头”为模式、以五史并存为完整内容。
  (二)历史词汇研究内部各方面均衡
  与历史词汇研究的相关的14篇文章,其中包括词汇的断代研究4篇,词汇的专题历时研究5篇、某一个词或词类的历史研究5篇,各方面研究文章数量均衡。
  词汇的断代研究主要探讨了专书中的联绵词、色彩词、名物词和重言词。蒋婷婷根据联绵词声韵和词性特点,分析了《六书故》中联绵词,指出宋元时期对联绵词的认识趋于科学、规范。蔚婷婷统计分析了张爱玲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中的色彩词共九类,分析其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价值。范常喜利用东周至汉代的各种金文、简帛等材料,对扬雄《方言》等汉人所记5则上古楚方言名物词作了新证,其从方言学的角度对出土文献进行考察是一个值得继续深入研究的课题。蒋婷婷对《战国策》中重言词进行定量描述和定性分析,发现重言词内部有着丰富的语义关系。
  词汇的专题历时研究主要探讨内容:(1)运用新兴的语言学流派理论分析历史文献材料。如蓝纯、高秀平结合语篇批评分析和概念隐喻理论,从认知视角分析佛教宗教典籍《心经》、《金刚经》中的隐喻表达,指出概念隐喻是人类的一种基本认知方式。(2)用语法化和词汇化理论分析某类词汇的历时演变。如刘洋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对汉语成语的演变做出审视,进而说明语法化和词汇化在产生机制、高频使用、隐喻和动因等方面存在相似之处。(3)从语义场的角度研究近义词的历时演变。如杨振华通过文献确定了的近代汉语中表“丢弃”概念的10 个词并对其历时演变进行了考察,揭示了几个成员所具有的相同词义发展特点与相关概念场发展演变的影响是促使概念场内部词汇成员发生更替与演变的动因。卢坚伟对潮汕方言与“头”有关的词语进行较系统、宏观的考释,指出这部分词语在潮汕方言的历史演变中很稳定,变异较少。(4)对某种词汇学现象的研究。如阿力木江·托乎提根据维吾尔语中的民间词源现象,指出民间词源现象将继续留存,但是其不是对词源的正确溯源,我们不能把民间词源作为词源研究的方法。
  某一个词或词类的历史研究主要探讨:(1)对某一个词构词或词义等方面的历史研究。如万晓丽分析“狗”类词缀化过程,从负面义消解、结构规约和交际效果探讨了原因,通过与其他动物指称横向比较,指出“狗”类词缀化的特殊性。许红菊、张晓雁探讨“血拼”之“疯狂地购物”义的形成机制与形成过程,得出谐音双关对于网络新词的形成有较大影响。殷艳冬探讨“话柄”“笑柄”两词词义来源和成词理据,指出“柄”字受特定词语模的影响具有特殊构式义,“谈柄”中“谈话的资料”这一义项的确立对这两个词的出现起了催化作用。(2)对某一类词的历时研究。如吴剑通过系统研究汉语古典韵文体文学语言中的颜色词来考察汉语颜色词的句法功能、语义系统和语用特色。陈练军梳理了汉语复合词历时研究现状,指出当前汉语复合词历时研究中的不足以及构式语法理论在词法研究中的运用,是汉语复合词历时研究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三)词汇学研究重点侧重于现代汉语词汇研究
  与现代汉语词汇研究相关的20篇文章主要探讨了词的构成、构词方式、词义、语用。
  词的构成探讨的内容重微观轻宏观,主要是对某一词类某个具体方面的研究。如刘静静分析了“表意双层性”理论在成语、惯用语界定中的得失,指出弹性的语言观和柔性的处理法则对于这个标准界定大有裨益。司罗红、赵柯静分析倒序词在结构、词义、词性、色彩等方面的特点,指出倒序词在丰富汉语词汇和提高语言表达效果方面的重要价值,但应依照必要性、普遍性和明确性原则对其加以规范。陈方敏分析汉语“本土外来词”的特征及其在造词依据、造词目的、发展趋势方面与一般外来词的区别。张亚芳、吴继刚分析了格言的特征。   词汇的构词方式研究侧重于不同语言或方言词语的构词方式,也包括不同语言与汉语普通话词语在构词方式上的差异对比。前者如万丹探讨衡阳话复合式合成词的基本类型与普通话一致,但在构词语素的选择以及造词理据方面,衡阳话复合式构词有自身的特点和特色。阿娜尔古丽·马哈提基于《哈萨克语语法》一书,归纳出哈萨克语构词的成功和不足之处。潘玲探讨维吾尔语近年来出现的一些新词在构词法与造词法上的差异。后者如鞠延颂、周国宝通过对英汉网络新词语进行比较研究,发现英语网络新词语构词方式的种类较汉语多,受英语构词方式的影响汉语中出现大量的类词缀,英汉派生法表现出明显的趋同性。
  词义研究主要探讨:(1)对某类词汇的语义特征、语义类型等进行细致论述。如冷洁、吳继霞依据概念隐喻理论,对“诚信”字源和诚信成语进行语义分析。杨云燕采用语义层次分析法来分析拉祜语亲属称谓的语义特征,描述其义素、义位网络和语义组合等特点。王永雪采用义素分析法从词源意义和词汇意义阐述同源词与同义词的差异。(2)对词义演变的探讨。如张渊借助网络语言的素材分析旧词新义的产生原因、嬗变过程、研究的必要性等。徐时仪探讨“软硬”反义词语聚合的词义演变过程。(3)从认知的角度探讨词义。如陈媛媛从原型理论出发对词汇的语义学进行分析和研究,指出随着人们认知的不断拓展,词汇含义也能得到拓展。
