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课前预习习惯

来源 :读天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884939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这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学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让学生对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能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这其中的乐趣。教师不仅仅要将基础知识传授给学生,还要给予学生一些学习的方式方法,进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目前,教师所要面对的就是要构建新的教学模式,要对学生的学习习惯重视起来,让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本文主要对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方法进行分析。
  关键词:数学教育;课前预习;小学数学
  数学新课标对学生的实践、自主、合作、交流等方面的能力培养做出了重点强调。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课前对要学的课程进行自主的预习,这对学生学习信的知识有很大的帮助,可以让学生对新的知识有更深的理解,还可以培养思考、探究等方面的能力。通过让学生课前预习,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们在课堂上的听课效率,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将重点、难点的问题掌握到位。
  一、 课前预习的重要性
  (一)激发学习兴趣
  现在有很多的学生对数学都有抵触情绪,他们对老师在课堂上所讲的内容都多多少少的存在着疑惑,随着教学进度的推进这些问题得不到解决,逐渐的积累就导致学生对数学出现了抵触情绪,而且对于新的知识也不能全面的吸收消化。对于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课前预习的习惯,通过课前的预习,学生可以提前的了解老师上课所要讲的内容,从而在课堂上时可以更有针对性的学习。就这样,循序渐进,让学生养生良好的预习习惯,进而增加学生对数学的热情,达到教学的目的。
  (二)活跃课堂气氛
  通过学生在课前对内容的预习,可以让他们更有自信地走入课堂,积极地参与到数学的学习中来。这样,教师一个人讲堂的情况就会很少出现,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积极地参与进来,这样课堂的气氛也就变得更加的活跃了,学生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因此,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对提高数学课堂的活跃气氛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有利于知识体系的构建
  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目标以及相应的知识体系有一定的了解,之后再去培养其课前预习的习惯,让学生对知识的主次性有充分的认识。通过课前的预习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做到紧紧有条,对数学知识的脉络有清晰的认识,让每一位数学都能够协助教师对教学时间进行合理的分配,尽可能地让学生们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
  二、 课前预习习惯培养的方法
  (一)恰当的利用生活素材
  数学中的知识基本都来源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把数学与生活中的知识结合在一起就能够让学生们认识数学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与此同时,生活知识与数学知识融合在一起还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素养。因此,在对学生的课前预习任务安排时一定要重视和生活相结合。例如:在进行小学一年级数学上册的“分类”这部分知识的讲授时,就可以对学生布置一些相应的预习任务,如,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与父母或者是同学去购物时就要对商场内的物品摆放规律留心观察,并且要思考为什么要这样摆放。通过这样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对分类的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诸如此类,有很多的数学知识都可以同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课前先对知识有所了解,这样在课堂上就会更有乐趣,渐渐地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中的乐趣并且爱上这门学科。
  (二)采用合理鼓励法
  让学生都能够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说,他们对知识都是渴望的,并且都希望自己能够有所进步。因此,教师在进行学生预习习惯的引导时,要充分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例如:在进行北师大版二年级小学数学上册的“二的乘法口诀”的课程讲授时,就可以让学生们对三的、四的乘法口诀的知识进行自主的思考,并且要对其进行預习,教师也要在口头鼓励学生。当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提出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时,教师要耐心的讲解,给予其正确的引导,利用比较委婉的语言去引导出更有价值的问题,切记不对学生预习的积极性造成影响。
  (三)实践活动
  数学源于生活,要讲数学与生活结合起来,才能让学生们更全面的吸收,让他们亲身实践,感受生活中所存在的数学知识,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问题,比如:在进行“认识人民币”的课程讲授时,老师就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们营造出商场购物的场景,让学生充当售货员,对每一个物品进行标价。通过相应的实际参与,让学生对实践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也到达了预习的目的,进而对后续课程讲授具有重要的意义,让学生可以更好地吸收知识。
  (四)布置自主预习作业
  目前存在着很大一部分教师,他们认为小学阶段的数学课程内容相对比较简单,只要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就可以完全掌握相关的知识点,对于学生自学以及预习等方面都不抱有希望,因此也就没有去细心的布置预习作业,没有明确的预习要求,导致很多学生的预习效果极差。还存在着一些教师对学生之间的差异没有明确的了解,在布置预习作业时没有做到因人而异。基于这些因素的影响,导致学生们对预习的概念产生了很大的偏差,只是单纯地认为看一遍书就可以了,更有甚者基本连书都不看,这就导致预习的习惯很难养成。因此,教师对预习这件事有明确的思路,因为学习的主体的每一位同学,要认识到学生之间的差异,因人而异为每一个学生制定不同的预习计划,逐渐的使他们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例如:在进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方面的预习作业布置时,可以布置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熟读本课,将不能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按书上的要求,自己去思考平行四边形以及梯形之间的差别,自己动手做一做,并且记录下来。这样就可以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一定的照顾,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预习的过程中体会到这其中的乐趣。
  三、 结束语
  总的来说,课前预习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基础工作,能够让教师对每一位同学的自身学习情况有更深入的了解,进而对教学的侧重点、进度、知识量等进行合理的调整。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育阶段,教师应为学生布置适合他们的预习作业,鼓励他们进步,激发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杨素娥.小学数学教学要重视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J].学周刊,2015:174.
  [2]连桂华.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课前预习习惯[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132.
  作者简介:
  郑乐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木舒克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五十团第二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学校及全社会越来越重视对孩子的教育。这点在孩子进入小学后尤其备受关注,因为小学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础。那么在小学学习过程中,关于在数学学科中如何培养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的问题也越来越受到注重,因为是否拥有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说是能够决定一个学生优秀与否的关键。本文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做出探讨,以期在未来教育教学中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
小学数学所学的知识都是将来生活中用到的基础知识,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巩固、记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应用灵活多样的教法,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提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的信息时代的全面到来,网络教学技术在当前学校教学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应用价值。在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应用网络教学的策略,能够打破传统教学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本文主要针对网络教学在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究。  关键词:网络教学;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  一、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在校园教学中的广泛应用,计算机专业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得到了有序提升
摘 要:地理作为初中阶段重要的学科之一,其教学模式的创新往往决定着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新课改背景下,对如何创新地理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形成自主高效的地理学习方式,是提高地理教学效果的关键和核心。  关键词:初中地理教学;教学效果;提高策略  新课改背景下,中考试题越来越关注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分析能力,同时也加强了学生对地理学科价值认知的考察。这两点决定了在教学创新阶段教师必须要在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