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雨村审理“葫芦案”中表现的复杂性在哪里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142038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刻画鲜明、生动的典型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中心任务。
   曹雪芹笔下的贾雨村在审理“葫芦案”中所表现出的复杂性颇能说明问题。该文节选自《红楼梦》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判断葫芦案。”人民教育出版社选编入九年级下册小说单元讲读课文。
   笔者曾听说名校教师教学该文,授课者抓住“密室对话”的重点情节,对人物的性格作了细致的分析,由此评定贾雨村是一个趋炎附势、老奸巨猾、精熟吏道、徇情枉法的封建官僚形象。这样分析理解看似无大错,但再细读原文,结合前后章节所写的内容,总觉得这样分析贾雨村这一典型的人物形象似乎有些脸谱化、标签式,过于片面地分析理解。殊不知《红楼梦》里的人物都是生活中的“真人”,这种“真人”的最大特点正如鲁迅曾说的:“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这说明《红楼梦》最大的特色是“写实”风格,书中的人物没有完全的好人,也没有一个十恶不赦的坏人,每一人物形象都有其自身发展、变化的过程。基于此,我曾在课堂教学中提出了两个问题:贾雨村是否天生的坏人,一无是处?是否单凭好坏标准可以分析理解这一人物?此话一出,全场黯然,随后部分同学开始议论开来,从人物形象的复杂性到作者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可谓收获不小。
   我们不妨再细读一下原文,那个“告了一年的状,竟无人作主”的打死冯渊案,当后来又告到新上任的应天府尹贾雨村那里时,他问明原委之后,最初本是要发签抓拿凶犯的,后来是听了深知当地官场内幕的门子的拦阻和陈说利害关系之后,才最后徇私枉法、胡乱判案的。这门子说了些什么呢?细细琢磨一下,也却是够厉害的,首先他告诉贾雨村,“如今凡作地方官的,皆有一个私单,上面写的是本省最有权势,极富极贵的大乡绅名姓,各省皆然,倘若不知,一时触犯了这样的人家,不但官爵,只怕连性命还保不成呢。”这私单就叫“护官符”。门子接下来对他的前后解释,解开了“葫芦僧乱判葫芦案”的全部秘密。
   一提到贾雨村,众口一词都会认为他是一个狡诈、贪婪、凶残的封建官吏的典型。这自然是不错的。但平心而论,贾雨村也不是一个天生的坏蛋,一无是处,在判断葫芦案之前,他并没有太多的劣迹。相反,也许多少还能找到一些可以称道的地方。如贾雨村做了县太爷之后,尽管曾接济过他的甄士隐已随道士不知所踪了,他还能“遣人送了两封银子,四匹锦缎,答谢甄家娘子。”在他贫寒之时,甄家丫鬟无意看了他两眼,便以为他对自己有意思,做了县令后马上便娶她做了二房,后又扶侧作正室夫人,并未嫌她出生低微而一阔脸就变。这两件事都说明他还能心念旧恩。更不要忘记的是,作者还特意安排他作了林黛玉的启蒙老师呢。
   这样说来,以上的这些描写,岂不是有“损”这个封建恶吏的形象吗?其实不然,作者是要写出这种恶吏是如何产生出来的,揭示的是当时的社会根源,这样的艺术形象也更符合生活的真实。
   如此看来,贾雨村最初要发签抓拿凶手时并非虚张声势,假意做作。这里,他有一个清晰的思想变化过程,可以供我们研讨。并不是贾雨村生下来就是一个贪官酷吏,而是这个社会现实决定了要出贾雨村式的封建官吏,冯渊的冤案在此之前“告了一年的状,竟无人作主”,不正好说明在他以前的那些官吏同样是贾雨村式的吗?因此,写出贾雨村的变化过程,比写他是一个天生的酷吏,其意义和效果要好得多。这也是贾雨村这一人物形象在审理“葫芦案”中所表现出的复杂性。
   当然,仁者见山,智者见水。苏轼亦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分析欣赏的角度不同,或许有不同的见解。
其他文献
学科:语文。   适用对象:高一年级学生。   教学背景:   高一第一次月考,现代文考了《流浪的二胡》一文,该文曾经是2003年上海市春季高考题。从批卷情况看,学生的答题情况并不理想,有的是没有答到答题要点,有的是答案不全面。这是一篇哲理散文,较之于叙事性散文和抒情性散文,哲理散文以其含义更加丰富、意蕴更加深刻成为阅读理解的重点和难点。那么,如何快捷并准确地挖掘出哲理散文的内在意蕴呢?有没
期刊
随着现代社会对人的文化素质和从业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以及知识领域的迅速扩展和知识量的成倍增加,仅仅靠学校教育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和个人对教育的要求。目前,提高青少年素质的基本途径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这一途径虽然作为提高青少年素质的关键途径取得了重要成果,但是相对于青少年的实际生活状况、文化素质状况而论,仅仅有这种途径是不够的,这就要求相关部门必须探索提高青少年素质的途径,在不同方面应当有不同的内容和重
期刊