  词的语用方面主要探讨:(1)探讨某一类词的语用功能、认知原则等,如杨华波探究俗语在具体情境下的身份标记、讽刺贬低、幽默和艺术表达功能,并从礼貌原则、语体差别和使用语境等探讨制约俗语使用因素。苏宝荣探讨汉语复合词的特点,对其只能从语义特征和搭配关系来认识。蒋向勇、邵娟萍探讨现代汉语缩略语的认知理据是概念转喻,生成是遵守避歧原则。江荻、尹巧云探讨中国不同族群对核心词认知,得出任何具体词集都是根据某种应用目的从心理词库整体词汇中抽取出来的,其映射人类认知世界的文化、语用等层次性特征。该结论对理解心理词库、Swadesh词表的深化应用和核心词的构建研究带来新的思路。(2)探讨书面语与口语的关系,如孟昭连探讨非口语的“辞”进入古代书面语的必然性和许慎“意内言外”观念在清代的变迁。(3)探讨方言中某类词汇,如曾莉莉探讨了丰城方言的农具类、农事类和农作物类方面的方言词汇,反映了赣地传统农耕文化的具体内涵。
  (四)词汇的应用研究侧重于词典释义和二语教学与习得方面
  词典释义方面的词汇的应用研究主要探讨:(1)对学科性质的探讨。如刘静静探讨“语典”从“词典”中分立出来的可能性,指出字典、词典、语典三分及“语典学”的建立,以“语词分立”为理论依据。(2)探讨词典编撰和释义。聂志平基于同一性理论认为词典词语的确定应该把表示某种动作义和表示与该动作有关的事物义区别开来,把表示姓氏的词与一般语文词语区别开来。王振通过对民俗词语的个案考察,论述辞书编纂的相关问题,进而提出解决辞书中民俗词语现存问题的建议。冯海燕对汉译佛经词语中的四则进行考释,指出其保存了汉语史上大量的新词和新义,对研究汉语词汇史、汉语语义学和编撰语文辞书等具有重要意义。于峻嵘、张淑明以权威的俄语、英语、汉语三部同义词词典为典型个案,探讨整合描写理论在典型权威词典释义的指导作用。(3)探讨词典词汇的比较,如周荐、曹儒以《现代汉语词典》观照《新编国语日报辞典》,对两岸语文工具书四字条目收立进行比较研究,指出两岸工具书收条的差异缘于编纂原则和理念有异。
  二语教学与习得方面的词汇的应用研究更重视从微观视角的探讨:(1)侧重基于词汇的偏误分析提出相应教学建议。如许晓华,杨丹,郭莉琳都是针对不同学习对象对某一類词汇的偏误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教学建议。(2)探讨语言学理论对词汇教学的指导作用。如郭娟探讨索绪尔语言学几个核心思想对二语词汇习得的一些启示和帮助。
  以外,词汇的应用研究还包括针对某种词汇学现象的研究及其在词汇中的应用价值。如刁晏斌分析归纳“借音赋形”现象的类型、特点和使用情况,探讨其在词汇发展中的应用价值。
  结论
  2016年第一季度关于词汇学的研究文章数量不多,本文主要从研究内容上对其进行归纳。在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到,从整体框架上来说,研究内容比较广泛,侧重于对现代汉语词汇的研究上,对词汇学理论的研究比较薄弱,有待进一步加强。就研究视角来说,重微观轻宏观,大多都就词汇学中某一方面的某个点或者某现象进行研究,缺乏宏观视角的系统性研究或论述。此外,还有很多关于词汇学的研究,如对词类问题的探讨,对中文信息处理中的词汇研究、海峡两岸的词汇研究、对外汉语教材中的词汇研究等都未见涉及。这些薄弱方面在研究力度、广度、深度上都有待进一步加强。
  作者简介:宋慈(1992-),女,汉族,籍贯:湖北十堰,学历:研究生在读,单位:湖北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在二十世纪的众多艺术理论家中,可以枚举多个举足轻重的批评家,其中有被称为美国“文化三伯格”的克莱门特·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1909-1994 ),列奥·施坦伯格(Leo Steinberg,1920-)和哈罗德·罗森伯格(Harold Rosenberg);还有英国艺术批评家罗杰·弗莱(Roger Fry,1886-1934)和克莱夫·贝尔(Clive Bell,1881
期刊
【摘要】:“翻译对等”在翻译研究领域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后仍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许多翻译理论也都建构在“翻译对等”之上。本文主要研究“翻译对等”在半个世纪以来不断变化的内涵特点,以期给予“翻译对等”一个全面的诠释。  【关键词】:“翻译对等”;翻译研究  语言结构上的“翻译对等”。首位提出“对等”(equivalence)概念的语言学家要数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他在《论翻译的语言
期刊
【摘要】:现代社会中存在着一种现象,既人人都能对设计产品或者是设计这个词语进行评头论足,但是又不能充分的解释设计产品的内涵和意义,这样的评语最多只能称为表象评语。设计不是一个单独的学科,它是集合了经济学、社会学、哲学、艺术学、美学等众多领域,涉及范围非常广泛。通过这篇文章,我主要论述得是艺术设计和设计美学的联系、技术美学在设计中的应用这两个论题。  【关键词】: 设计美学;技术;借鉴;美学  1.
