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记叙文的写作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og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中学生写作文,不能脱离生活。怎样观察生活,对初一学生来讲,是个难题。作家艾芜在指导初学写作的同志时说:“要练习我们的眼睛 ,善于观察人的动作、态度和表情。练习我们的耳朵,善于听取别人讲话的语句、声调和他的特殊用语。”这 就是说,观察生活,一是要看,二是要听。
  初一学生天真活泼,好奇心强,富于激情,乐于参加活动。尤其是他们刚进入中学的时候,想了解中学的校史、设施,特别是很想了解老师和同学。抓住他们这一心理特点,开学不久,我就让他们自选一位任课教师作为观察对象。观察的内容是:年龄、性别、身高、体型、脸型、肤色、发型、衣着打扮(颜色、款式、质地)、表情,特别是眼神,以及老师上课的语言和动作等。观察的时间是四个星期。对观察的要求是:第一,要抓住人物的特征。人物的外貌、性格、感情各不相同。只有抓住观察对象的与众不同之处,才能 写出人物的个性,才能避免“千人一面”的弊端。
  二、观察要细致
  所谓细致,不是说在观察人物时不分主次,而是要发现观察对象与别人不同的细微之处。不同性格的人,说话、做事时的表现是不同的。人物的一个动作,一丝微笑,往往带有性格化的特征。所以,观察必须细致入微。观察得越细致、越深入,印象就越清晰,理解就更深刻,描述就更具体、更生动形象。
  三、比较观察
  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的目的是求异。在观察时,要抓住老师在各种情形下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特征,言谈举止和精神状态的不同点。这样,才能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四个星期后,每个学生都按要求写了观察笔记。写作之前,我再次强调,描写必须突出人物特征,不要求 面面俱到。在我的指导下,大多数学生的作文,对老师的描写颇为生动逼真。
  日常生活中,学生接触最多的是父母、老师和同学。因此,学生对他们的外貌、性格、爱好、思想品质等了如指掌,描写时自然容易抓住人物的特点。但是要想让学生把人物写得有血有肉,还必须在写法上给他们以具体的指导。我的具体做法是:
  第一,写人物说了什么,做了什么。
  描写人物大体是从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入手。但是在一篇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中,这四个方面并非要全写,有时外貌和心理可以不写,当然,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决定。然而人物说的话、做的事必须要写,而且还要写得具体、真切。否则,就难以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或精神风貌。
  第二,写人物怎样说的,怎样做的。
  写人物说话,要写出在不同场合说话时的表情、姿态和神色。写人物做事,要一步步地写出人物的动作, 或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等。不管是语言描写,还是动作描写,都要符合人物的年龄、身份、职业、习惯等,否 则就会平平淡淡、干干巴巴,不能表现出人物的个性化特征。
  第三,让人物自我表演。
  学生写作前,我强调指出写人物说话、做事,最好让人物自己说、自己做。作者要像故事片中的导演,在 幕后指挥,让人物自我表演。而不要像纪录片中的解说员,自己一味地介绍。这样,笔下的人物才富有立体感 ,才能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良好效果。
  例如沈静同学的作文《一位让我敬爱的人》,描写的人物是我校的张校长,作文选取了两个事例,表现张校长对工作认真负责、关心同学的好品质。其中的一个事例是这样写的:“星期六上午我们也得上课。早晨,我早早来到教室,刚脱下外衣,就冷得打颤。一个声音在我耳边响起:”冷吗?教室里暖气热吗?‘那么亲切。我回头一看,原来是张校长。她走到暖气前,摸了摸,摇摇头,显出几分焦急和不安……快上课了,张校长又来了,对我们说:“同学们,这几天冷,大家要多喝热水,有条件的要每天喝两袋板兰根,预防感冒,记住了吗?要当作业来完成。’然后用手扶了一下眼镜,到别的班去了。”这篇作文,注意让人物自我表演,所以 ,给人留下了较深刻的印象。
  指导学生写熟悉的事,我主要是让他们写自己经历的事。学生自己是参与者,对事情发展的全过程以及各 个阶段的特点,都十分清楚,写起来自然比较容易。尤其能够把自己的感受与认识写进去,从而揭示出事情的 意义。那么,怎样叙事才能具体、真切呢?我是这样指导的。
  第一,要交代清楚记叙的要素。
  记叙的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叙事时,要交代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 、什么人物、什么事情以及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这六要素,只有在不妨碍别人看明白的情况下,才可以省略 其中的一两个。
  学生在叙事时,一般都能写清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和结果,却往往把事情的过程叙述得非常简 单、空泛,不能给人留下什么印象。为解决这一难点,我就强化训练学生写好事情的发展过程,力求在短期内 ,达到一定的效果。
  第二,写好矛盾冲突和结局。
  由于年龄、时代的差异,学生在家里会与家长发生矛盾冲突,在学校会与老师、同学发生矛盾冲突,即使自己,也会在思想上产生矛盾冲突。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或自己的觉悟,矛盾冲突最终会得以妥善解决的。我要求学生写作文尽量写好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冲突,并且力争写出出人意料之外,又合乎情理之中的结局, 使文章曲折动人,富有吸引力。
  例如罗飞雪同学的作文《一字之争》,就写得很好。他在作文中写道:他爸爸让他背诵唐代贺知章的诗《回乡偶书》。当他背到“乡音无改鬓毛衰”时,他爸爸严肃地批评他,为什么把“衰”字读成“cuī”了。罗飞雪听了,很委屈地说:“爸,是您错了,(衰)字在这里就读(cuī)。”他本以为父子之间又得来一场面红耳赤的唇枪舌战。而他爸爸却搬出几本字典、词典,与他一同查找,结果费了一个半小时的时间,也没有查到。罗飞雪就不耐烦地说:“爸,算了吧,就听您的念(shuāi)吧。”他爸爸听后,反而更加严厉地对他说:“什么叫算了,做学问,就要老老实实,认认真真,有错必改!”他只好硬着头皮继续查找。两个小时过去了,他爸爸忽然捧着《古代汉语》高兴地叫起来,说这里就是读(cuī),“爸爸错怪你了,向你认错!”作文最后写道:“爸爸是个工程师,知识渊博,竟然向我认了错,可在‘认真’二字上,我却输给了爸爸。”这篇作文写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是把矛盾冲突表现得合情合理,结局出人意料,作文的主题也突出了。
其他文献