当今教育,正处于一个变革的转型时期,新旧教学理念、新旧教学模式、新旧教学方式的碰撞,不仅给语文教学与改革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也给语文教师究竟具备怎样的素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在课堂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变,教师的权威受到了挑战。在改革的潮流中,教师是主动迎接挑战,还是被动地让时代所淘汰呢?教师一定会说迎接挑战。那么,教师怎样迎接教育面临的以及新课程带来的
期刊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一句古语,道出了现代教育的真谛。“学讲”是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学”在前,“讲在后”。它不仅关注学生“学什么”,更关注学生“怎样学”;不仅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更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素养的提升。那么,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课堂上,应该怎样将“关注”落到实处呢?如果教师能够做到明确化的方法指导、精细化的交流引领、艺术化的小结点评,便可以让学生在“学讲”这一教学过程中,习得知识
期刊
当学生面对一个作文题目没有任何表达的欲望成篇大话、空话甚至谎话时,我们除了埋怨、批评孩子,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作文教学本身,从自己身上寻找问题的根源?   当我们畅谈诸多“写作技巧”后,学生仍下笔无神、挠头抓耳时,我们是不是更应该思考什么是作文的大技?   当代著名学者,北大中文教授钱理群先生认为,说与写能力的训练,首先还是要培养一种态度,即要真诚地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和情感。所以写作文需要用到的
期刊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我们不无忧虑地看到,在相当多的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只有其“形”,而不重其“实”,目前普遍存在以下误区:   一、小组活动重形式,缺乏实质性合作   其教学场景的表现有如下两个方面:   (一)当教学进行到某一环节时 (通常是教师的提问无人应答,教学进行不下去时),教师便会要求学生“几个人讨论讨
期刊
《考试大纲》中对文言文阅读的要求,其中有一项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并列举出了18个需要学生掌握的文言虚词。文言文之所以难读,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文言虚词难以把握。在具体的使用中,虚词的用法非常灵活,有的文言虚词兼有虚实两种词性,有的即使同为虚词,在不同语境中,也有不同的含义。为了帮助学生便于把握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可分为三步来引导学生完成对文言虚词的掌握,1、背口诀记词性,2、理解掌握五类
期刊
“历史是老古董”。中学历史一般来讲,是结论的堆积,枯燥、僵化的材料的罗列,只会让不喜欢这门学科的学生轻视它,厌倦它。所以,历史教师应该在实际教学中充分调动各种教育资源,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让材料活起来,在学生面前展现生动的历史画卷,让课堂生动起来。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激起学生的强烈求知欲,使他们主动学习积极探索。   一、精心营造历史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品味历史,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期刊
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积累,主要靠多读、熟读、背诵;感悟,只有在读中才能感悟;而运用也须以读为基础。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在评课时说:“书声琅琅应当成为一堂好课的主要特征。”然而现实并非如此,由于有些一线教师对这一规律的把握有偏差,某些课堂教学从过去的“讲风很盛”,转向今天的“读风很盛”。这种“读”是不求甚解的读,是所谓的“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读,
期刊
本人在长期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发现,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直接影响着语文成绩的高低。现粗略地谈谈本人在教学作文方面的一些看法和技巧。   一、开头技巧   ⑴欲扬先抑,调住胃口   唉,老师怎么让我和他坐一个桌呢?她可是我班最凶的女生啦!就因为这,大伙都叫她“虎妞”。——《同桌》   ⑵开门见山,直截了当   我和阿敏的交情可不一般——初中三年的同桌。对她,我有一肚子的话要说。——《同桌》
期刊