期刊
【摘要】:现代化的发展一方面丰富着我们的生活,另一方面也把人局限在越来越小的空间,无规律的生活方式为广场舞扰民的产生提供了时间冲突因素。而狭小的生存空间和居高不下却不断被人追逐的房价又进一步造成更多土地被不合理的规划,居民参与公共活动的场所缩减又为广场舞扰民的产生提供了地域因素。广场舞附近的居民在受到噪声污染后采取的不合理救济方式以及向第三方寻求帮助效果的不明显性往往产生更多的潜在矛盾。从广场舞扰
期刊
【摘要】:《红楼梦》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被视为是较为全面反映清代社会状况的不朽典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戏曲文化是非常关键的组成部分,这部书中就有很多对于戏曲的描写,例如,演戏风俗、演剧场所、剧场观众、班社伶人、演唱剧目、声腔剧种等。戏曲描写对人物刻画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戏曲的剧目可以给小说情节发展留下一定的伏笔。另外,戏曲也可以帮助小说渲染气氛。同时,戏曲也可以更好地将人物的性格刻画出来等。  【
期刊
【摘要】:我国传统中国画在发展过程中,既继承了本民族的优秀传统又不断地吸收、借鉴西方艺术的有益成分,逐步实现了中国画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变。艺术市场的繁荣与当代中国画创作互相促进又互相制约,一方面,市场的繁荣给当代中国画创作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 另一方面,市场的繁荣也给当代中国画创作带来只追求市场利益而不顾及艺术水平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艺术市场;中国画创作;利于弊  正文:  艺术
期刊
【摘要】:我国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而公园景观设计自然也不例外。随着生態环保理念的推广,现阶段的公园景观设计也越来越倾向于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而这恰恰与儒家文化的内涵相统一。本文重点对儒家文化在公园景观设计中的体现和运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儒家文化;公园景观;礼乐文化  前言:自始至终,我国公园景观设计血液中一直流传着儒家文化,即使不断受
期刊
【摘要】:宋代对于文化的推崇相比唐朝三代时期发展到了一个顶峰,玉器作为奢侈品在此时对其的玩赏研究进入了一个繁荣时期,深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在国家政策方面,“重文轻武”的国策导致整个社会对于文化的推崇;社会背景方面,物质财富的积累使市民阶层扩大,人民生活较为富庶;社会风气方面,受到禁中好尚的影响,富贵人家皆以收敛珠玉为爱好,尽管宋代军事的疲弱给美玉西来造成了影响,但同之前朝代相比,宋代玉器仍然有了一
期刊
【摘要】:地名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蕴含着某一地区人民的生活方式、经济发展、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等文化内涵。本文就闽东地区两个地级市十四个县市及两市管辖的乡镇村的地名进行整理、归纳,研究闽东地名的得名原因及其文化内涵。  【关键词】:地名;得名原因;文化内涵;文化特征  地名是各个历史时期人类活动的产物,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给自然地理实体、居名点和行政区所起的称呼。地名反映了自然环境的变化,记录了人类
期刊
【摘要】:《出水莲》这首古筝作品属于古筝传统作品,南北派系中南派的客家筝派核心代表曲目。笔者首先介绍了客家筝派和《出水莲》的发展,随后围绕客家筝派曲目《出水莲》在演奏技法、演奏风格和表达情感三方面对各个版本的作品进行比较和分析,并对业内主要人士的文章主旨进行概括总结,以期为后续研究做铺垫。  【关键词】:《出水莲》;客家筝派;演奏技法;演奏风格;表达情感  广东汉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自公元四世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