在“升学率”的重压之下,语文教师陷入了重教不重学的怪圈。为应付考试,不得不把学生变成“教参的翻版”,变成“长脚的书橱”。然而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向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应较少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而应更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看来教师的作用已不仅仅只是“传道、授业、解惑”而更应加强学法的指导。语文教学是基础教学,强调“学法”指导,重新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必将给令人窒息的现状带来很大的改观。下面本
期刊
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目前教育改革的趋势和主要任务。深化素质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各门学科,都应当紧紧围绕素质教育内容对学生加以培育,以适应跨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小学阶段是学生的品德和性格形成以及智能发展的起点,直接影响学生素质的提高。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注重对学生的智能培养,还要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众所周知,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
期刊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概括的反映。小学儿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大脑进行系统的学习和训练,可以更好地感知外物,获得系统的科学知识,积累生活经验,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由此可见,思维作为智力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科学文化素质,促成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评议教学中,我们应该把学生思维培养放在重要地位,只有将学生的思维素质培养与听、说、读、写训练结合起来,才能较快地提高学生的评议水平。  那么,
期刊
如何导入新课是一种教学的艺术。一个设计巧妙的导入,就像戏剧的序幕,可以引人入胜,使学生心驰神往、兴致盎然,也像投石击水,能够泛起学生思维的涟漪,擦出智慧的火花……  盲生由于视力缺陷,视野相对比较窄,不容易进入课文特定的情境中,更需要教师在导入新课这个环节中多下功夫。这个学期,我们学校举行了一次导入课教学比赛,其中有不少优秀的导入课,很值得我们在教学中进行借鉴。那么,在盲校语文教学中怎样导入新课才
期刊
[摘要] 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不应仅仅传授计算机基本知识,使学生单纯学习技术;更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培养学生一系列新的能力,能利用计算机和网络作为工具帮助学生更好地自主和探讨。  [关键词] 建构主义;情境;意义建构;协作;交流;自主学习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工具课程。计算机是工具,学会使用计算机是同会读、会写、会算一样的;但计算机又不是一般的工具,只会使用是不行的,信息技术教育
期刊
语文课中的朗读、理解,掌握作者的写作方法,这都是在为写作文打下基础,那么为什么学生拿到作文题目后仍然皱起眉头,久久不肯下笔来写呢?为了让学生拿到作文题目后能写,有的可写,积累词汇、句段是最需要做的事情。所以,我在三年级时就让学生进行积累词句的练习:  一、准备,提出摘抄要求  每一个学生准备一个硬皮的厚本作为摘抄本,把自己喜欢的一些句段抄写下来,可以从课本中及时摘抄,但更多的需要学生到课外书中去搜
期刊
[摘要] 合作学习是语文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提高教学效率的新策略。通过合理的分组,在小组成员间产生积极的相互促进作用,合理引导,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  [关键词] 合作学习;分组;有效性;评价  合作学习是语文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合作学习将班组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的关系,将传统教学与
期刊
多媒体作为先进的教学手段,以它新颖的教学方式和强大的功能,为现代校园教育增添了亮丽光彩。然而,任何一种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我们要实事求是的看清它的利与弊,扬长避短,结合实际,勇于钻研与创新,让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发挥有价值的作用。  一、多媒体教学对语文教学的效益  (一)激发兴趣,快乐教学  传统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比较有限,而多媒体以其特有的功能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丰富的画面,美妙的音乐,快捷
期刊
在目前语文教学中,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是:教师是知识的“信息源”,“真理”的传播者,学生则是“知识的容器”、“被填的鸭子”,没有充分独立思考、学习的机会,这样的教学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发展,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对知识只能机械模仿,生吞活剥、死记硬背、不求甚解。课后,又陷入大量重复的作业、测试训练中,学习成了无法解脱的苦役。其结果是学生或者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能博闻强记,但思维的创造力、想象
期刊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而这生命能否得以延续,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点,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否做到与文本有机结合,真情演绎文本内涵,提升孩子们对文本的感悟,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呈现实效。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兼顾知识的传授、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培养和个性塑造的过程。那么,怎样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我有几点体会:  一、深入钻研课本  新课程提倡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其实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